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预定利率下调到报行合一,从个险新单保费增长乏力到代理人数量下滑,从负债成本持续走高到投资收益短期内的快速下行,复业四十余年来,寿险业似乎一夜之间行至真正的险滩。
从近代寿险业发展历程看,可穿越周期的强大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是寿险业的核心竞争力,但从美、澳等保险市场看,多轮周期后,其寿险并未能真正超越其他财富管理业态。
换言之,基于资负两端平衡共进的传统寿险经营逻辑正在被打破,摆脱当下焦虑,行业呼唤更适应当下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全新寿险业态。对此,陈东升汲取发达保险市场经验、基于泰康实践,给出了通过重塑“新寿险”逻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策——将传统的虚拟保险业务延伸到实体的医养康宁服务领域,在传统寿险的“负债端”和“投资端”二维结构的中,加入医养康宁的“服务端”,通过“支付+服务+投资”三端协同,构建新寿险。。
切肤之痛:我国寿险业高质量转型面临的三重挑战
先看投资端。投资收益下行打破保险“刚兑”。从已公开信披的前三季度投资收益看,2023年行业整体的投资收益注定不乐观。而投资收益下行的最终影响自然会映射到消费端。
2023年,在预定利率下调的同时,万能险结算利率亦持续下调。这也就意味着近十年来,万能险和终身寿(增额终身寿)这两大寿险业保费增速的核心支撑性产品,可“刚兑”的收益均在下滑。当然,与之同步的是2023年以来,银行存款利率亦处于持续性下调区间。
再看负债端,近二十年来,同质化竞争是寿险业最突出的特点。
产品端,从年金到万能再到增额终身寿,同一时期,市场各保险公司热销产品种类趋同,差异基本限于免责条款、核保条件、费率等细节。
销售端,从人海战术到精英化路线,从泛中介化到MGA,从驻点销售到“1+3”的银保争夺战,从泰康之家养老社区试点到如今数十家轻重资产模式并存的“保险+养老”新业态,寿险销售模式和渠道亦呈现出高度同质化倾向。
当然,销售端同质化的背后是客户的同质化,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在《拥抱新寿险,迎接行业高质量发展》一文中给出的数据是,当前主力客群首张保单开发已超过60%,换言之,在此情形下,后续的销售竞争或更加失序。
在投资负债两端之外,加速寿险业式微的一个更大问题在于老龄化社会的加速演进,在即将到来的柱状老龄化社会状态下,保单的主力客群进一步稳定,但其却因养老需要而对支付(收益)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显然,传统的寿险业很难回应这一切实的诉求。
他山之石:“保险支付+健康服务”成为时代浪潮下的赢家
以美澳为代表的保险发达市场中,寿险业正呈现出衰落的态势。
概括陈东升对美国市场的研究,美国寿险衰退的原因主要主要可以概况为两个,一个是对时代趋势的预判偏差,另一个则是前文所述的其穿越周期能力并未真正超越其他金融业态。
再对比来看此前业内已较为熟悉的澳洲市场,时至今日,澳洲独立业态的寿险基本已可以忽略不计,究其原因则在于寿险近年来最吸引客户的特点在于穿越周期、超长久期的资产管理能力,特别是能够在下行周期中,通过牺牲流动性而提供超越其他金融产品的稳定回报能力,但在与资管、证券、基金、信托等多金融业态的比拼中,寿险业并未明显胜出,主力客群的储蓄和个人养老金市场不断被其他金融业态蚕食。
尽管各国保险市场存在诸多差异,但美澳发展的警示作用却不容忽视——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长寿时代呼啸而来的趋势,我国寿险业的高质量发展,一定要抓住长寿化带来的健康与财富的原生需求,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把医养康宁作为寿险的主业与核心竞争力,形成寿险业在金融业的比较优势,推动寿险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凤凰涅槃:重塑经营逻辑
自友邦将代理人制度引入中国后的30余年间,寿险业经营主基调锁定在“销售为王”基础之上。
保险公司研发报备产品,代理人(包括专兼业代理)根据公司统一销售话术、销售政策杠杆等,来销售产品。也正是基于此,代理人尤其是绩优代理人始终是公司的核心优质资产,有代理人就有客户。在此逻辑下,过去三十年,寿险业走的都是销售(代理人)为中心的路子,战略决策、策略选择、费用政策等等都不可避免的以销售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之对应的则是前文所述的产品及渠道的同质化问题。
不管是当下寿险业的困境,还是美澳等发达保险市场的前车之鉴,要走出寿险下行的趋势,必须完成一次经营逻辑本质的跨跃——从以销售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或者说的从销售驱动转向服务驱动。对此,我国寿险业并非没有先行者,自2007年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泰康,其十余年的探索对于我国寿险业经营逻辑的重塑就颇具借鉴意义。
一是将保险和医养康宁结合,改变了健康养老服务碎片化的现状,通过场景化营销,让保险从“冷产品”变成了“热服务”,保险公司与客户从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的合同关系,变成了互相可接触、可体验和可感知的服务关系。
二是“幸福有约”大额年金的标准定价,在传统寿险以中产人群为主力客群的基础上,自然地将客群拓展至中高净值人群,改变了寿险没有批量产生中高净值客户的历史。
三是健康财富规划师(HWP)以“保险顾问+全科医生+理财专家”为基本职业素养,重新构建了寿险经营“产品、客户、队伍”的“金三角”。
如是等等。
归根结底,泰康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将传统的虚拟保险业务延伸到实体的医养康宁服务领域,实际上在传统寿险的“负债端”和“投资端”二维结构中,加入了医养康宁的“服务端”。“支付+服务+投资”三端协同,构建起的新寿险,使得寿险的基础逻辑从以代理人为主转向了以客户为主,这一转变使得我国寿险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当下行业困局,亦可有效地应对行业衰落的趋势。
一如,陈东升在《拥抱新寿险,迎接行业高质量发展》中所言,在长寿时代背景下,实现让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发展养老金融的必然要求。将医养康宁作为寿险的新主业,不仅是寿险高质量转型的路径,更是推动长寿时代医养供给侧改革的有益探索。
对此,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泰康模式的不断发展成熟过程中,系列保险企业亦已基于“人口结构”这一时代最大的变量谋篇布局,国寿、太保、太平、大家等系列险企均已基于自身资源禀赋逐渐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兼具“保险+医养”模式,持续夯实行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底气。
当然,行业的高质量转型发展需要群体效应,在前述企业的探索之外,对于其他企业应该怎么做,陈东升也给出了自己建议——即可借鉴泰康以自建为主重资产的“苹果”模式,亦可采用当下更为可行的以收购、签约、合作为主轻资产的“安卓”模式。
不管是当下的转型焦虑,还是长期主义下的生死存亡,不管是被动顺应时势的修修补补,还是提前预判趋势下的谋篇布局,新的寿险经营逻辑都不得不重塑,且已成为关乎发展、更关乎生死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