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5.26重庆
高考语文考前回扣:整本书阅读复习之《红楼梦》
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高燕
学案一:知识梳理
一、《红楼梦》人物
(一)四大家族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贾家)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史家)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王家)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薛家)
(二)贾府人物关系图
(三)金陵十二钗及其判词解读
1.林黛玉、薛宝钗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解读:第一句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第二句是说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
第三句倒过来是指“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又暗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
第四句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2.贾元春
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解读:第一句写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实到了“那不见得人的去处”。
第二句石榴花开在宫廷里,喻元春的荣耀。写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
第三句是说迎春、探春、惜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
第四句就说她在寅卯年之交就要一命呜呼!前三句极力渲染元春的荣耀,突然一句跌落下来,让你出一身冷汗。元春一死,这个赫赫扬扬经历百载的贵族之家就要迅速土崩瓦解。
3.贾探春
画: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解读:首句指她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
第二句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
三四句暗示探春将在清明时分乘船远嫁海隅,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4.史湘云
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解读:第一句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但这又能怎么样?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即指她家。
第二句写湘云在婴儿时期'襁褓之间'父母便去世了。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
第三句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
第四句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在湖南,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湘江流逝,楚云飞散,隐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
5.妙玉
画: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解读:前两句写妙玉的性格,追求“洁”和“空”,妙玉有“洁癖”又身在佛门,所以有此说。后两句“金玉质”指的是妙玉“出身不凡,心性高洁”,“淖泥中”则暗示她的结局。
6.贾迎春
画:一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
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解读:第一句中“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传》的典故,喻凶狠残暴而又忘恩负义的人。这里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
第二句写得意后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门府下,乞求帮助。后来,孙绍祖在京袭了官职,又“在兵部侯缺题升”,一跃成为“暴发户”。
第三句称赞迎春是一位善良的女子。
第四句点出迎春一年之内竟被活活折磨而死。
7.贾惜春
画: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
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解读:第一句“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字面上指暮春,即春末,所以说景不长。实际上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的遭际悲苦,所以说“景不长”。
第二句缁衣指的是尼姑穿的黑色服装。这句是说惜春从她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决心摆脱世俗,遁入空门。
第三句说惜春是出生大户人家的女子。
第四句具体指出贾府小姐惜春最后出家为尼,再也不是公府千金而是过着“缁衣乞食”的生活。当然,这里的“乞食”并不一定就指像乞丐一样讨饭,但生活艰难,颠沛流离的命运是难以逃脱的。
8.王熙凤
画:一片冰山,山上有一只雌凤。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解读:第一句指的是凤姐生于末世。“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
第二句说王熙凤是一个能干的女强人。
第三句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
第四句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9.巧姐
画: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解读:前两句写巧姐在贾府事败之后被“狼舅奸兄”所卖。后两句写巧姐为刘姥姥所救。
10.李纨
画: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
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解读:第一句这里“李”、“完”暗示出李纨的名字。李纨与贾珠结婚,生了一子,丈夫不到二十岁就一病而亡。她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也就衰谢了。
第二句是说在贾府的末代子孙中,谁也比不上贾兰有出息。
第三句“如冰水好”写李纨年轻丧夫尊礼守节,抚孤成立,这种品德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像冰水一样得洁净美好。“空相妒”,指虽然贾兰中了举,李纨也博得了“贞节”的美名,但不久离世,只能徒然与人做笑谈罢了。
第四句意思是李纨一生奉行“三从四德”,只不过白白地供给别人当作笑料来谈论。
11.秦可卿
画: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
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解读:小说第十三回原回目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据此可知是秦可卿的判词。首句的“情天情海”与太虚幻境匾额“孽海情天”意义相同,比喻世间风月多情。最后一句指的是贾珍等做的伤风败俗之事。
(四)其余人物判词
1.晴雯
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2.花袭人
画:一簇鲜花,一床破席。
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3.香菱(甄英莲)
画: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方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二、《红楼梦》几处经典情节
(一)木石前盟
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棵绛珠仙草,贾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
(二)宝黛初会
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一见如故的感觉,而且二人眼中的对方与别人自然不同。宝玉因为看到黛玉“眉尖若蹙”,便送他“颦颦”二字。宝玉又问黛玉是否有玉,当黛玉回答没有时,宝玉则痛骂那块玉是“劳什子”,并哭闹着当众摔玉。这场面自然令黛玉十分不安。
(三)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答应给熙凤三千两银子;凤姐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自尽。凤姐自称“从来不信阴司地府报应,凭是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假借贾琏名义,做成这一笔肮脏交易,贾琏并不知情。
(四)元妃省亲
元春被封为贵妃,皇帝恩准她元宵节回贾府省亲。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专门修了一座大观园。元宵节之日,元春乘坐绣凤金銮大轿,前呼后拥来到大观园。在轿内见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命换“天仙宝境”为“省亲别墅”,并将大观园各处分别赐名,命众兄弟姐妹各展才华题诗一首,以示庆贺。
(五)共读西厢
宝玉到沁芳桥边桃花底下看《会真记》(即《西厢记》),正准备将落花送进池中。黛玉说她早已准备了一个花冢,正来葬花。黛玉发现《西厢记》,宝玉借书中词句,向黛玉表白。黛玉觉得冒犯了自己尊严,引起口角。宝玉赔礼讨饶,黛玉也借《西厢记》词句,嘲笑了宝玉。于是两人收拾落花,葬到花冢里去。
(六)黛玉葬花
黛玉头夜敲怡红院的门找贾宝玉,晴雯误以为是丫头,便拒绝开门。黛玉错疑在宝玉身上,那一夜她枉自嗟叹着身世,生宝玉的气。次日恰逢饯花之期,看见落花满地,便躲了众人来到昔日葬桃花的地方,更不由感花伤己,感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伤身世,写出了那篇有名的《葬花词》,不觉已悲痛地倒在了葬花坡之上。宝玉听到后痛苦不堪,宝玉赶上去作了“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沉痛倾诉,才化解了这一场误会。
(七)晴雯撕扇
晴雯换衣服,把扇子跌在地上将骨子跌断,遭到宝玉抢白,晴雯不服,气得宝玉要赶她回家。晚上宝玉跟薛蟠喝酒回来,见晴雯睡着,将她推醒,叫她拿果子来,晴雯不干。宝玉说扇子是扇的,如果你想出气,撕也无妨。宝玉拿扇子给她,她便撕起来,麝月阻止,宝玉说“千金难买一笑”,并说扇能值几个钱。
(八)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
(九)香菱学诗
黛玉自愿给香菱作老师教其写诗。黛玉讲作诗第一立意要紧,“不以词害意”。和香菱一块讲究讨论,指导香菱作诗。黛玉让其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香菱于是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后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十)探春理家
探春理家主要做了两方面改革:一是“节流”,将一些哥儿小姐重复支取的笔墨纸张钱、头油脂粉钱除了去,还严格财务纪律,禁止破例冒领;二是“开源”,将大观园里的田地、苗圃、花木等发包给专人管理,这样不但大观园里的鸟食、插花等开销可免,还可收受租金,一年下来,足有四百两银子的进账。
(十一)抄检大观园
园子里发现了绣有春宫图的香囊。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并无“私弊之物”;在探春室内,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到迎春房中,查出了司棋与潘又安的证据,这令王善保家的大为丢脸。
(十二)黛玉焚稿
黛玉无意中听说了宝玉和宝钗即将成婚的消息,急火攻心,吐出血来,病日重一日。此时贾府上下人都忙宝玉婚事,黛玉病榻前冷冷清清,黛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之中。她挣扎着狠命撕那宝玉送的旧帕和写有诗文的绢子,又叫雪雁点灯笼上火盆,黛玉将绢子撂在火上,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就在宝玉和宝钗成亲时,黛玉只叫声:“宝玉,宝玉,你好……”便香消玉殒。
三、《红楼梦》真题整理
(一)江苏卷
1.《红楼梦》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请说说“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含义。(2008年江苏卷)
参考答案:“金玉良缘”指薛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宝玉,两人应结成姻缘。“木石前盟”指林黛玉前生为绛珠仙草,贾宝玉前生为神瑛侍者,两者有恩有义,今世应结成姻缘。
2.概括说说《红楼梦》“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2009年江苏卷)
参考答案:①介绍贾府的历史与人物;②点出贾府存在的危机;③介绍主要人物贾宝玉的特点。
3.《红楼梦》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判词所指是谁?“优伶”和“公子”指小说中的哪两个人物?(2011年江苏卷)
参考答案:袭人(花袭人);蒋玉菡,宝玉(贾宝玉)
4.“若问渠侬多少恨,数完庭榭堕飘花。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这首诗末两句写了《红楼梦》中哪两件事?前一件事发生在大观园中的什么地方?(2012年江苏卷)
参考答案:黛玉辞世宝玉、宝钗成亲潇湘馆
5.《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在入画的箱子里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一副玉带板子和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在司棋的箱子里发现一双男子的锦带袜、一双缎鞋和一个小包袱,包袱里有一个同心如意和她表弟潘又安写的大红双喜笺。入画和司棋分别是谁的丫鬟?在处置入画和赶走司棋时,她们的主子各是什么态度?(2013年江苏卷)
参考答案:惜春迎春。惜春的态度是“立逼凤姐带了去”,“或打或杀或卖”,“一概不管”。迎春的态度是“含泪”劝司棋离开。
6.《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2014年江苏卷)
参考答案:“葬花魂”的依据:小说中有黛玉葬花的重要情节;表达女性精神在一个时代的毁灭。“葬诗魂”的依据:小说中多有黛玉吟诗的情节;表达对诗意消亡的哀悼。
7.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鸳鸯说:“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鸳鸯她们要取笑的“女篾片”指谁请结合本回情节,归纳她的性格特征。(2015年江苏卷)
参考答案:刘姥姥。朴实善良,善解人意;老于世故,精明狡黠;幽默风趣,性格诙谐;顺从讨好,偶有反抗。
参考答案:“元妃省亲”前,贾政带着宝玉给各个景点题匾额、对联,宝玉文思泉涌,贾政称其为“孽障”,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欣赏;“宝玉挨打”中,贾政认为宝玉在外流荡优伶,在家淫辱母婢、荒疏学业,斥之为“孽障”,表达了强烈的痛惜之情。
9.《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黛玉对宝钗说:“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请说明黛玉对宝钗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2017年江苏卷)
参考答案:黛玉在行酒令时“失于检点”,宝钗私下提醒;宝钗教导黛玉要做女性“分内的事”,“看杂书不好”;宝钗关心黛玉的身体健康。
10.《红楼梦》“散余资贾母明大义,复世职政老沐天恩”一回中,贾母得知府中库藏已空、入不敷出的实情后,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来,以渡难关。请结合这一情节,分析贾母的形象特点。(2018年江苏卷)
参考答案:处变不惊,性格坚强;处置果断,能力出众;分配得当,处事公平;轻财重义,顾全大局。
11.《红楼梦》“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一回中,群芳行令,宝钗摇得牡丹签,上云“任是无情也动人”,请结合小说,概括宝钗的“动人”之处。(2019年江苏卷)
参考答案:容貌妍丽,行止娴静;才能出众,处事得体;善解人意,关怀他人。
12.《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众人联句,起句为王熙凤所作,她说,“你们别笑话我,我只有一句粗话”,“就是'一夜北风紧’”。请结合这句诗,简析王熙凤的形象。(2020年江苏卷)
参考答案:诗句浅白,表明其学识浅薄;起句为王熙凤所作,表明其有一定领导才能;诗句意境肃杀,表明其心怀忧惧。
(二)北京卷
1.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180字左右。(2017年北京卷)
参考答案:①林黛玉虽体弱多病,寄人篱下,但腹有诗书,性格孤立,超凡脱俗,可以芙蓉花为喻,因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芙蓉性情高洁,不染浮尘,与黛玉性情正相合。
②薛宝钗温柔可亲,相貌雍容华贵,端庄大方,可以牡丹为喻,宝钗个性沉稳,外冷内热,况且怡红院里“群芳开夜宴”行抽签酒令,宝钗抽到的正是牡丹。
③史湘云,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活泼可爱,可以芍药为喻,因为芍药花形妩媚,花色艳丽,且《红楼梦》中有湘云醉眠芍药花的经典情节。
④香菱虽然命运多舛,但依然浑融天真,毫无心机,香菱的判词中有“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可以用菱花喻之,菱花像莲花一样美丽脱俗,清香四溢。
2..从《红楼梦》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2018年北京卷)
参考答案:晴雯生得美,心灵手巧,,又有点任性天真。一时兴起撕扇子,又心直口快,太要强,得罪了王善保家的。王夫人在她病重之时,硬给撑了出去。晴雯临死前,无人在身旁,直着脖子叫了一夜的娘,可悲可叹。晴雯和贾宝玉之间是清白的,却被认为“妖精似的勾引宝玉”,。她尽心尽责,最后又被当成了一抹毫无价值的破抹布扔了出去,令人一声叹息。或许到天上做芙蓉花神,是晴雯最好的结局了。
3.在《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赞美他(她)。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字。(2019年北京卷)
参考答案(示例一)流水落花无留意,笑颜未展露痴情。
道是风流心如水,一袭素衣泄仙气。
眉若平波秋水,丹唇妙比红莲。
本是自古多情女,微步风徐徐。
欲问此人是名淮?闭花羞月唤黛玉。
(示例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凡事多留意,步步加小心,你在荣国府里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似娇花照水,如弱柳扶风,你在宝玉的眼中是美如西子的仙女;前世的仙草,今生的眼泪,你与宝玉的初见是木石前盟的浪漫;鄙弃功名利禄,崇尚个性自由,你在大观园里是最懂宝玉的红颜知己;心中藏书卷,笔下自生花,你在诗酒欢宴时的诗句常常语惊四座;爱花惜花落,葬花人笑痴,你在《葬花吟》里留下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灵魂之歌。黛玉,你是《红楼梦》里心清如水的女子。
高考语文考前回扣:整本书阅读复习之《乡土中国》
青州实验中学潘庆丽
内容概要
一、《乡土中国》简介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作者基于自己田野调查的丰富积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分析,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作为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论著《乡土中国》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通俗自然的用语和深入浅出的阐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二、内容概要
(一)《乡土本色》
1.内容概要
该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2.拓展运用
请用《乡土本色》中的概念和观点来谈谈你对臧克家《三代》这首诗的理解。
三代
臧克家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埋葬。
参考答案:
运用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世代定居,黏着在土地上等观点。在人生经历的三段时光中,土地是三种不同的承载体。同一个时候,三代人都在土里,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方式。一家三代人的写照——人生的懵懂、无奈、离合,全在这里彩排。土地,是男人们的根本和生命。土里”一词重叠出现浸透着辛勤劳作的农民对土地的执着追求。从诗人笔下的这幅祖孙三代与泥土打交道的生活图画,我们可以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命运,而是一个长达数千年的农民命运的集中概括。
(二)《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真的”不需要文字吗?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二:本文重点在于阐述面对面交流的乡土社会没有文字需要,其实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字下乡等同干简单的文字普及。文字下乡,从字面意思理解即城里人将乡下人不了解的知识带到乡村之中,以期改变乡下人愚昧贫穷的状态。但是,文字下乡更多的在于提倡将先进的现代文明如农业技术、生产方式等传播到乡村,促进乡村的发展。实质是提倡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学习。
中国乡土社会真的不需要文字吗在不流动的中国乡土社会中,虽然世代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能够记录和传播大多数的知识和经验,但是每个人是不一样的。难免会出现认知偏差,并不能保证这种传播方式能够完整地记录和保存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而文字的出现恰好能够弥补这些缺陷。
(三)《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这两章主要论述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中国乡下最大的毛病是“私”。西洋的社会结构是团体格局,是界限分明的,是个人主义的,强调平等和宪法,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是在同一平面上,人与人之间是权利关系。中国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界限不明,以“己”为核心,像波纹一样一圈一圈推出去,越推越远,越推越淡,形成差序,在这种格局下公和私是相对的。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每一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差序格局中没有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延续。但传统道德中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这两章,费孝通提出“差序格局”这一概念。作者用比喻论证的方式,形象阐释了它依存的社会土壤——以血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每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出发点都是“己”,以自己为圆心,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所产生的波纹一般,他的人际关系也这般由亲到疏、由近到远推展开来。如《红楼梦》大观园“亲属圈子”的小例子。如《伤仲永》一文,小仲永所作之诗,得到乡人赞许,除了才思敏捷,文理可观,还因小小年纪,就深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道理。当一件事情发生,一个人首先不是按社会行为规范的标准来衡量,而是先考虑事件涉及的对象和“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然后再判断具体该如何对待此事。又如《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四)《家族》《男女有别》
这两篇讲的都是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问题。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是生儿育女。但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沿着父系这一方面扩大。当其扩大成为氏族和部落时,其功能显然不只于生育,而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在中国的乡土社会,家是个连绵延续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所以,对于两性之间的感情,中国人就矜持和保留得多,纪律排斥了私情,这在“男女有别”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乡土社会是一个男女有别的社会。浮士德式的恋爱精神,在乡土社会中是不容存在的。因为乡土社会不需要新的社会关系,更害怕旧的社会关系被破坏。乡土社会是阿渡罗式的文化观,男女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这便是男女有别的原则,即干脆认为男女之间不必求同,不必了解,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请运用《男女有别》中的观点来解释刘备“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一观点背后的文化因素。
答案要点: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性别差异是共同生活的人相互了解的唯一阻碍。
稳定的社会秩序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这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在社会结构上,因之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
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
(五)《礼治秩序》《无讼》
讨论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是依靠“礼治”维持秩序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和法的区别在于礼是依靠传统而不是依靠权力机关来维持。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推行,而是通过教化使人形成畏惧和服膺,是自身的良心,人服礼是主动的,所以乡土社会追求“无讼”。
“礼”是按着仪式做的,它也是可以杀人的。此外,礼治不适用于变迁很快的时代,在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礼治维持的社会秩序注重修身和克己,每个人知礼是责任,因此打官司成了一种可羞的事,表示教化不够。乡村里的调解是一种教育过程。
现代社会讲个人权利,法官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并不在教化人。这与旧有的伦理观念相差很大,导致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乡间认为是好的行为却可以是违法的行为。现行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在乡间产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因此必须先改革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才能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
(1)《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曾经风靡一时,秋菊为什么执着地打官司?村长为什么不肯向村民道歉?
(2)基层村镇的法律意识是什么状态?请你选择一个村镇作为调查点,调研后,对中国“法律下乡”提出几点好的建议。
[提示]①加强对基层管理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工作。部分乡镇领导认识不充分,一些乡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认为法制宣传教育是“软任务”,消极应付,导致法制宣传教育流于形式。要对乡村基层管理干部普遍进行法律知识轮训,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和自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干部的法律素质和法制宣讲能力。
③落实属地原则,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深化,农民从业结构多样化和居住分散化,过去一贯的集中教育方式难以奏效,这也给宣教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参照对流动人员属地管理原则,明确务工经商人员由所在的乡镇负责组织他们集中学习法律常识,提供法律援助,依法维护自身权利。
(六)《无为政治》《长老统治》
讲的是关于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权力是诱人的,权力能带来经济利益,但权力得不到利益或不需权力便能得到利益,则权力不诱人。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最为密切,如果没有经济利益,横暴权力很难发生。传统乡土社会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无法生产出大大超过其消费量的物品,因此乡土社会中的横暴权力有限的。同意权力又是建立在发达的分工体系下,但乡土社会分工并不发达,同意的权力范围也是有限的。由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使得乡土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由于物质生活需要的相互依赖减少,这也使得其统治方式本质上更趋近于“无为而治”。
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是教化性的权力,这样的权力既不是同意又不是横暴。教化性权力最显著的表现在于大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束上、年长者对年少者经验的传授模式上。传统乡土社会由于范围的狭小,流动性的缺乏,文化很稳定,使得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法,也就是经验特别奏效。这就使得具体经验的传授显得尤为重要和富有意义,而具体经验则掌握在那些因为早出生而在具体环境中有所经历的长者手中。所以就产生了维持乡土社会秩序的、代表传统的“长老统治”了。
冬天,我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在背后喊:“怕把尾巴夹着了吗”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喊:“尾巴,尾巴!”就这样渐渐养成了我冷天进出屋子随手关门的习惯。(叶至善《几件小事--忆父亲叶圣陶》
费孝通用了哪个概念来概括这种现象?
[提示]教化权力。教化权力是在社会继替的过程中长辈为文化传承而强制教导晚辈的一种权力。
(七)《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主要论述社会变迁如何产生。
《血缘和地缘》血缘表示的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的,血缘作用的强弱体现了社会变迁的速率。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只是血缘的投影,血缘性的地缘很显著。血缘关系限制冲突和竞争,用人情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血缘社会中不存在商业,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地缘社会则不同,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冷静的考虑和理性而不是感情支配着人们的活动。
《从欲望到需要》从欲望到需求是社会变迁中的重要里程碑。在乡土社会,个人只需依着欲望活动。人们经过了社会的教化,欲望就受到了文化的规定,使得欲望不是生物事实而成为文化事实。作为文化事实,欲望便是传统,是经过历史的检验和筛选的得以基本上符合生存条件,依着欲望总是利于生存的。
三、思维导图
典题回放
A.“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相对,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有机的团结”。
B.“团体格局”是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有一定界限,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
C.家族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以父子为主轴,它的大小随着事业的大小而变动,但都遵循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D.教化权力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是长幼之序,指年长的对年幼的有强制的权力,这种权力在文化稳定的时代会逐渐缩小。
19.依据《乡土中国》,为下面的论点选择论据,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论点: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A.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B.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D.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0.从下面的语段中提炼四个关键词。(4分)
【答案】
18.(3分)D(这种权力在文化不稳定的时代会逐渐缩小)
19.(3分)A
20.(4分)社会关系差序(人伦)伸缩性自我主义(每点1分)
下面是《乡土中国》中“无讼”一章的思维导图,阅读后按要求完成22-23题。
22.下列与图中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保护个人权利②知礼③礼治社会④法治社会
B.①知礼②保护个人权利③法治社会④礼治社会
C.①法治社会②礼治社会③保护个人权利④知礼
D.①礼治社会②法治社会③知礼④保护个人权利
23.结合思维导图分别概括法治社会”和“礼治社会”的特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分别不超过25个字。(3分)
22.D
23.①法治社会,当人们权利受到侵犯时,通过刑罚保护个人权利。
②礼治社会,当人们触犯礼时,通过调解或教育让其知礼。
(3分。答出1点1分,答出2点3分)
“无讼”概念源自孔子在《论语·颜渊》中的一句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这体现了孔子对理想社会关系的追求。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无讼”观念是调剂社会关系的美好愿景。在当今中国,尤其在广大的乡村社会,这种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即在发生纠纷时通常愿意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而非直接诉诸法律。
在孔子看来,“仁”是社会的基础。每个人都做到“克己复礼”,约束私利,天下就“归仁”了,个人也就成为“不忧不惧”的君子,从而构成“君子”社会。君子“既明且远”,就可以从政来治理社会。如何调解社会纠纷矛盾?诉讼必不可少,但诉讼的目的是止讼以至无讼,消除诉讼的社会根源。孔子反对以力服人的强暴统治,强调道德模范的引领,认为这是实现无讼的关键。以道德和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社会,“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从而实现“仁者”爱人、识人、容人而无诉讼纷争的理想社会境界。
虽然孔子的“无讼”理想没能成为当时现实的社会场景,但这种社会治理理念却贯穿于中华文明始终。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用“乡土社会”来概括中国社会的总体特征,称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要打的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费孝通祢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知礼是每个人的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近代以来从欲望到需求的文明转换,使乡土中国进入乡土重建。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尽管当时中国已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但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牢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况且,依照现行法去判决,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费孝通认为,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千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要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不但法治秩序效果不好,而且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就会先发生。
新中国成立后,在城乡分割背景下的基层社会构建中,如何化解发生在人民内部的社会矛盾?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其实质是对无讼的追求。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枫桥经验”创造了依靠发动群众、进行说服教育、就地化解矛盾的基层社会管理方式,达到了“捕人少、治安好”的良好效果。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社会发展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社会运转方式发生相应变化。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成略。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逐步实现,社区治理的无讼思想无疑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在新时代,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许多地区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以“无讼社区”建设为抓手,以“诉调对接”为核心,以“息争止讼”为目标,针对快速城镇化、市场化、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剧增,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律师调解、行政调解、公证调解、仲裁调解等方式,打造综合性调解平台,节约了诉讼资源;在平台上预约服务,将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制度化下沉社区,根据群众需要定时定点到社区办公服务,将绝大多数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茅状态。
“无讼社区”建设就是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立规矩、以德治扬正气,最大限度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倡导“和为贵”理念,主要针对民商事纠纷,本着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人民调解前端介入,运用“诉调对接”方式,对调解结果进行司法确认,增加调解的权威性,达到“息争止讼'目的。大邑县通过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综合发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通过“无讼社区”建设,在基层社区进行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其实践是成功的、可资借鉴的。
(摘编自徐平《建设“无讼社区”实现有效基层治理》,有删改)
A.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克己复礼,君子应发挥道德模范引领的关键作用,从而实现“无讼”的理想社会境界。
B.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注重把传统规则内化成修身克己的习惯,重视教化的作用,人们对诉讼持消极的态度。
C.“枫桥经验”和“无讼社区”建设,都本着“息争止讼”的理念,重视调解的作用,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益实践。
D.从古至今,“无讼”的时代内涵始终如一,反映了中国人民内心的美好愿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的“无讼”理想在当时没成为现实场景,其原因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并不都是“克己复礼”的君子。
B.在乡土社会蜕变过程中,要缓解法治秩序和礼治秩序的矛盾,就必须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
C.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这一转变使社区治理的“无讼”思想得到了空前提升。
D.当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手段应该贯穿于“无讼社区”建设的各个环节,以此来增强调节的权威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无讼”范畴的一项是(3分)
A.某地区派出所在宣传栏内张贴家训家规内容,悬挂“有理让三分,冤家也成亲”等宣传条幅,以传统文化助力平安治理。
B.某镇居民自发成立“和事佬”协会,招募热心公益的退休人员,组成志愿调解员队伍,及时为群众提供公益调解服务。
D.某市整合司法、行政、公证等多种资源,搭建综合性调解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受理群众诉求,化解各类纠纷。
4.请综合材料内容,为“无讼”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无讼”理念在乡土社会和新时代所发挥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1.D('始终如一”错)
2.B(A说法绝对C强加因果D.“法治手段应该贯穿于'无讼社区’建设的各个环节”错)
3.C(该选项侧重于为老百姓服务,而非调解纠纷、化解矛盾)
4.“无讼”是在乡土社会背景下产生的(1分)、通过调解而非诉诸法律(1分)来解决矛盾纠纷和调剂社会关系(1分)的一种社会治理理念(1分)。
5.相同点:都起到了化解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2分)不同点:在乡土社会,“无讼”理念维持了社会礼治秩序,阻碍了法治秩序的建立;(2分)在新时代“无讼”理念有利于健全社会基层治理体系,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2分)(意思对即可)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桌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批。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丟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團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描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A.费孝通想用“捆柴”的比喻来表明,西洋社会结构往往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之间有清楚的界限,不会模糊。
B.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以亲属和地缘作为主要关系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圈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势力的大小。
C.费孝通认为,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自我主义”,一个争“权”,一个讲“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模式。
A.“每日一交作业”群B.“人力资源互助”雅
C.“抗疫志愿者”群D.“远亲不如近邻”群
4.请结合材料,从阅读的现实意义角度,为《乡土中国》这本书设计一句腰封推介语,不超过30字。
【答案】1.D2.D
3.徵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熟人关系为前提,以“己”为中心,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等为目而建立起来的网络聚合社交空间。
4.超越时代的经典,解析社会的密码。
【2021年青岛高三期初语文】
四、整本书阅读(5分)
22.“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士中国》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指在亲属、地缘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产生的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这种格局能放能收,且随自己所处的时空变化而变化。请你从《红楼梦》人物贾政、王熙凤、香菱中任选一人,对“差序格局”进行具体分析。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示例1贾政:在宝玉挨打这一经典情节中,当时忠顺王府的长史堵上门来,而贾政“素日并不和忠顺王府来往”,但对方又是地位远远高于贾府的忠顺王府,这种情况下,宝玉有错无错并不重要,把宝玉揍一顿算是给忠顺王府一个交代。
示例2王熙凤:通过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来看:一进,王熙凤并没有把刘姥姥放在眼里,为全自家脸面,给了些许银两;二进,因刘姥姥入了贾母的眼,王熙凤对她悉心照顾;三进,此时贾府破败,王熙凤托孤于刘姥姥,态度极为诚恳。
示例3香菱:从香菱学诗这一情节来看,香菱作为“薛家人”,最多只是一个侍妾,但她却努力改变这一现状,香菱学诗时,薛宝钗曾说她“得陇望蜀”,但她还是坚持下来,先是拜黛玉为师,随后边读杜甫诗,边尝试作诗,最后终于成功。
【详解】
复习定向
明考情
1.注重创设情境,考查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
2.重视高阶思维,倡导富有深度与创意的个性体验。侧重考查在自身阅读体验下,理性思考,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对作品的鉴赏评价。
3.凸显专题学习,体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性与整体性。试题围绕着整本书阅读内容延伸拓展到其它阅读资源、生活实践等方面,设置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任务。
知方向
1.“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抓住核心概念“差序格局”并由此勾连其他概念,从整体上了解作者的学术观点。《乡土中国》的突出价值在于其提出了恰表述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念,并构建了本土化的社会学理论,因此把握书中提出的核心概念是阅读《乡土中国》的关键。
2.“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分析全书的框架和思路,从而把握这部学术著作所建构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