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来自宇树科技、优必选、智元、星动纪元等企业的27款人形机器人集体亮相,它们跳舞、比心、摊煎饼、冲咖啡、写毛笔字、做工业检测.......成为大会的“顶流明星”。
伴随着AI大模型的发展,人形机器人赛道在最近一年多来加速“起飞”。据“IT桔子”数据,2023年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有23起,总金额达到54.71亿元,是过去十年以来的巅峰。而今年该领域已经有14起融资事件,总金额接近24亿元。
“人形机器人算是今年投资火热度非常高的领域,大家对于机器人有了更明确的信心。”来自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的陈华(化名)告诉搜狐科技,人形机器人是AI在物理世界的比较好的一个映射,这波投机器人的很多是原来投AI的。
为何资本当下如此看好人形机器人?这一领域的商业化进程如何?目前又面临哪些技术挑战?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搜狐科技与多位人形机器人行业人士进行了交流。
热钱流动,资本角逐人形机器人赛道
从资本市场来看,热钱正向人形机器人领域加速流动。
“以人形机器人来说,今年算是投资火热度非常高的一个领域,宇树、银河通用、智元这3家企业基本上都融了10个亿。”陈华举例称,以宇树来说,从2018年到2022年这4年融的钱,都不如2022年到2024年这两年融得多。
比如,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创立的明星公司智元,成立17个月就完成了七轮融资,投前估值已达70亿元,投资方包括比亚迪、BV百度风投、红杉中国、高瓴创投等知名企业、机构。
IT桔子数据显示,从2023年1月至今,国内共成立了29家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其中有22家已经获得至少1轮融资。
而在海外,成立于2022年的FigureAI是目前全球估值最高的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今年2月,它完成了高达6.75亿美元的融资,吸引了包括Nvidia、微软、OpenAI等科技巨头参与。
AI机器人公司云深处一技术研发人员告诉搜狐科技,目前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还没有迎来技术爆发,目前来看还是平稳发展的趋势。之所以这么火,一是国内有政策扶持,二是国外一些厂商比如波士顿动力、特斯拉等把产品功能提升到了比较高的高度,这对行业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海外人形机器人厂商巨头最近动作频频。8月初,FigureAI发布了新一代人形机器人Figure02,可以在OpenAI大模型的加持下与人对话,搭载由6个RGB摄像头驱动的AI视觉系统。
而马斯克上个月透露,特斯拉工厂已经有两台Optimus机器人投入使用,负责生产线末端的电池搬运工作。特斯拉计划明年开始小批量生产用于内部工厂的实用型人形机器人,并于2026年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
另外,AI大模型的发展,也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
有机器人企业研发人士告诉搜狐科技,大模型相当于给机器人注入一些思考、理解能力,这对整个机器人智能提升是有帮助的。“智能不仅仅只是在电脑里面,对着屏幕交互,而是给他发一个指令,可以让他去做一些动作。”
陈华则认为,之所以被资本市场看好,是因为人形机器人解决了原有机器人产业的痛点问题,比如无法举一反三、能力有限等。在AI技术的加持下,未来机器人更通用、更泛化、更智能,甚至可能成为下一个比肩新能源汽车的产业。
“比如在工业场景,人形机器人未来可以解决频繁换线、从A岗位到B岗位,伸到汽车里打螺丝等复杂动作,这些是工业自动化解决不了的。”
不过,对于当下如此高的资本市场热度,宇树科技创始人、CEO王兴兴也提醒称,已经远远超过了行业实际的落地和商业化进展,因此会出现一些行业乱象,比如公司估值高、公司出现亏损、卷入价格战等。
商用元年?先走出实验室再说
尽管人形机器人的概念很火,但这一领域仍处于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
有行业专家将人形机器人当前面临的问题总结为“一高五难”,即硬件门槛高、软件算法难、软硬解耦难、知识积累难、人才聚集难、安全应用难。
一机器人创业公司员工告诉搜狐科技,现在所有的厂商,都在探索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目前我还没有在实验室、展会以外,看到人形机器人有实在的应用,不说把原来的完全替代掉,平替的程度都很难。”
连王兴兴也直言,不喜欢将今年定义为人形机器人的商用元年。“今年的体量其实很小,即使在商业化的情况下,有些公司最多也就小几十台这种级别。”
陈华则表示,人形机器人现在的能力还很简单,只会做一些泛化的抓取、移动,没办法做拧螺丝这类复杂动作。比如目前灵巧手自由度比较低,在6-10个左右,高自由度、带触觉传感器的灵巧手还在科研阶段。
不过陈华也强调,机构的耐心会是以估值来评判,10亿美金是一个坎,这是大家需要去考虑商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工业、服务、家庭...未来会在哪个场景率先落地?
对于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应用,业内并没有达成共识。
英伟达CEO黄仁勋预测称,机器人技术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取得重大进展,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像汽车般普及。
而马斯克则更为乐观——人形机器人普及程度将是汽车的10倍。“一旦实现大规模生产,Optimus的售价将控制在1万至2万美元之间,这一价格甚至低于特斯拉最便宜的Model3轿车。”
工业、服务、家庭......哪个场景会率先实现落地、跑通商业闭环呢?
一位机器人企业研发人员告诉搜狐科技,会更看好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率先落地,因为日常交互过程中,交互环境是比较复杂的,工厂的环境比较单一,落地会比较快。
“但不是说有了人形机器人以后,别的机器人都不用了,未来的话所有机器人一定会呈现1+1>2的效果,比如说有专门货运、搬运、流水线操作的,最终实现全自动化。”
他强调,目前人形机器人落地的技术难点在于控制、运行的稳定性。“商用需要能做到绝对的稳定,比如在不同的扰动下,都能保持站立,即使摔倒了还能自己去站起来,需要不断去优化感知、识别、控制算法等。”
陈华则认为,先落地的是服务业,明年的下半年就会有很明确的场景会出来。比如银河明年就会有人形机器人在24小时药店分拣、发药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