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重民富,改革重要素,开放重制度”——短短三语15字,点出了中国未来趋势的“焦点”和内在逻辑。“打靶要打十环”,靶心在这里;新局讲“破题”,可从这里“破起”。
中国经济三型趋势论
关键词:三型趋势;民富型发展;要素型改革;制度型开放
一、关于民富型发展
2022年是中国迈入实现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完整年份,同时也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二年(关键之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114.367万亿元。从民富角度研究,平均到每一个中国人有多少?距离世界银行设定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还有多远?
2022年3月初,国家统计局公布GDP数据时,笔者是按照1∶6.5(即1美元相当于6.5元人民币)来折算的,114.367万亿元人民币大约相当于17万亿美元。按此推算人均GDP8.0976万元,大约相当于1.2467万美元(如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551万美元),突破了1.2万美元。2022年5月,因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出现贬值,按照2022年5月份最新的人民币在岸价1∶6.6折算,大约相当于1.2269万美元。如果按照离岸价1∶6.64折算,则是1.2195万美元。2022年3月《人民日报》发文称,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2万美元”是可以成立的。
注释
①笔者在海南实地调查,2021年以来,全省土地出让收入是下滑的趋势,在资源有限的约束下,具有“可持续性”吗?
(二)人本主义的考察:中国的居民消费率究竟如何?
表1代表性国家最终消费率(依据现价美元计算)
表2代表性国家居民消费率(依据现价美元计算)
①具体论证过程详见常修泽:《把握“三新”分清“四率”三线促进消费升级——关于中国新发展阶段扩大居民消费问题》,载《学术界》,2022年第4期。
民富型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同富裕问题。
①见《以发展大格局看共同富裕——访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载《浙江日报》2022年2月11日新闻版。新华网、学习强国、凤凰网等多家网站相继转载。
1.从现实出发,直面收入及财富差距过大和绝对平均主义两种倾向
这是第一个维度,现实维度:针对收入与财富差距过大和民粹苗头两个方面。这两方面都要预防,但主要的恐怕还是收入和财富的差距过大的问题。
2.理论支撑:“共同而有差别的普遍富裕”的立论依据
3.国际教训:南美转型国家考察启迪——注意权贵和民粹两种倾向
2007年,笔者曾到拉美玻利维亚和智利进行实地考察。玻利维亚是拉美著名左翼革命家格瓦拉1967年遇害的地方;智利是集权人物皮诺切特发动军人政变推翻阿连德民选政府的地方。经过实地考察,发现一个非常深刻的社会问题:即拉美国家的权贵与民粹两方面同时存在,且有互动。于是笔者在《人本体制论》里,阐述了这次南美考察的启迪,文中写道:“从拉美国家看,这两者现象(权贵与民粹)是相互依存、恶性互动的。上面越权贵,社会越民粹,社会越民粹,上面越权贵,甚至可能会集权。”[7]288
4.历史观照:权贵与民粹都阻碍社会进步
5.对策:针对收入和财富的差距过大以及民粹思潮的苗头,我们怎么办?这里提四条对策:
二、关于要素型改革
(二)要素三论:文明因应论、中性范畴论与产权要素三全论
1.关于要素的文明因应论
一般地说,生产要素是经济过程所投入的资源。这里说的经济过程,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分析,包括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分配过程和总过程。因此,具体而言,经济过程所投入的资源,理应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商品和服务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
那么,迄今为止,在经济过程中,已经认识到投入哪些资源呢?需要以大历史观和大格局观来进行考察。
2.关于要素的“中性范畴论”
现在争论的焦点在于所谓资本的逐利性。一个时期以来,资本的逐利性成为热议话题,甚至把资本的逐利性作为资本的丑陋之处。其实,这是缺乏理性分析的。
3.关于“产权要素三全论”
1.改革自身的逻辑:“下半场”攻坚
2.经济发展逻辑:堵点就“堵”在这里
3.人的发展逻辑:建设“人”的现代化强国所必需
(四)怎么推进:三类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着力点
基本的思路,是从实际出发,按不同类型推,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大体可分为三条线展开:
1.人本要素:劳动、知识技术与企业家管理市场的主要着力点
第四个人本要素是管理要素:企业家管理市场。
2017年,笔者在《企业家阶层新论》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家的“特质内涵”需要作出新的界定:作为“创建企业并担任经营管理职责的指挥者”,企业家必须具有“创新”“情操”“复合经济人”三合一的特质。这是新时代企业家的重要标志。[10]
2.物本要素:土地与资本市场化主要着力点
①对此问题的讨论可参见蔡继明:《应在稳慎前提下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载中国经济新闻网2022-03-10。此问题代表性论文请见:李江涛、熊柴、蔡继明:《开启城乡土地产权同权化和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新里程》,载《管理世界》2022年第6期。
3.人—物要素混合型:数据市场化着力点
三、关于制度型开放
(三)制度型开放:引发中国改革动力系统的双驱动
“海南自由贸易港”提出四年来,取得不少进展,特别是2021年6月10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更把开放倒逼改革的系列举措落实到法律和制度层面。在这样的背景下,RCEP协议开始生效,特别是中国政府已经正式提出加入CPTPP,它对改革的倒逼是很严峻的。因此,从改革大格局看,既要继续发挥改革的“内生性动力”,又要学会利用对外开放倒逼改革的外力。这会不会引发中国第三波开放倒逼改革的浪潮?可以观察。
(四)制度型开放将倒逼中国什么改革?
这样一种制度型的开放到底将倒逼什么改革?这是研究制度型开放要找准的内容。
CPTPP的文本,共30章,涉及投资等六大领域,它在一些新的领域和议题上制定了全新的规则。看其中的条款,联系中国的现实,突出涉及这样五个问题。
1.国企改革问题
②具体改革方案的论述参见拙著《中国东北转型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21年出版
2.市场准入、公平竞争,隐性壁垒的问题
CPTPP要求规范竞争条件和手段,减少市场壁垒,使成员企业处于平等竞争地位。现在仍存在比较复杂的行政审批流程,也有外资企业反映营商环境问题。下一步,应按照“竞争中性”的原则,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包括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3.保护知识产权问题
4.劳工权益问题
CPTPP要求遵守国际劳工组织(ILO)确立的基本劳工权利(消除强迫劳动、废除童工等);要求将最低工资、工时、职业健康和安全等规定置于法律监管之下。对此,必须保障基本劳工权利。还要注重研究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劳动就业三元形态条件下,①如何落实保障劳工权益问题,从而使各类就业形态都能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劳工权益保护机制。
5.环境保护等企业社会责任
②具体论述可参见常修泽:《广义产权论:为天地人命运共同体立命的探索》,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总之,发展要重民富型;改革要重要素型,开放要重制度型,这是顺应当今世界潮流及其博弈的理性选择。笔者以此三型趋势论就教于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