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物议|全球和中国经济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要国际化,需要在更高水平进行“二次开放”。开放不仅是在贸易领域,而是要在制度、规范、标准上建立新的国际联系。在此过程中,中国更要注重“引智”、“借智”,推动“二次创新”,而不仅仅是“引资”。

作者:李克

图源:千图

全球经济现状

中国目前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中国经济的现状如何?一些国际主要经济体可以作为参照。

2000年以后的日本经济

中国的主流媒体总是用“失落的三十年”、“衰退的三十年”来形容日本的经济情况。但事实上,和人们从媒体上得到的信息非常不一样,日本经济正在向好发展。近期,日本东证指数已经连创几次历史新高。日本的各类资产价格也在暴涨。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我十多年前在国际的著名期刊金融时报上提出的观点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正在发生的转型和调整可以定义为“第三次明治维新”。

我们知道,历史上第一次明治维新发生在1868年,从此日本走向了近现代化的道路。第二次“明治维新”发生在日本二战战败以后,以美国主导推动的日本和平宪法为代表,之后日本经济实现了再次腾飞。国际上将当时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之后的一些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统称为“东亚模式”。

作为“东亚模式”的初创国日本,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一些概念,比如产业战略(industrialstrategies)、产业政策(industrialpolicies)都是日本的原创和最早实践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雁行发展理论等,也来自于日本的经济发展实践。“东亚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政府引导型发展模式”(State-LedModel)。

但是在2000年以后,日本的官方文件中就已经基本上看不到这些概念了。

19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社会开始对曾令他们骄傲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他们开始重新调整认识,建立跟西方,或者说国际上主流的做法、观念的新型合作关系,尝试着从“政府引导型发展模式”逐渐向“市场引导型发展模式”(Market-LedModel)转换。在东亚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背景下,这样的制度和体系转换是很不容易的,甚至可以说是带有一定革命性的。到今天,这一转换过程已经进行了30年,目前还在继续。

比如说QE政策,即量化宽松的这套做法,其实也是从日本最先开始实施的。从1990年代初开始,日本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将大量资金投入市场,期待增加企业的投资愿望和市场的流动性。但是企业拿到便宜的资金,仍然不愿意投资,因为他们对未来的预期比较负面。这种负面预期扭曲了他们的投资行为。加之日本企业曾经太过强调员工利益,对股东、对投资人来说也就造成了更大的不公。但从十多年前安倍经济学开始推行后,情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国际投资人,感觉能够看懂日本公司了,也可以预测他们的投资能够带来怎样的回报了。依托这样的判断,从大约十年前开始,国际投资人认可了日本企业处于一个估值洼地,之后大量外资逐步进来。2020年前后,美国的投资家巴菲特开始投资日本五大商社(三井商社、三菱商社、伊藤忠商社、住友商社、丸红商社),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之后,更多的欧美基金跟进了对日本的投资。

正是因为过去三十年,日本的体制和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把它总结为“第三次明治维新”。

俄乌战争对全球经贸带来的影响

俄乌战争不是简单的领土之战,其背后也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战争所带来的,也不是简单的局部战争冲突,而将会对全球未来经贸格局产生根本性影响,简单来说,将会从199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的发展中蜕变为“半球化”或者是“慢全球化”。

近期,大家可能听过一些新的词汇,比如“价值观贸易Common-ValueTrade”、“友邻贸易”、“贸易脱钩”等。贸易就是贸易,为什么现在会出现“价值观贸易”?其实战争只是各方势力在经济矛盾、政治矛盾极端化后的表现,背后的深层次冲突已经至少持续了20多年。自从WTO体系建立之后,全球化在推动整体财富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同国家、各个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加大以及分配不公,社会动荡加剧。包括今天的美国,和2000年前后相比,社会的撕裂,政党之间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程度,都严重了很多。

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

美国大选在即。很遗憾,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美国两党的态度空前一致。以前,我们通常会判断,美国对华策略会随着不同党别的总统的更替而发生变化;不过现在的情况,无论是特朗普当选,还是哈里斯当选,我们对美国的对华态度的改善,都不能抱有太大期待。

未来几年的中美关系,在政府层面,如果可以管控分歧,不激化矛盾,不要擦枪走火,就是比较好的状态。中美关系的大趋势在未来几年不太可能有重大改善,不太可能重新进入“蜜月期”。但不是说,在这样的中美大环境下,中国企业家将无所作为,其实我们还是有很多结构性机会的。

日本的长寿企业与“隐形冠军”

“安倍经济学”

上世纪90年代后,从GDP增长的角度来看,日本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2010年前后。如果我们再次反观日本曾经走过的道路,可能会对今天的中国经济状态的判断得到一些启发。

“安倍经济学”的核心是什么?我刚刚讲的“第三次明治维新”就是其核心的改革方向,也就是它当中提到的结构性调整。事实上,过去的三十年中日本并不缺资金,日本企业和民间有大量资金。同时在全球债务市场上,日本长期以来是最大的债权国。

所以日本的核心问题不在于缺资金,而是在于人们缺信心。过去的日本政府的经济治理思维长期受“凯恩斯主义”影响——经济不好,政府就试图用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来拉动。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政府的积极拉动政策也不足以改善大家对经济前景的正面判断。据此,安倍内阁的第一个措施就是一个非常具体的货币政策的量化指标:通货膨胀率必须达到2%,不到2%,量化宽松政策就不停止。这个思路后来也被美联储借鉴。当然,由于国情的不同,美国盯住的量化指标是失业率,只要失业率高于3%,量化宽松措施就不停。对量化指标的坚持,给了市场明确的量化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第二个措施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也是经济下行时期,中国政府经常做出的决策——私人部门消费疲软,政府部门利用公共投资来拉动有效需求。当时,日本政府大量兴建公共工程,包括下一代新干线的建设。

比如说,日本现在也开始做高科技园区,搞经济特区,由政府出面推动高科技投资,比如半导体、新能源电池、机器人等。台积电到熊本建厂,日本政府提供的补贴占其总投资的50%,支持力度极大。因为日本政府认为,半导体将是未来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日本政府的这些做法在过去都是很难想象的。

百年长寿企业的特征与传承

接下来谈一个很多中国企业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日本企业有那么多百年老店?

日本超过100岁的企业有37000多家,超过200岁的有1000多家。而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年左右。这里的问题不在企业家,更多是在市场和制度环境上,只有建设更好的营商环境,才能支持企业长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日本企业为什么长寿?

日本万元纸钞上的人物形象是涩泽荣一,他是公认的日本现代企业和商业界的领袖级人物。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优秀的商人,一定是一手拿着算盘,一手拿着《论语》”。而且,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观点,具备利他精神,是日本企业家中的普遍认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也有这样的精神,只是后来环境的变化,可能冲淡了这种利他精神、商业道德。

二是政府在保护中小企业方面有完善的法律。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在解决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和税收问题上做出了很大贡献。日本政府认为,中小企业首先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们友属于相对“弱势”的群体,所以应该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法律上的保护。日本是发达国家中较早对中小企业立法的国家,1963年日本政府颁布的《中小企业基本法》,成为推动日本中小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法规。

我们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保护,也借鉴过日本的做法,但是很多方面做的还不够。借鉴日本过去的经历,可以帮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日本“隐形冠军”企业的特点

世界上两个国家被认为是工业强国,一是日本,一是德国。他们的不同在于,德国是装备生产强国,日本是产品生产强国。

另外,日本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也很大。比如丰田的供应商,加入“丰和会”后,丰田会对一、二级供应商的发展提供很多帮助。丰田每隔几年就要出新车型,供应商也要随之生产新的配件,因此供应商在研发投入上压力很大,这个时候丰田会给与他们很大支持。所以,当我们看到丰田可以做到“八小时库存”时,这只是结果,它背后是有一套制度和体系做支撑的。

日本中小企业家特别强调“精益求精”、“匠人气质”和“职人精神”。另外,这些企业也不想做大,不想上市,他们更强调“精”。他们的企业家更像是工程师,追求技术上达到国际一流。

日本中小企业家非常在乎将技术做到顶尖;中国企业家非常善于资源整合、资本运作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网络。如果刨除历史和政治因素,中日企业可以建立很好的搭配,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日本中小企业可以作为中国企业“二次创新”的抓手之一。

中国企业如何寻找结构性机会

事实上,从2018年开始,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出现问题,许多企业家也遇到了困难。我当时的判断是:未来十年的情况都不乐观,很大概率会更加困难。当然我也不是未卜先知,更不会预测到2019年之后会有三年多的疫情,我的判断是从经济大周期理论做出的推演。2018年底,大家对我的分析还是将信将疑的;很可惜,现在大家已经切身感受到了,包括房地产市场、债券市场、实体经济等一系列的负面连锁反应已经出现了。

但是,大家也不要过于悲观失望。经济下行的时候,一样会有“结构性机会”。事实上,从2000年初开始,我就不断地提出和谈论“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一个经济体想要实现中长期的持续发展,绝不能靠“三驾马车”来解决问题。一定是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企业家精神和市场环境改善的力量,这才是最根本的推动力。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四阶段

历史地看,对近四十年的中国经济发展脉络,有很多不同的表述。我自己梳理了一下,大概包含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产品要素的不断商品化、市场化的时期。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是市场化要素不断追加的时期。第三阶段,2000年后,是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不断国际化带来的快速增长时期,最典型的事件就是中国2001年加入WTO。现在,我们到了第四阶段,未来的经济转型升级如果没有不能实现强势的突破,是很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

当然,“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词也是有争议,不过它要表达的基本意思是:如果保障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机制体系建设跟不上,一个经济体在经历阶段性增长以后,还会滑落下来,甚至进入长期的经济低迷状态中,比如缅甸、菲律宾、阿根廷等国的经历。

现阶段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短期经济衰退的问题,而是要在更深层次上寻找问题的解决出路。从我们过去的经验来看,如果我们内部十分纠结和困扰的时候,还是可以考虑通过借助外力来改变和寻求出路的。

比如2001年前后,朱镕基总理为了推动中国尽快加入WTO,也是对内顶着很大的压力,对外做出了很多承诺。短期来看,也许对中国国内的很多部门、利益群体带来了负面冲击。但从长期看,加入WTO对中国经济近20年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改革功不可没。也是从2001年起,世界500强企业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因为我们加入了WTO,就意味着中国承诺将在国际规则下做事,这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充分的信心。

现在我说的“二次开放”,是要在更深的层面上吸收、接纳一些国际规则,甚至是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同时,我们也要通过改革推动更深层次的制度调整和完善,更深刻地介入到国际多边体系中去,积极参与各类全球治理活动。当然,技术的引进和模仿是相对容易的,但是制度的改变和调整还是比较困难的,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战略定力。

几个产生误导的观念

对中国企业来说,有几个误导性的概念我想特别强调一下。

所以说,企业做产品一定要注重创新、“差异化”,以及要做好“代际更替”的研发准备。从“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对比我们今天的光伏发电量,未来二十年至少还要增加5-10倍的发电规模。现在光伏产业很“卷”,并不是因为产业本身不行,而是技术同质化,没有创新、差异化和代际更替。

技术的“二次创新”和“原创”同样重要

我不认为技术创新只有“原创”才是好的,“二次创新”同样重要。比如,中国的高铁、中国的核电技术都不是原创于中国,但是加入了中国元素、“二次创新”和产业集成以后,我们至少成为了一支在国际市场上非常重要的力量。

特别要强调的是,做研发不是做科研。比如上海交大在国际上的很多科研领域内鼎鼎大名,和国际一流大学的科研力量齐平,每年都有丰硕的科研成果。但是要实现这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还有非常漫长的道路要走。当中有很多关键步骤和鸿沟需要通过,否则依然是实验室里的成果。就像我们的很多大学老师下海创业,想要转化科技成果,大多数都没有成功,为什么?因为大学老师可以做好科研,但未必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和商人。为什么在硅谷的成功概率要高一些?除了硅谷有VC风险投资的专业团队帮衬之外,还有他们特定的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机制安排。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化,再到商业化,专业的风投团队、制度环境和机制安排都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和纽带,否则无法成功。

同时,特斯拉还有另一个非常重磅的产品,2025年要开始推出了,就是人形机器人,它会进一步在未来推高特斯拉的市值到20万亿美元以上。根据马斯克的预估,今后我们每个人平均会需要两个人形机器人,一个在单位帮我们上班,另一个在家做家务。所以特斯拉这样的企业,背后是用重大的科技创新和突破在做支撑,它不光改变技术,还改变商业模式、生产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

“世界工厂”的转型升级

淡化“国别”概念

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不能仅仅是抱怨,而是应该从更理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事实上,近些年来的国际市场环境一直在变化,优秀的企业应该可以在不同环境下做出相应的应对,同时把握住结构性机会。

如果中国企业要出海,还要注意一点,出海投资一定要争取对企业主业有直接帮助,要打通一些重要产业的上下游通道,尤其是要在“卡脖子”技术、“硬核科技”方面建立国际合作,而不是仅仅去买资产和物件。这也可以成为一种“二次创新”的方式,即通过海外投资实现。中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要有更多的国际化的视野和高度,要有更强的目的性和适用性;而不是像前几年的有的中国企业那样,去买球队,买宾馆酒店,买娱乐设施等,这对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没有带来多少帮助。

目前,中国的地方政府又开始推进去海外的招商引资工作。不过,今天的着眼点更多的不应该仅仅是想引入外资,而应该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引入“外智”,设法解决“卡脖子”的技术瓶颈问题。而且,工作场所的地域性已经逐步被现代通讯技术突破,海外专家一样可以通过智能通讯工具与公司保持远程工作联系,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在海外建立研发基地等。

从“产业网络”的角度思考企业经营战略

不过到了现在,“产业集群”的概念已经不太适用了。通过近十多年来的研究和论文发表,我们提出应该用“产业网络”(IndustrialNetwork)思想来代替“产业集群”。举例来说,目前的一个营商环境的重大变化是,曾经成本较高的通讯、交易和物流费用现在已经大幅度降低;有了互联网,跨国通讯费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并不是大家扎堆在一起,就能够把东西做到国际顶尖。而是要考虑如何成为一个产业网络的核心(Hub)。比如苹果,它基本上不生产自己的商品,但是他们在整个产业上下游中是核心地位,可以实现对整个产业链的掌控。

再比如,“空中联盟SkylineAlliance”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以后,空中联盟事业发展很快,为什么?因为“9.11”对全球航空工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航空公司大面积亏损。即使它们砍掉了很多航线,结果发现由于航线覆盖面不够,客户流失的更快。于是,各国航空公司就积极主动地建立了联盟,相互合作降低成本,同时留住客户资源。这个时候,航空公司变得不再重要,而成为核心机场的地位在全球航空市场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就是航空网络的“核心”。即使是美国,也只能保留十几个核心机场,能不能选中你,就变得非常重要,对当地的经济、贸易影响都非常大。再比如,当时的首尔机场和东京机场也发生了激烈的竞争,都希望成为该区域的核心机场,这些都是在“9.11”后发生的新变化。

综上,我想特别提示大家,产业集群已经不太符合当下的产业和市场环境了,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更要思考如何成为一个网络的核心。

企业要想成为产业的网络核心,必须要在特定方面和领域中建立比较优势,可以是品牌,也可以是技术研发,也可以是市场网络等。否则,企业就会陷入“低端”的陷阱里走不出来。而且,不要寄希望于可以从产业“低端”出发,随着资源的积累,就会自然而然地能够走向“高端”迈进,不存在这样自然而然的过程。“高端”是创新和突破出来的,不是从“低端”中演化过来的。企业走“低端”路线和“中高端”路线的运行模式完全不同,学习的路径也不一样,利用的工具也不一样,没有可比性。

对外国际合作的新模式

目前,在我们的对外国际合作工作中,中国企业要特别注意与外国企业建立互信和相互尊重,无论对方企业的规模大小和市值多少。

中国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也应该考虑如何通过对接股权合作、以技术换市场等方式,推动新型国际合作模式。未来我们的对外开放需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开放不仅仅是在投资贸易领域,更重要的是要在制度、规则、标准上建立新的国际联系,实现“二次开放”。特别是在国际大环境较差的情况下,中国更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我们也要通过改革推动更深层次的制度调整和完善,更深刻地介入到国际多边体系中去,积极参与各类全球治理活动。

THE END
1.2024年全球经济现状分析.pptx2024-01-152024年全球经济现状分析汇报人:XX引言全球经济总体情况主要经济体经济情况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情况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全球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和机遇结论和建议CATALOGUE目录01引言报告目的和背景分析2024年全球经济现状1通过对全球主要经济体、产业、贸易、金融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全面展现2024年全球经济...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131/8035014102006032.shtm
2.2024市场调研网发布的《2024-2030年全球与中国微卡疫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投资时机和企业决策人员进行战略规划提供了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 《2024-2030年全球与中国微卡疫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在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微卡疫苗产业链各环节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再次表示感...https://www.20087.com/0/81/WeiKaYiMiaoDeQianJingQuShi.html
3.全球经济走势分析2024年展望20240124.pptx全球经济走势分析2024年展望汇报人:XX20240117目录contents引言全球经济现状分析2024年全球经济走势预测影响全球经济走势的关键因素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结论与建议引言01 目的和背景分析全球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07502090.html
4.2024年度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大课题指南最新信息公开3. 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的现状情况以及对标差距; 4. 提升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的路径、突破口及举措建议。 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研究 研究目的与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核心标志。http://www.fzzx.sh.gov.cn/zxxxgk/20240205/521641b7395c4be38a7b54207669bb0e.html
1.2024全年经典资料大全,灵活解析实施Ultra97.666在经济领域,2024年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经济资料: 1. 《全球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分析了全球各大经济体的发展状况,包括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关键经济指标,为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决策参考。 2. 《数字货币市场研究报告》:探讨了数字货币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包括比特币、以太坊...http://www.sycgo.cn/post/9392.html
2.全球超声波定向扬声器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4全球超声波定向扬声器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4-2030年 2023年全球超声波定向扬声器市场规模大约为 百万美元,预计2030年达到 百万美元,2024-2030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 %。就销量而言,2023年全球超声波定向扬声器销量为 ,预计2030年将达到 ,年复合增长率为 %。 https://www.jianshu.com/p/1fe80e0b06a3
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精选8篇)篇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两个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 2.欧洲联盟 (1)欧共体(创立时间:1967年)的机构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2)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kw63vvp.html
4.目录《法律研究》集刊2024年第1卷全球数字治理的制度困境与发展趋势 王丹 区块链智能合约的CISG适用问题探析 庄语滋 对外数字贸易的数据跨境转移法律规制研究 范雨萱 数字经济背景下个性化推送行为的实践现状及其法律规制 陈宁豫 论RCEP数据跨境流动中基本安全利益例外条款的“必要性”审查 胡蕴贤 ...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1408575
5.教育大数据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战略规划建议报告——现状篇—— 第2章:全球教育大数据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1 全球教育大数据行业发展历程 2.2 全球教育大数据行业技术标准 2.2.1 全球教育大数据标准进展 2.2.2 全球教育大数据技术进展 2.3 全球教育大数据行业发展现状 2.3.1 全球教育大数据行业整体发展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46094883&efid=fVq5WNoRddfGQrd6lI_77A
6.2024全球经济趋势:瞭望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国复咨询最后,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贫富差距的扩大、就业问题等仍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金融风险、国际社会不稳定等因素也对全球经济产生着潜在影响。因此,政府和企业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社会问题,确保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包容性。 2024年中国经济市场发展趋势及现状分析 ...https://www.goalfore.cn/a/4908.html
7.国际动态丨欧盟新政(下):循环经济专题循环经济是《欧盟绿色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委员会于2020年3月发布《循环经济行动计划》(Circular Economy Action Plan,CEAP),用于全面推进欧盟循环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欧洲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盘点,2024年3月21日(当地时间),欧洲环境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EEA)发布了《加速循环经济在欧洲的发展:现状与展...https://www.chinacace.org/news/view?id=1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