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险企将是怎样的力量,工银安盛吴茜称,打破旧有销售逻辑才有真春天险企银行销售银保渠道客户财富增速

质变,从博弈的价值三角到融合共赢的同心圆。

过去

大银行小保险与“低价值三角”

2009年开始,以交通银行入股中保康联为标志,主流银行纷纷通过股权收购方式,拥有了自己的寿险公司。但银行的强势入股,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明明在银保大发展时期进入行业,又在股东、渠道乃至客户资源上占尽优势,但论规模,各家公司的保费虽然较成立初期大幅增长,但多数排名在行业15-40名之间,整体保费只占行业总保费的7.5%,银保渠道总保费的17%;论增速,银行系寿险公司经过早期快速发展以后,2015、2016年的增速已经与行业增速趋同。彼时彼刻,一些激进型、资产驱动型的险企正借力银保渠道实现快速增长,甚至几年内挺进行业前十,对比之下,银行系寿险公司的增速就更显得不值一提。

“大银行小保险”、“坐拥金山却发展缓慢”,是银行系寿险公司一直被股东乃至同业诟病的一点。究其原因,则在于行业规模增长的时代,客户保险观念尚处于初级萌芽阶段,银行与保险各自的底层逻辑虽然大相径庭,在规模扩张上却一拍即合,三者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低价值三角”,不仅制约了银行系保险公司的发展,更导致整个银保渠道价值属性的缺乏。

01

客户:保险进程中暂时缺位的主角

02

商业银行:资产驱动负债逻辑下的规模情结

银行人天生有一种规模情结,因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逻辑,就是资产驱动负债,通过一手做贷款一手吸存款,一手做资产一手做负债,银行以利差为核心获取利润,不同银行之间只是利差大小的区别。由于利差一定存在,只要控制好风险,基本规模越大、盈利越多。

据此,银行渠道销售保险,天然追求的就是保费规模、中收规模的最大化,银行最喜欢的保险产品,一定是能够快速上规模的产品,即客户收益率高、手续费高的类理财型产品。

03

寿险公司:负债驱动资产逻辑下的价值导向

与银行恰好相反,传统寿险呈现出负债驱动资产的典型特征。由于保险产品的复杂性,不同产品负债成本差异明显,那些负债成本低、资本耗用小的产品,往往都是复杂期交产品,不符合大多数银行一线批量销售、规模销售的习惯;在银行最容易销售的趸交和理财型保险,负债成本又往往最高,价值普遍偏低。

对大多数寿险公司来说,发展银保渠道更多只是规模扩张的需要,一些激进型公司把银保作为获取客户或资金的手段,很多传统大型保险公司则从2013年前后逐步淡出银保渠道。

“低价值三角”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客户收益率和渠道费用成为销售核心,保险公司在银保渠道上的成本不断上升、利润逐步收窄。

这也解释了过往银行系寿险公司为何发展受限:在资产端,由于股东对投资品种和风险控制有严格约束,注定做不出特别高收益的产品;在负债端,银行的产品供应商非常多,保险子公司和其他保险公司并无区别,都只是银行万亿中收中一个小贡献者;产品做不出高收益、费用比不上激进型公司,注定了银行系保险公司无法成为银保渠道的主角,而由于依赖银行股东,银行系寿险公司往往只专注发展银保渠道,个险等自己的内生渠道建设严重不足,背靠金山挖不倒宝藏也就成为必然。

迭代

从“低价值三角”到“高价值三角”

规模增长不如预期、集团贡献始终有限、自身地位与银行股东之间显著失衡,迫使银行系保险公司重新梳理自身策略。

从2016年开始,银行系保险公司开始从规模快速增长向规模价值并重转型,从“低价值三角”转向“高价值三角”的第一次迭代期,也在2020年迎来了行业的春天。

2017、2018年,更多银行系保险公司乃至中小保险公司,都看到这类产品在银保渠道的销售前景,开始纷纷跟进,增额终身寿在银保渠道的销售逐步成熟。

此间,工银安盛又开始在银行渠道尝试销售重疾,经过2018年的酝酿试行、2019年的大力推动,2020年恰逢疫情影响,该公司银保渠道的重疾销售接近翻番,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长。

转型探索并不只属于工银安盛一家公司,2017年以后,各家银行系寿险公司都开始逐步发力。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出,7家银行系寿险公司,近4年的期交年复合增长率平均达到23.28%,增速超过行业。

特别是2020年,全行业受疫情影响、期交保费增速下降5%,银行系保险公司的期交保费同比增长了13%,其中银保渠道的平均增速更是达到17%,实现了逆势增长,迎来了银保的春天。

春天的背后,是从“低价值三角”到“高价值三角”的迭代,是银行系保险公司不断深入的转型探索,更是客户、银行、保险三方的升级。

客户:从单一理财需求到综合资产管理

过去几年,不同层级的客户需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大众客户的健康保障需求增长,保险需求从被动需求转为主动寻求。当前全国人身险渗透度已达40%,近年来各地惠民保火爆,上海沪惠保上线10天投保人数就突破470万人,也显示出旺盛的医疗保障需求。

另一方面,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升级,并由单一理财向综合金融持续转变。中国的私人财富市场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从06年到17年,私人财富市场规模十年增长五倍;高净值人群(资产净值在600万以上人民币)每年增加30万人,马太效应显现、私人财富增长,同样意味着综合性资产配置需求的增长。

银行:从规模情结到综合金融

经济环境叠加客户变化,也给银行经营特别是零售经营带来新的要求。在世界经济进入下行通道,长期利率震荡下行、理财刚兑打破的背景下,传统的银行端产品更多陷入收益率的竞争,已经无法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复杂期交保险在长期限资产配置上的独特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银行的认可。

发现保险产品在规模收益之外的价值,恰恰是新时期银保渠道价值发展的基石。

保险公司:从价值中心向客户中心

进化

打破价值三角,融入金融生态

那么,是否可以说,银行保险已经找到了通往量价齐升的道路,银保的春天真的来了?

可能并非如此。从“低价值三角”到“高价值三角”,只是销售产品的迭代升级,并没有改变客户、银行、保险公司三者关系的根本逻辑,保费的提升更多来自于对银行存量客户的深度开发。

如同任何一个行业,迭代永远只是原有逻辑的升级,只是一种量变,其增量永远会遇到瓶颈,只有底层进化,才能真正改变行业生态,实现量变到质变,才能迎来真正可持续的春天。

质变,源于新时代零售金融新格局

当前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正在进入超级老龄化和超级网络化社会,金融市场中原有的供需关系、产业经济都将彻底重塑,进而深度影响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的底层逻辑,推动整个进化的形成。

1、养老金融成为时代新风口。在超级老龄化社会的影响下,养老金融正成为最近一年来,银行大零售板块最为关心的一个命题。其背后的原因则在于,在养老金融迎来战略机遇期的当下,只有能够完整回答“钱从哪里来”、“钱要怎么花”的问题,才能建立起一张覆盖从养老财富储备到消费的完整生态版图,而谁能够在此生态版图上抢先占据更多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金融领域抢占先机。

2、场景营销成为竞争关键。在超级网络时代,“场景”已经逐步替代原有的“渠道”,成为金融企业获客、活客、黏客的关键,这也给银行与保险的合作带来新的机遇。

对银行来说,在网络时代,过去依赖网点渠道的“坐商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虽然拥有多个行业、海量商户的资源,但怎样从做产品到做服务,在场景中提升用户体验,成为银行这几年来重点思考突破的问题。而在这方面,保险公司前期持续探索的“产品+服务”模式、健康养老产业链模式,正补足了银行在养老金融中医养服务场景的缺失,也一定会带来银行与保险之间合作的深化。未来的保险公司,将不仅仅是一个保险产品的供应商,更可能是一个与银行深度融合的合作伙伴。

质变,从博弈的价值三角到融合共赢的同心圆

新的时代,养老金融、场景营销的新需求,正在从根本上改变银行、保险与客户间的关系,为银行与保险之间的深入合作提供了契机。在新的时代,从业者已经可以打破原来客户、银行、保险公司之间不断博弈的三角,形成一个围绕客户的同心圆。

在这个同心圆里,银行和保险不再以费用、收益为博弈的核心,保险公司也不再只是银行保险产品的提供者,而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构建“产品+服务”营销矩阵,探索“场景+金融”客户共拓,通过银行与保险之间更加平等、深入、融合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1、围绕全生命周期金融供给,建立产品+服务营销矩阵。以客户需求的转变为核心,保险公司和银行的业务合作将从单纯的产品供给、费用竞争转向“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

一方面,是和银行合作,为客户提供一揽子养老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将保险产品嵌入到存款、理财、基金、综合服务的整体框架中,并通过专属培训、客户分析等,扮演好保险产品与服务的专家角色,凸显在银行与保险合作中的价值。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通过为银行客户提供基于产品的快速理赔服务、财富解决方案和附加的健康医疗资源,保险公司可以构建出对银行客户的营销矩阵,塑造不同于其他保险公司的服务优势与品牌优势。

2、围绕多层次金融延伸服务,探索场景+金融生态建设。如同前所所论述的,在当今的互联网金融生态下,银行和保险都面临着流量获客、新客户转化的难题。基于此,双方完全可以共同探索获客场景的构建。围绕“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基础场景,未来银行和保险公司深入客户生态圈层面进行合作的前景尤为广泛,谁更能取得银行渠道的信任,谁更能提供互利共赢的场景化合作模式,谁就将在这一领域取得领先优势。

3、围绕最底层养老需求基础,打造银行+保险产业合作。在上述场景建设之外,“钱向哪里去”层面的合作,触碰的是居民最底层的消费需求,也将是银行与保险更加深层次合作的根基。在大零售金融服务的新赛场,能够深度整合健康养老资源链条的企业,无疑将更具有竞争力。在这个角度上,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保险公司而言,重资产全资运营健康养老产业链显然并不实际,和银行合资合作,如能解决双方间的信任和利益摩擦等问题,则可能是更为互惠互利的一种模式。

银行系保险公司一路走来,从规模扩张受挫到期交转型迭代,其实也是监管回归保障、行业转型盘整、银行和险企之间合作深化的结果,是大时代下行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而未来的进化之路,则是新时代新格局下,整个零售金融格局重构的必然,是行业探索进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然,通往未来的进化之路一定不止一条,但所有这些模式,核心都将在于超越原有的产品+费用的二元竞争,进入商业模式致胜的新领域,这也是无论银保和个险,在新时代、新红利、新格局下的共同挑战。

如同里尔克诗中所说:如果春天要来,大地将使它一点点地完成。在寿险行业进化前夕,每一条不同路线的探索,最终将汇聚成寿险行业的真正春天。

THE END
1.保险营销分层技术(14页).ppt保险营销分层技术 (一)营销伪命题思考 1.复杂型产品背后三角模型 高准备低难度 低准备低难度 高准备高难度 低准备高难度 双度 (一)营销伪命题思考 2.中单营销策略:重心前置 气场平等 配置切入 KYC互信 产品呈现 互动增信 成交跟进 (二)中单配置底层逻辑 1.帆船图与草帽图 ...http://www.qzrbx.com/vip/187719.shtml
1.寿险营销的底层逻辑寿险营销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其底层逻辑涉及到市场需求、产品设计、销售渠道和客户体验等多个方面。寿险公司需要理解并应对客户的需求,同时利用有效的销售策略来提供最佳的保险方案。 寿险营销的底层逻辑始于市场需求的分析。寿险公司需要研究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了解他们的保险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http://www.chaoxianzhan.com/cxz/9222.html
2.从科技底层逻辑看未来保险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一万美元,参考其他发达市场的发展历史,当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时,保险行业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时,在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阶段。保险行业同样需要思考,未来的保险发展应如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从什么方向去构建新的发展格局,科技会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https://jrj.wuhan.gov.cn/ztzl_57/xyrd/bxy/202011/t20201126_1519074.shtml
3.观察丨从蚂蚁保持续开放共建,再看互联网保险底层新逻辑这可以说既帮助消费者减少了选择的时间与精力,也为保险公司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使险企们更加便捷、高效、清晰地开展互联网保险市场教育,也比以往更加接近互联网及广大的互联网原住民、新生代的年轻用户们。 从认识保险、重视保险到无障碍购买保险产品,一场别开生面的保险科普背后,不仅呈现了当下主力保险消费群体的...https://insurance.hexun.com/2022-08-03/206496800.html
4.保险不是嘲,失去嘲保险业将失去一切!生活嘲保险保险的本质其实有两个:一个是服务思维下的本质,一个是产品思维下的本质。 从服务思维讲,保险的本质是用户对风险管理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的需求是基于特定场景的风险管理的需要,关键是要去管理而不是出险,管理的过程更多的是服务,产品顶多算是承载的物品。 https://blog.csdn.net/u010199413/article/details/104279777
5.五分钟通晓保险配置的底层逻辑下图展示了我们人生中最为重要的 8 张保单,前面 4 种属于基础配置,每个家庭都应当配置。后面 4 种保险属于高阶配置,建议有闲钱或者中产及以上人群考虑。这篇文章主要阐述基础的 4 种保险,高阶配置会简要提及。不涉及任何产品的推荐,只讲述每种保险的核心作用以及底层配置逻辑。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26/00/5512889_1137643715.shtml
6.汽车服务保险化:“亏钱”的齿科保险,汽车售后服务学什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客户可以即买即用的话,保险公司一定“赔钱啊”,它们为什么敢玩呢?这里涉及到本文我要说的一个关键话题:引流产品与转移支付。 ◆齿科保险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关于齿科保险,似乎和我们一直在《保险思维18讲》里提到的“高倍低赔、大数法则”的内容有些违背啊! https://www.yoojia.com/article/9436523880618679336.html
7.发展普惠保险的深层意义与底层逻辑上海证券报□发展普惠保险的深层意义在于三方面:一是保险功能与作用的有效彰显;二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三是保险业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 □关于发展普惠保险的底层逻辑,主要有四点:一是解决好保险适用性和可及性;二是系统性统筹方可筑牢业务基础;三是把握住风险底线才能可持续发展;四是唯有创新赋能才能降低运营成本。https://paper.cnstock.com/html/2022-11/26/content_1697548.htm
8.4S店保养套餐背后的“保险逻辑”,“服务保险化”将成趋势?3) 保险的底层逻辑是大量同质风险的共担。保险是相同类型风险的先汇聚、再分散,事实上是所有投保客户群体之间的互助和共担。这个过程既是风险汇聚,也是客户汇聚。 虽然不是保险产品,但你会发现,第一部分提到的各类服务权益中,商家给到客户承诺的享权可能性也有大有小,这就同样涉及到了概率问题。 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151975060889240097
9.如何让家庭资产以复利每年15%的速度“稳健”增值不是吓唬大家,钱是赚不完的,但可以亏的完。我给各位的建议是,除非你很专业或者很有把握,否则最好远离非标资产或者主投非标资产的理财产品。 行文至此,相信大家对各种投资资产的特点和底层逻辑都理解的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们就该解决资产配置的问题了。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856040215
10.年金保险销售逻辑理财产品五讲首页>年金保险销售逻辑理财产品五讲 怎么说保险的意义与功能?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养老费用提前打算,在年轻时购买人寿保险,为年老时的生活提供保障。人寿保险,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这样的悲剧。关于保险基本职能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保险的基本职能是分摊损失和补偿损失或给付保险金;另一种观点认为保险的基本职能...https://www.shenlanbao.com/he/1386711
11.四步搞明白智能推荐的底层逻辑稻盛和夫说过:倾听产品的声音,用心观察产品的细节,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出现问题和差错的原因。金融产品创新终究要回归到最初的本质,即以金融业务的某个核心功能为切入点,用底层思维去思考产品的底层逻辑,用同理心去洞察人性。 智能推荐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的一套满足自身业务需求的推荐服务框架。行业中比较...https://www.51cto.com/article/702517.html
12.深刻解读“华为铁三角”的工作法及底层逻辑(万字长文对于华为铁三角的底层逻辑:华为铁三角的底层逻辑是对企业商道最根本的实现。企业商道里非常重要的一点,如何让企业的组织,从老板到一线员工,前、中、后台都能实现以客户为中心? 在常规企业中,往往有两个权力中心,即老板的权利和客户的权利。对于客户的权利和企业之间的权利,如何找到相互间的平衡点?权利是靠向老板一边...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10944014.html
13.保险人!再不会就落后了!监管再三敲黑板的“销售适当性”会带来...如此,公司的销售管理就必须提升销售培训的专业度,加强NBS(Needs Based Selling)、产品本身及相关的专业知识、产品配置底层逻辑和产品组合销售能力的培训。如此进行销售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才能做到服务营销和精准营销的完美匹配。 最后,这种模式对于销售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后台管理也是必不可少。因此保险经营机构...https://www.360doc.cn/article/16702792_1036918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