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迷路走失。为了使学生能贴近自然、还原质朴,许多学校喜欢选择郊区和农村甚至山区作为郊游的目的地。特别是春天,为了感受生机活力,更是将野外踏青旅行作为首选。这些场所往往环境复杂,对于基本生活在“三点一线”的生活读书模式下的学生来讲,很容易发生走失迷路情况;同时青少年对于事物的认知不如成人深刻,加上对未知事物存在好奇心,喜欢前往未知的地方,结果迷路走失。
2、溺水。从季节气候上来讲,春季雨水较多,地表湖泊江河水量充足。特别是春季,融化的冰雪之水常会引起池塘、沼泽、溪流和江河泛滥。而从时下旅游的热点来看,有山有水的地方是外出郊游的首选,这对“不识水害”的学生的人身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3、交通事故。随着社会经济和交通的发展,社会面汽车数量急剧增多,公路马路车流量逐年增大,这对学生郊游是很大的威胁。特别是春季,温度上升、白天变长这些自然因素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的增多。尤其在日落前后的黄昏时分,可见度降低,司机的深层感知能力因低光度而变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学生在郊游的过程中受到交通事故侵害的可能性大。
4、犬等家畜追咬。春季是季节交替时节,犬类等家畜性情暴躁,攻击性较大。在校学生一般都是未成年,通常喜欢和家犬玩耍,特别是城市学生,平时较少接触家畜,户外活动中遇见家畜,出于新奇可能会和家畜戏耍,容易引发家畜伤人。
安全隐患原因
1、青少年自身方面:学生相对其他社会群体来讲,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具有不成熟的特点:一方面学生多数是未成年人,身体上身高和体力都相对弱小,对于外界的暴力等伤害,抵抗力和反抗力弱;另一方面学生基本上生活在校园中,涉世不深,其分辨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较差,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偏差较大,自我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并且又具有冒险和猎奇的心理,这两方面身体和心理上的特点,使得学生在野外游玩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想法,对于老师明令禁止的危险地区和行为具有好奇心,前往或为之,从而发生安全事件事故。
2、学校家庭教育方面:随着升学竞争和社会有效就业压力的增大,学校和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中太过重视智育,片面强调数理化,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对危机处置、社会生活生存等能力的培养较为欠缺,学生普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在春游过程中,容易出现对危险的感知力薄弱,从而易身处危险。2.研学旅行安全隐患篇二一、提前预防,避开安全隐患
如何提前避免或减少安全隐患,对于校方机构来说,在选择承办方时要与资质信誉好的机构进行合作,和委托企业或机构签订协议书,明确委托企业或机构承担学生研学旅行的安全责任。
对于承办方(研学机构、旅行社)来说,研学旅行产品应该坚持安全优先的原则,防止过度降低成本、使用劣质的要素产品等不良现象,要做好研学旅行产品的安全风险评估,强化日常风险预防。
二、建立安全责任体系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意见》提出:各地要制订科学有效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实施分级备案制度,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研学安全责任体系,需要各个部门相互合作、配合,共同保障学生们的安全。
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督促学校落实安全责任,审核学校报送的活动方案(含保单信息)和应急预案。
学校要做好行前安全教育工作,负责确认出行师生购买意外险,必须投保校方责任险,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与委托开展研学旅行的企业或机构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安全责任。
旅游部门负责审核开展研学旅行的企业或机构的准入条件和服务标准。
交通部门负责督促有关运输企业检查学生出行的车、船等交通工具。
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加强对研学旅行涉及的住宿、餐饮等公共经营场所的安全监督,依法查处运送学生车辆的交通违法行为。
三、做好安全教育和防范措施
研学旅行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生,这一群体的安全意识还不强,生活知识较为缺乏,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很多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遇到难或危险不能冷静处理,往往紧张而不知所措:处于叛逆期的学生甚至还会故意表现出与安全要求相悖的行为。
四、建立安全保障队伍
学校、研学机构开展研学旅行,应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研学导师、教师、安全员、队医等,也可吸收少数家长作为志愿者,负责学生活动管理和安全保障,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户外教育安全保障体系。
1、在青山绿水间旅游要学会走路。掌握“走路经”者玩得轻松、愉快又安全;反之则劳累、紧张,甚至受伤。
2、要走不要跳三步并做二步走或蹦蹦跳跳会加重膝踝负担,容易劳累或受伤。
3、要匀不要急匀速行走最省体力,而且有利于保持良好心态;急一阵歇一阵的走路方式最累人。
4、快去慢返上午出游的路可走得稍快,傍晚返程则要慢些走,以免疲劳的关节、肌腱受伤。
5、走阶不走坡上下山时尽量走石阶,少走斜坡。这样较符合力学和生理要求,安全又省力。
6、走硬不走软在水泥、沥青、石板等硬地上行走比在草地、河滩、湿地等软地面行走更省劲和安全。
7、避滑就涩宁可绕点路从较涩的雪地、草坡走,也不走既滑又危险的冰面、沙石坡,以求安全。
8、旅游卫生以及防护常识。
中暑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其病症是上吐下泻,特点是起病急、发病快、潜伏期短,若救治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发现旅游者食物中毒,让其多喝水缓解毒性,严重者立即送医院抢救,食物中毒都由饮食不卫生引起,导游员要随时提醒旅游者不要食用摊上的食物。
骨折
旅游者骨折,须及时送医院救治,但在现场,导游员要做好:一是止血。止血的常用方法有手压法,即用手指、手掌、拳在伤口附近一侧压迫血管止血;加压包扎法,即在创伤处放厚敷料,用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带法,即用弹性止血带在伤口近心脏的大血管上止血。二是包扎。包扎前要清洗伤口,包扎时动作要轻柔,松紧要适度,绷带的结口不要在创伤处。三是上夹板。就地取材上夹板,以求固定两端关节,避免转动骨折肢体。
心脏病突发
旅游者心脏病突发,切忌急着将其抬或背着去医院,而应让其就地平躺,头略高,由患者亲属或领队或旅游同行者从患者口袋中寻找备用药物,让其服用;同时,地陪应立即跑到附近医务所找医生前来救治,病情稍稳后送医院。
蝎、蜂蛰伤
若旅游者被蝎、蜂蛰伤,导游员要设法将刺拔出,用口或吸管吸出毒汁,然后用肥皂水,条件许可时用5%苏打水或3%淡氨水洗敷伤口,服用止痛药。如导游员或旅游者认识中草药,可用大肖叶、薄荷叶、两面针等捣烂外敷。严重者要送医院抢救。
头部碰伤
如果同别人相撞或跌倒撞击到头部而起个大包也许不用太担心,但若出现高烧、呕吐、痉挛或流出透明的体液(血清、脑积液)时,就要赶快送医院了。
1、除了肿的地方,头部的其它地方也应冷敷。但有伤口时则不能这样处理,以免助长细菌繁殖。
2、如果从耳、鼻或口中流出血或透明的液体(血清、脑积液)时,要将脸部摆向血或液体流出的方向。注意不可用纱布或其它东西将其塞住,以免细菌感染。
3、呕吐时,将头部侧放,以防呕吐物滞塞。
4、发生痉挛时,勿任意压迫伤者肢体,用手帕卷成筒条,塞在患者口中,使其安静下来。
5、搬运伤者时要将头部固定,不要晃动。
颈部被击伤
1、颈部内有气管、食道以及神经,是人体重要的部位,被撞击时应赶快送医院。
2、为了抑制内部出血,须将撞击处加以冷敷。
3、发现外出血现象时,应用消毒纱布置于伤口处止血。
4、躺卧时,把身体放平,绝对不要使用枕头。
5、移动时,将头部固定。
背部撞伤
胸部撞伤
1、撞击到胸部时会有骨折或呼吸困难的危险,要赶快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