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
12月3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将自2022年1月1日起实施。据悉,这是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第4次调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此次调整共计74种药品新增进入目录,11种药品被调出。新纳入药品精准补齐肿瘤、慢性病、抗感染、罕见病、妇女儿童等用药需求,共涉及21个临床组别,患者受益面广泛。
目录新增74种药品
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的范围包括近5年新上市或说明书修改的药品、国家基本药物以及新冠肺炎治疗用药。本次调整,共计74种药品新增进入目录。新纳入药品精准补齐肿瘤、慢性病、抗感染、罕见病、妇女儿童等用药需求。
7个直接新增药品为:格隆溴铵注射液、布洛芬注射液、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胞磷胆碱钠氯化钠注射液、胞磷胆碱钠葡萄糖注射液、硝酸异山梨酯氯化钠注射液、硝酸异山梨酯葡萄糖注射液。
总的来看,新增进入药品目录的药品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精神病等慢性病用药20种,肿瘤用药18种,丙肝、艾滋病等抗感染用药15种,罕见病用药7种,新冠肺炎治疗用药2种,其他领域用药12种。调整后,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将达到2860种。其中西药1486种,中成药1374种,中药饮片仍为892种。
11种药品被调出目录
据了解,本次调整不仅有新增,同时亦有11种药品被调出目录。针对这一调整,发布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医疗保障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隆学文表示,经过专家评审,这11个药品均为临床价值不高且可替代,或者是近几年在国家招采平台采购量较小的药品。
事实上,自2018年以来,国家医疗保障局连续三年开展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建立了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目录调整周期从原来的最长8年缩至每年一次。一批临床价值高,价格合理的药品被纳入目录。同时,对于目录内药品,也逐步建立了严格的退出机制。综合考虑临床价值、不良反应、药物经济性等因素,经评估认为风险大于收益的药品,经专家评审后,会被调出医保药品目录。其它不符合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条件的药品,经专家评审等规定程序后,也会被调出医保药品目录。
罕见病用药、肿瘤药降价幅度明显
本次67个通过谈判进入的药品平均降价61.7%,最高降价幅度达到93.97%。其中,罕见病药、肿瘤药降价幅度明显。
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是指那些发病率很低、很少见的一类疾病,一般为严重的、慢性的、遗传性疾病,且常常危及生命。
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为例,我国新生儿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每年新增人数上千人,存量患者还在不断增多。但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天价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每针价格高达70万元。此次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经历谈判后,不仅实现了降价,还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将极大减轻此类患者家庭的就医负担。
另外,此次调整也让相对高价的抗肿瘤药品越发可及。新增的针对肿瘤的18种用药,覆盖了肺癌、淋巴瘤、乳腺癌、肝癌、胃癌、骨髓瘤、前列腺癌和神经内分泌瘤等领域。这些肿瘤药物顺利降价进入医保,未来也将惠及更多肿瘤患者。
创新药研发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发力点
公开数据显示,近五年来获批上市的新药加速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从2017年的平均近五年进入医保目录缩短到目前的不到两年,这也释放出支持更多新药、好药进入医保的信号。
目前,药品目录调整工作采用申报制,符合条件的目录外西药和中成药,一律由企业按程序申报,经审核通过后纳入评审范围。经临床、药学、医保、药经等专业专家的严格评审,独家药品一律经过谈判,最终决定是否纳入医保目录。纳入国家药品目录的药品需符合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等基本条件。
通过引导药品适度竞争、以量换价等措施,部分目录内药品再次降价,为购买性价比更高的药品腾出基金空间,成功实现药品保障升级换代。于企业而言,医保药品管理改革加速了创新药纳入医保的进程,企业可以更快的从创新投入中得到回报。与此同时,产品放量效应为企业提供了稳定、清晰的市场预期,将提振创新药研发企业的信心,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整个行业向创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