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要从文件里的字里行间走向落地实施,
要抓好两个关键点,
即课程设计与责任驱动。
好的课程设计可以避免走马观花式的学习。如何从好的课程内容与目标、学习方式、过程管理与评估等方面系统地设计游学课程,专家的专业解析一定会让你发现问题并从中找到解题的思路。
——
沈从文说:我是读一本书的同时读一本大书,言下之意,成长离不开在社会这本大书中的游历。怎么才能读好这本“大书”呢?也许这个兼具思想性与趣味性的专题能给你一些启迪。
谈研学旅行课程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求建设研学基地,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和线路。
1
研学旅行的关键点:课程开发和实施方法
但笔者认为,“旅行”真正起到“研学”的作用,最为关键的可能是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式的研究和探索。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的角度看,当前的研学旅行设计存在以下问题:或课程要素缺失,或仅仅停留在“走一走、看一看”的浅表体验层面,或仅以景点的了解为主要学习内容,难以达成研学旅行作为实践性学习方式的意义和价值,或者简单地重复学校的知识学习方式,只不过将学科知识换成了景点知识而已,不顾及孩子的学习兴趣。
2
如何让研学旅行“玩出名堂来”?
如何优化当前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呢?
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回答了研学旅行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即“玩什么”“怎么玩”“玩得怎么样”,它使得研学旅行区别于普通意义上的旅行,更具“研学”的意味,它是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建设的重点,也是各部门明确分工形成合力、共同落实研学旅行的重要纽带。
毋庸置疑,这些是研学旅行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一部分,但倘仅有这样单一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往往会忽略旅行过程中的意义,消解了学生的深度参与与体验。
“风景在路上”,研学不仅只在到达景点和基地才开展,研学旅行过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学习机会。
比如,行前,统筹行程安排,预先做好行前攻略,做知识及行装的准备过程,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规划能力;在行程中,观察自然植被、人居建筑,结识旅行同伴,与不同的人接触相处,是促进学生社会理解与参与能力提升,唤醒学生检审生活意识的契机。
案例:浙江小学到日本“手拉手”研学
浙江一所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有到日本“手拉手”学校进行毕业研学旅行的机会,这所学校为孩子们设计了丰富而有趣的研学旅行过程学习项目。
一是地图的认读和使用项目。为孩子们提供地图,行前在地图上标注旅行经过的地点,画出行程的路线,学会在旅行过程中使用地图,根据查找的资料,标注出当地特别的风俗人情。这个项目设计很好地与地理知识学习相结合,体现了知识在实践中的综合运用。
二是社会考察项目。比如在旅行过程中,自主学习怎么办理登机,怎么使用机场自助值机,怎么在飞机上找座位等。体验并观察日本新干线的线路、票价及运营情况,比较日本城市交通与国内所在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等,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并理解社会,增强社会参与能力。
三是社会参与项目。比如,行程安排到日本一所小学进行参观交流,研学交往项目要求学生结识不少于二名日本小学生,合影,签名,并记录交流的主要话题;有一晚入住当地居民家中,研学文化理解项目要求学生记录所住居民家的地址,绘制房屋的结构,并与居民交流,了解其主要工作,签字,合影,并做话题记录等等。
这些研学旅行项目的设计,渗透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带着有趣的学习任务去发现,去参与,增强学生对社会文化的理解能力,学会与不同的人交往。通过在行程中与一景、一事、一人、一物的相遇,从细处观察、发现和理解更为丰富的自然、社会和自我。
3
如何增强研学旅行课程项目的体验性与互动性
研学旅行课程的学习方式——体验式项目模块当前,研学旅行的学习方式多以“走一走,看一看”的参观活动为主,比如参观博物馆、科技馆、风景名胜等,听导游或老师的介绍或讲解。
但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乐于逗留的地方往往是可以直接动手触摸、体验的区域,如何增强研学旅行课程项目的体验性与互动性,减少那些仅以“看”或“听”为学习方式的眼睛课程和耳朵课程呢?
一方面由学生根据前期了解的信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也设计一些问题作为引导。对问题的探究有利于提升研学旅行体验的品质,同时将校内的学科所学,与校外的研学有机地整合起来。
这些体验项目的设计突破“听”和“看”浅层学习,不是像讲课一样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不是强调参观的知识性,而是把培养思维习惯、研究习惯、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习惯放在了研学旅行的第一位。
优化的研学旅行课程体验性实践项目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1.联结性:基于学生年段本有的认知经验,有效地联结学生的学科学习,让知识连接真实的世界,联结体验与思维。
2.趣味性:在开放多元的学习场景中展开,能有效激发并维持学生的研学动机,用翻转的方式重构学习流程。
3.意义感: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学程设计清晰,有逻辑,学习支架多样,基于体验建构与目标相匹配的学习意义,用自我反思建构取代外在分数评价。
4.实践性:用动手的方式解决问题,有一定复杂性,涉及多学科知能整合,挑战学生的高阶思维。
4
研学旅行课程过程管理与评估
研学旅行课程过程管理与评估——以游学手册为支架研学旅行在具体实施时还有一些管理和评估问题需要考虑。
尝试以游学手册为支架的研学旅行课程管理与评估方式,不同于通常包含大量白页的游学日记本,它可以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研学基本信息。
二是研学项目的学习记录。
三是研学小结部分。
当然,也需要警惕为记录而记录,或将研学手册简单地设计成习作本,无法起到跟进指导、管理进程的作用,反倒让学生望而生畏。所以研学手册的内容需要从实用性出发,以研学中的课程项目为依据,作为旅行中及时收集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的载体,如果设计运用得当,可能成为学生研学旅行的重要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