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1.19湖南
三、月亮中的兔形象
月球阴影与想象图(图片来自网络)
西汉蟾蜍玉兔纹瓦当咸阳市淳化县西汉甘泉宫遗址出土陕西淳化县博物馆藏
山东临沂吴白庄汉墓画像石月亮中的玉兔与蟾蜍
新莽至东汉西王母宴乐图壁画2003年陕西定边郝滩乡汉墓出土
绢本设色,纵144.3厘米、横101.7厘米。192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哈拉和卓采集。此图彩绘人首蛇身的伏羲与女娲二人,蛇尾相交。上方中间绘太阳,下方绘月亮,四周的小圆圈象征星辰,表现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神。此类题材的绘画在吐鲁番古墓葬中已发现有数十幅。画面大致遵循统一的规制,即在图像中央绘制左右相对,手持规、矩,尾部相交的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神像。质地有绢、麻两种。学界一般认为其与汉代流行的伏羲、女娲“引魂升天”观念有关,《伏羲女娲图》亦是这一观念的传播和延续。
(2)白兔捣药形象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玉兔与明月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关玉兔捣药的记载在西汉已经出现。据西汉·刘安编纂的《淮南子·览冥》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宋代诗人欧阳修在《答圣俞白鹦鹉杂言》中,有“兔生明月月在天”之语。中国民俗文化中,有“月中有玉兔,乃卯之属”的说法。宋代诗人曾觌《青玉案》中亦有关于玉兔的词句:“袅袅天风吹玉兔。今宵只在,旧时圆处。”
玉兔在月中的位置可以这样概括:汉代起它开始在人们的传说中进入月宫,此时它有时被说成是月精,有时它也与蟾蜍在月宫中并存,有时也与嫦娥同处于月亮上。它在一开始就不是一只普通的兔子,除了有时尊居月精之位,还因为它在进入月宫之前是西王母的侍从,任捣药侍者之职,而执掌治病、长寿的神灵是受到人们特别的尊奉的,捣药的玉兔虽不是主神,但也有点药神的味道。到月宫之后,它仍然是捣药的姿态。从魏晋到唐宋时期,嫦娥身边有玉兔捣药的说法越来越盛行,这一时期玉兔主要是嫦娥的随从和宠物。明清以后,玉兔因为其捣药的职能受到人们的敬奉,并在人们拜月时得到供奉、祭拜,地位逐渐提升,以至于后来有时就作为月神单独受到人们的敬奉。
五代时期敦煌莫高窟第35窟手托日月的十一面观音菩萨壁画
据《甘肃重要考古发现(2000-2019)》一书中介绍,2019年9月,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发现的武周时期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中出土的壁画,内墨绘一桂树,树下墨绘一正在捣药的玉兔,从出现的位置和形象判断,其壁画应代表月亮。
宋代月宫图瓶胡云法藏
认门前白兔儿为记,表明宋代已经有明确的商品意识,老字号意识。
直径4.3厘米,厚0.5厘米。墨圆形,一面为月宫桂花树下玉兔捣药图,一面为“麝香月”填金隶书三字,旁边有阳文楷书“南唐韩熙载制,休宁汪斗山仿纯漆贡烟”。由于本品内加药材麝香,因而也属于休宁派传统制墨产品中高级礼品墨、药品墨的混合。
明清捣药铁杵臼
(3)月宫镜(嫦娥、玉兔、蟾蜍)
镜八出菱花形,树桩钮,窄素缘。镜中一株大树拔地而起,树干虬曲,三裂或五裂叶片。大树左侧,一白兔直立,双耳竖起,前肢握杵捣药。其下有一蟾蜍跳跃。大树右侧,仙女振袖起舞,一手持一花束。八出菱花瓣中各饰流云一朵。
八瓣菱花形月宫镜,径19.7厘米。内切圆形,龟钮。钮左上方为凌空升腾的嫦娥,嫦娥身段修长,舞态蹁跹,著紧身衣衫,背后帔带飘举,左手擎有“大吉”二字铭文的方牌,右手托一果盘。盘内盛桂子三粒,桂叶二片。钮右上方为一株枝叶繁茂的桂树,桂树下蟾蜍跳跃。嫦娥脚下白兔杵臼捣药。钮下正中为一不规则形水池,池中水波粼粼。上方有一“水”字。镜背还有两朵流云.菱边四朵流云及四组蜂蝶采花,其中二组蜂蝶头部对着花枝顶端的花苞,另二组蜂蝶正飞向花枝。由于唐玄宗晚年热衷道教,道教因而兴盛,其思想亦融入到中秋玩月之风中,玄宗游月宫故事的流传及月宫镜的盛行,正是道教思想对唐人节俗观念影响的结果。
菱花形镜,水银古。龟钮,左上嫦娥飞天,手持“大吉”方牌,右上为桂树,蟾蜍和捣药仙兔在下半部。菱花内周环饰动植物及云纹。
直径19.1厘米。镜为八瓣菱花形,伏兽钮。铜镜背面是一幅月宫图。钮右上方饰一株桂树,枝繁叶茂;嫦娥身姿飘逸,一手托盘,一手托幅,上有“大吉”二字。镜钮下方有一潭池水,左侧玉兔正持杵捣药,池水右边为一跳跃的蟾蜍。镜边缘饰蝴蝶、花朵及云纹。整个纹饰突出了月宫的主题,且构图十分新颖。
圆形,蟾蜍钮。窄边。镜背中有株桂树,杆上伏蟾蜍,桂树右上为嫦娥振袖飞舞状,左为玉兔捣药,嫦娥及玉兔下均有彩云一朵,构思巧妙,图案简明。
外圈一周环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间隔云气纹。蟾蜍钮,左右分别为嫦娥和捣药玉兔,下部为山峦,上部为桂树。
八出葵花形,圆钮。钮左右各一鹊相对飞翔,双鹊展翅长尾,口衔长绶带,向着钮上方的月宫,圆形月宫中一株桂树,桂叶硕大。桂树两侧分别为跳跃的蟾蜍和玉兔杵臼捣药。钮下一盘龙腾飞于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盘龙曲颈盘身,前肢伸张,一后肢微曲,一后肢与尾部相交结。龙两侧各有一朵云纹。
外圈八卦纹,中心为白兔捣药的月宫形象。
中秋节源自古人对月神的祭祀,它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书中有“中秋夜迎寒”的祭祀活动。在继承先朝祭月礼仪的同时,中秋节的活动内容因为唐朝自由、浪漫的精神气质而日益丰富起来,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夜游月宫等神话的相继出现。而中秋节的盛行却始于宋朝。南宋嘉泰三年颁布的《庆元条法事类·假宁格》,已规定有中秋休假一日的制度。此时中秋节,已成为全民共庆的法定节日了。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当时汴梁(开封)节日盛况:“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孛、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桔,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中秋》:“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充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宋代罗烨的《新编醉翁谈录》说,“京师赏月之余,异于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宋代辛弃疾《满江红·中秋》词:“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
在上古传说中,西王母是执掌长生的女神,玉兔为她捣的正是嫦娥偷服的“不死药”。后世的人们,将玉兔为西王母捣不死药、嫦娥偷服之,奔月化为蟾蜍的神话合二为一,最终演变为月宫中有玉兔和嫦娥的神话,而玉兔捣不死药的题材,也被明人运用到中秋节俗中。这副白玉镶宝石玉兔捣药金耳环,出土于定陵孝靖皇后棺内,应是孝靖皇后生前在中秋节佩戴的应时首饰。明代中秋节,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妃嫔们穿月兔纹衣,佩戴节令首饰。《明史》记载,嘉靖四十一年春三月辛卯,白兔生子,吏部请告庙,嘉靖帝许之,群臣表贺,举国欢庆。足见明代官方对兔子的喜爱和重视。
这副耳环,上部是金质圆环,下系耳坠是一只浑圆的羊脂白玉兔,兔身直立,双耳上竖,玉色白润,兔身上以细密阴线刻出毛发,两前肢抱玉杵,在臼里捣药,生动传神。玉兔双眼以红宝石镶嵌,顶部一颗大红宝石与金环相系,玉兔下部有3个云头形金托,嵌宝石3颗,中间是猫眼石,两侧是红宝石。同时出土的还有万历时期镶宝石兔金钗一对,金钗顶部镶嵌红色宝石刻成回望双兔。
《淮南子.览冥篇》记载了嫦娥奔月的传说,古佚书《归藏》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遂奔为月精”的说法。那这个“不死之药”是从哪里来的?《渊鉴类函》卷四百三十一引《外国图》:“西王母国前有玉山白兔”。四川出土的西王母画像砖上,在西王母的身边,有玉兔捣药,也有玉兔直立持仙草。可以推测,这个“不死之药”就是玉兔所采或所捣。那么把长寿与玉兔结合在一起就再正常不过了。
清代刺绣月宫纹道袍(局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整件法衣后背以盘金和缉线绣满,金碧辉煌,五彩具备。以双股缉线绣法刺绣了云纹,兔子,月宫等形象,有着特殊的磨砂似的质感,和捻金线闪亮的效果互相衬托。
明镂雕双兔纹玉带板(引自薛贵笙《中国玉器赏鉴》1996)
清中期剔红戗金月宫图椭圆盘(仙兔捣药)故宫博物院藏
该瓶造型秀雅、胎体密实,釉色细腻,微透灰白,青花淡雅明晰。梅瓶腹部主题图案绘嫦娥仙人图。
此笔筒平底无釉,内外施白釉,外壁釉下以青花料绘制蟾宫折桂图。此图以横幅布景,构图分两个场景,一场景内绘嫦娥手持桂枝立于月宫之中,身旁绘两侍女,一侍女怀中抱物,另一侍女手执障扇,其身后空地处一只玉兔正持杵捣药。此场景构图丰满,人物形象含蓄恬静,绘工细腻,尤其是捣药的玉兔,十分活泼可爱。此笔筒青花呈色青翠,整体画面色泽浓淡相宜。
唐代杜甫《八月十五夜》诗云'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北宋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写道'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人们好以'玉兔’指代'中秋月圆’,自然是因为“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深入人心。
费以耕、张熊绘,金笺,设色,纵17.9厘米,横52.8厘米。款署“晋山仁兄大人雅教,甲子秋八月,馀伯费以耕画嫦娥,子祥张熊補梅花。据张熊生卒年推断,“甲子”应为清同治三年(1864年)。”钤“熊”朱文印。此图为民间脍炙人口的嫦娥奔月主题。画中所绘嫦娥鹅蛋脸,形象古典秀美,体态婀娜,气质娇柔,描绘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美人。所绘墨梅横向出枝,其秀美的花形,成功地烘托出嫦娥清雅脱俗的仙姿佚貌,由此可见费以耕与张熊间默契的笔墨配合,以及共通的审美意趣。
除书画艺术外,古代织绣也常见时令节庆题材。古人常以时令图案装饰吉服胸背,以求佳节平安喜乐。中秋月令方补为白绸地彩绣的中秋佳节方补,图中以彩线绣山水之间灵芝仙草遍植,七彩幻化的山崖之下,一枝金桂桀骜飘香,玉兔回首眺望,远天之上彩云追月,星辰为伴,画面宁静祥和,安然美好。图中溪水以网绣为之,清透明亮,水纹稠密;山石与灵芝、金桂等异彩纷呈,五色斑斓,全以绣工密针表现,物像分明而不杂乱,更加映衬玉兔的轻捷。玉兔回首仰望明月,牵丝映带间隐匿一丝乡愁,呈现了含蓄的清净典雅之美,这正是中国闺阁绣细腻风格的代表。
兔子所衔之花在兔背上形成可放置铜镜的支架,笔者推测应该是圆形的铜镜,似满月,与兔子相呼应,表达祈求团圆的美好寓意。一般坤牛望月的镜架较多,兔形的镜架却十分少见,表现了制作匠人自己的巧思。
碗外壁光素。碗内青花装饰,绘花、蝶、兔等图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围绕碗心的花朵内所绘四只白兔,两个之间以桂花间隔,兔回首张望,形态写意。中心所绘动物为代表月宫的蟾蜍。外底署青花楷体“白云堂依古制”六字双行款。
明末清初以来,民窑中常见此类以玉兔为题材的日用器,多以盘、碗、杯等为主,寓意“玉兔思乡”。在江山鼎革之时,人们常借以表达对故国的怀思。至康熙时期,这种题材逐渐流行,“相思”的涵义和内容也就更加宽泛了。
(5)兔儿爷
由于兔子上了月宫,因此古时人们过中秋,祭月时必用“兔儿爷”。每当中秋节的黄昏,一轮明月高挂天边,每家每户就都在庭院中设一香案,上面摆了月饼、水果等供品。此外,还有“月光马儿”和“兔儿爷”。女人一一向月而拜。祭毕,一家人围桌而坐,饮团圆酒,吃团圆饼。这就是祭月的古俗。而这其中的“月光马儿”和“兔儿爷”是据《帝京景物略》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需;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挂殿,有兔持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约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粉。”
《燕京岁时记》中所载中秋节的“月光马儿”习俗有如下的描述:“京师谓神像为神马儿,不敢斥言神也。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玉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者。长者七、八尺,顶有二旗,作红绿色,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按《宛署杂誌》:千张凿纸为条,与冥钱同”。这里所说的“月光纸”,就是纸神马,即“月光马儿”。这月光马儿,上部绘太阴星君,下部绘月宫桂殿及捣药的兔儿爷,彩画贴金,辉煌耀目。可见,无论是民间诗歌、故事传说,还是民间习俗中都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一种普遍的心态:白兔与仙药联系在一起,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健康长寿。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三兔共耳图案藻井的集中出现与这一时期的三世思想有关。洞窟中的三只兔子是“前世”“今生”和“来世”的象征,三者循环往复,与佛教“因果报应”、“因果循环”、“生死轮回”之说相契合。纵观中国工艺美术史和中国图案史,除莫高窟外,未发现三兔共耳图案,但与此类似的图案却数量颇丰,例如战国铜敦盖三兽纹、汉代瓦当三雁纹、汉代三鱼漆耳杯、西汉漆盘三辟邪纹等,不胜枚举。这可以佐证莫高窟的三兔共耳图案是中国本土原创图案而非外来图案,我们可以大胆地认为三兔共耳图案就是敦煌本地画师在借鉴传统图案基础上的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