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亚王鹏解读保险中介底层逻辑:尊重规律,做市场的朋友财经

随着保险中介的市场规模、比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行业中涌现出一批不仅市场份额集中、人均产能和业务品质等表现皆不错的保险经代公司,一定程度上引领并展现了中国经代市场的发展潜力。

在2023年5月11日至12日举办的“2023中国保险中介发展高峰论坛”上,明亚保险经纪副总经理王鹏在题为《尊重规律,找寻价值,做市场的朋友》主题演讲中,从市场的匹配、变化与规律出发,呈现了明亚经营发展的深层逻辑以及近20年探索中的深度思考。以下为演讲全文:

销售为中心是市场最大的不匹配

保险行业一路走来,从1976年底人保复业,中国才有了所谓保险专业领域,到现在也不过才40多年;友邦个人代理人机制引入中国到现在不过30年;江泰获取第一家经纪牌照到现在,专业中介也才走了20多年的道路。每个阶段都有非常典型的成功案例,每个成功案例背后,也都是因为与市场高度契合,符合那个时期市场发展相应的规律。

专业中介的高速成长,在过去两三年中的逆势而上,也是源于它和市场形态、客户需求高度匹配。

这里介绍一个真实的案例,发生在两年前,对我的触动非常大。

一名40多岁的女性罹患癌症,不幸去世后,发现她买了十几份保险,一年交保费20多万,在不幸重疾身故后最终只得到了30万元的理赔款。因为她只有一张保单保在自己身上,其他大量基金类产品保在5岁的孩子身上,也没有购买任何豁免型保险。而且我们发现她居然有7张一模一样的保单,险种的配置令人唏嘘。在一个风险意识很好、很早就认同保险并购买保险的客户身上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想对于所有保险从业人员都是应该反思的。

从这个案例来看,其根本原因是到目前为止,保险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庞大的卖方市场。这么多年下来,营销的本质有点变成了如何高效地把有限的商品卖给无限的人群。

其实,没有一个保险公司能做到拥有满足各种各样的客户需求、让产品应有仅有。而这种在某个阶段主推有限的商品,并让更多人都去接纳的情况下,金融机构都难以避免需要充分利用信息优势在获利,营销人员也往往被培养成整齐划一的销售工具。

所以,整个市场都变成了销售为导向,销售的核心又是如何搞定客户,而不是真正如何服务客户、应对客户的需求。这就是我认为,目前市场当中最大的不匹配。

引起市场变化的3个维度下

行业要如何与市场匹配

当然,现在的不匹配其实又是曾经的匹配。我们是从一个几乎零基础的市场起步,最初时期,老百姓不知道什么是保险,保险不是刚性的需求,很大程度靠卖方去普及市场、教育民众,他们最有这个动力。所以这样的方式,早期是合理且高效的。随着市场的变化,这种方式需要重新审视,否则可能就会发生很多不匹配的情况。

谈到市场的变化,我们从初期阶段快速向成熟市场迈进,我想从商品供给、客户需求、信息传递方式3个维度简单阐释,这也是组成市场最核心的要素。

同时,客户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多元。比如家庭结构的不同,需求一定是有差异的。前些年非常火热,非常符合高净值客户资产传承需求的法商培训,可能就不适合现在越来越多选择不要孩子的丁克家庭。由于家庭结构的差异,选择保险产品时的想法一定是不一样的,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和规划也不同,每个人的财富能力也有差别,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客户的需求。

所以,这个市场一方面是越来越丰富的供给,另一方面也是越来越多元化、差异化的客户需求。如何让这二者更有机地结合才是核心,而不是用传统的方式,通过只销售一两款就试图覆盖所有人的需求。

还有一个重大的变化是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整个社会都在发展和进步。20世纪90年代时,人们如果想买个不了解的东西,很可能找个熟人寻求有效建议。现在遇到任何问题,很可能马上打开手机上网查一下,这就是方式的转变。我们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时代快速地进入到信息过剩、信息爆炸的时代。当商品的供给、客户的需求和信息传递的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整个市场的变化当然也是巨大的,营销模式必然也会随之而变。

有3个最根本的原因引发了市场的变化,首先是客户真正的觉醒,客户越来越有风险的意识,意识到保险在生活中的作用;其次是竞争加剧,主体的增多,每个公司也会找寻自己的目标客群,开辟具有特色优势的产品服务领域;还有就是科技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效率的提升,带动了信息对称等多个方面。

这样一系列变化之后,保险业要如何与市场真正匹配?

业务层面,核心匹配是帮助买方买对商品,帮助卖方卖对商品,卖给合适的客户。一边是丰富的产品供给,另一边是差异多元的客户需求,只有让它们有机结合,各自找到匹配的对象,帮助客户梳理清楚需求,按照需求量身配置最适合的商品组合,同时也就帮助卖方找到不同商品最适配、最适合的客群,从而减少商品错配,这才是市场发展的应有之路。

人员层面,什么样的人才是能真正匹配,做好这项服务的优质人员?我认为,比起学历高低、能力强弱、销售技巧、表达能力等因素,最重要的是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应该找寻的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持续学习能力的人。每个人的认知其实是有限的,都会有自身的局限,怎样持续地突破?核心得靠持续地学习,通过不断的知识获取,完善知识体系,慢慢形成自己独立的视角、独立的观点,这样才能应对更加复杂的多元性的工作。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还认为选择重于培养,没有一个企业能彻底有效改变一个成年人,再好的培训也不能。任何成年人今天所有的认知、观点和知识是基于他的教育背景和几十年成长经历形成的,我不认为通过两三天、短平快的培训就能彻底提升或改变一个人。所以,明亚也坚持这样的方向,我们坚持寻找匹配的人员,更看重的是他是否符合相应特性。

将对规律的尊重

投射在明亚经营理念与实践中

回到我的主题,并介绍一下明亚在这些年的一些心得。

尊重规律,首先需要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我们这些年基本上一直秉持着这样的要求。到现在为止,明亚开了30多家省级机构,慢慢积累了差不多2万人的销售队伍。无论是200、2000还是2万人时,明亚标准始终是一样的。比如年龄结构,六成以上是30岁左右的群体,上下拓展5岁,25-44岁的年龄段几乎占了九成。我们不招收应届生,年龄过低、刚走出校门的人未必能胜任这个工作,他的社会经验过于欠缺,人脉相应不足,对于家庭责任的理解也相对薄弱,很难做好专业的保险经纪工作。

在学历角度,我们经纪人本科学历占比六成,2万人当中也有3000至4000名硕士,100多名博士,从整个行业维度来讲算比较高水准的,剩下绝大多数都是大专以上学历。

我们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并不排斥任何一种类型,也不设差异。明亚的销售队伍中,同业人员并不多,这么多年来自非同业的人员占比达到了85%,可以说明亚吸引的,是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我们证明了保险行业完全可以招募到像医生、律师、公务员、大学教授等一系列有着较为光鲜背景的人。保险经纪正逐渐成为时尚的、受人尊重的职业,很多人在明亚同样获得非常好的自我成长和事业成功。

对规律的尊重,还应该建立在坚持真正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强调综合风险管理之上。我们统计了明亚的业务结构,去年大概完成新单规模保费74亿,其中63亿是个险新单,团财将近5亿,医疗险也有6.4亿。

比如医疗险里从最基础的百万医疗、惠民保,到中端医疗、高端医疗,所有业务层面都会涉及。我们不会刻意推荐某一种类型的产品,更多是结合不同客户的需求量身配置。这两年增额终身寿很受市场欢迎,但除此之外,我们在年金、重疾以及传统型的寿险等也都有相应的业务占比。从件数角度来讲,传统保障类产品仍然在明亚业务量占比六成以上。

我们非常坚持《保险法》对经纪人所定义的市场定位,即为投保人提供中介服务。为了体现真正经纪人的定位和概念,我们也有很多不做的事情。比如这18年以来,明亚一直严禁召开产品说明会;为了与经纪人定位匹配,我们也不设置任何主打商品,甚至明亚每年跟保险公司定制的特色产品、专属产品也不会设为主打商品,不会要求经纪人优先推荐,还是要结合客户的需求;再比如为了不去考量人性,我们也尽可能不形成佣金点的差异,不管哪个公司哪种产品,相同交费期限产品的佣金率都是类似甚至统一的。此外,我们也不会向任何公司承诺销量和占比,我们认为,如果承诺销量占比,就会丧失真正专业中介经纪人的立业之本。

从找到价值到找到市场

明亚如何形成现今的定位与地位

关于找寻价值,我认为保险业所有的服务无外乎6个维度和层面,从业务开展的顺序来讲,售前、售中、售后,按照对象来讲,就是针对客户和保司,中介就是中间的连接者。

从售前角度,我们协助客户进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选择最适合的产品,也等于协助保司找寻更加适合的目标客群,减少商品错配;售中角度,我们帮助每个客户谋求最优核保结果,明亚也在技术端做了诸如核保前置等系统,这种情况下,专业中介有可能更了解客户的这种信息,可以及时、真实地反馈给保司,协助保司有效降低逆选择风险。反过来,通过我们多平台优势可以帮助客户在如实告知基础上谋求最优化的核保结论;售后就更为丰富,从简单的保全变更到专业化理赔,甚至持续跟踪保单的全进程等,这些都是对于价值的寻找。

如果我们充分尊重了规律,也找寻到了相应的价值,必然会成为市场的朋友。明亚正是用实践来验证这样一条道路。我们在前面10年走得非常慢,也非常艰难,因为市场还没到。最早我们说保险经纪人,几乎没有人听过,而我们所能销售的产品也相对有限,很难真正彰显经纪人的价值。

所以从明亚发展过程来看,虽然第一个5年看似很高,是因为起点低,在2014年之前,整体增速都相对平缓,也相对艰难。但市场变化悄然来临了,2013年预定利率释放,更多公司在专业中介领域发力,提供了更多、更具优势的产品。随着2018年至2019年互联网保险高速成长,以及现在更多主体的进入,移动互联网普及后人们开始便利高效获取信息,客户也逐渐觉醒,所有这些都带动了新的发展。所以,在第3个5年当中,明亚真正进入了一个快车道,连续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始终保持翻番。到第4个5年,正是疫情开始之时,我们在这3年当中仍然保持了近30%的增速,这些都是“做市场朋友”的好处和体现。

最后我想说的是,市场其实是非常广阔的,中国保险市场潜力无比巨大,我们有14亿人口,市场越来越细分、多元,没有人能够真正一口把所有市场吃掉,应该各自找寻各自的生存之道。“市场的朋友”绝不止一个。明亚致力于在一、二线城市,面向中高端客群的发展路径,并不意味着下沉市场就不好。我的最终建议是,不求大一统,力求深而精,只需要找到各自在细分市场当中的位置,就有可能成长为专业化的,发展强劲的公司。

英国:利物浦雪景

松花江流冰

“互联网之光”闪耀乌镇

老码头开启观鸥季

2022年全国两会

聚焦“中国力量”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THE END
1.保险投资:平衡风险与收益的智慧保险类理财财经保险投资是指保险公司将其积累的保险资金,通过科学的投资策略和精细的管理,投入到各种金融工具和实体经济中,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保险投资具有以下特点: 1. 资金规模大:保险公司的资金规模庞大,为投资者提供了充足的投资资金。 2. 投资期限长:保险投资的资金往往需要长期稳定回报,因此投资者需要有长期的投资视野。 https://business.liaohewang.com/show-82324.html
2.保险业务的盈利潜力与策略探讨,保险业务盈利潜力深度解析及策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行业逐渐崭露头角,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保险业务的盈利潜力及策略,为行业内外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保险业务概述 保险业务涵盖人寿保险、健康保险、财产保险等多个领域,保险公司通过收集保费、投资资金以及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等方式实现盈利,随着科技的进...https://www.moerjia.cn/post/8262.html
3.从科技底层逻辑看未来保险在战略规划上,持续加深科技洞察力。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影响,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去看,去看对我们业务逻辑和商业模式的冲击,去评估未来的业务形态和社会环境对保险服务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关注日常运营中的一些操作层面的提升和优化。 在组织设计上,要激活创新。传统保险公司的组织模式是成熟和稳定的,在这个数字化时代,需要通...https://jrj.wuhan.gov.cn/ztzl_57/xyrd/bxy/202011/t20201126_1519074.shtml
4.研究成果我国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路径:模式问题及监管机制本文在阐明金融科技定义的基础上,从经典的金融功能论、金融中介论的视角解释了金融科技的产生基础和发展逻辑,并围绕金融功能理论,介绍了当前我国金融科技企业的运作和盈利模式以及对社会带来的赋能作用。最后,通过深入剖析当前金融科技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监管与引导发展的政策建议。 http://www.thuisoe.tsinghua.edu.cn/info/ktcg/375
5.商业世界的五大基础定律商学基础理论但是今天的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高效率地让信息对称的手段,让创造这些手段的互联网公司,以及善于利用这些手段的好产品,有机会以小胜大、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信息对称是互联网改变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 目前,信息不对称行业或行为有哪些? 1、珠宝、黄金、古玩,玉石行业;专业鉴别门槛、产品再设计等溢价因素的...https://blog.csdn.net/smilejiasmile/article/details/105017273
6.深刻解读“华为铁三角”的工作法及底层逻辑(万字长文对于华为铁三角的底层逻辑:华为铁三角的底层逻辑是对企业商道最根本的实现。企业商道里非常重要的一点,如何让企业的组织,从老板到一线员工,前、中、后台都能实现以客户为中心? 在常规企业中,往往有两个权力中心,即老板的权利和客户的权利。对于客户的权利和企业之间的权利,如何找到相互间的平衡点?权利是靠向老板一边...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10944014.html
7.课题组涉金融合同保底条款的判定与效力其中,分红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将该类保险资金运作后(不另设投资账户)的可分配盈余按一定比例向保单持有人进行分配的人寿保险产品;而投资连结型保险与万能保险的运作模式则均为人寿保险与另设投资账户的组合。保监会于2001年发布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投资连结保险应在产品说明书封面显著位置用...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648245
8.寿险营销的底层逻辑寿险营销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其底层逻辑涉及到市场需求、产品设计、销售渠道和客户体验等多个方面。寿险公司需要理解并应对客户的需求,同时利用有效的销售策略来提供最佳的保险方案。 寿险营销的底层逻辑始于市场需求的分析。寿险公司需要研究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了解他们的保险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http://www.chaoxianzhan.com/cxz/9222.html
9.搭建价值型医疗服务体系,能带领行业走向新高度吗?新闻频道3. 不同模式选择的底层逻辑,需以构建整个供应链体系闭环为核心 目前,健康险服务竞争日益激烈,有些医疗服务供应商甚至在做流量较大的保险中介服务,也有些服务主体慢慢向轻业务模式来转变。那么,企业到底应做重模式还是轻模式,如何来选择? 王老师认为在健康险赛道当中,整个价值链经营是需要不同的模式站位去形成整个行业...https://news.hexun.com/2022-11-02/207031080.html
10.发展普惠保险的深层意义与底层逻辑上海证券报□发展普惠保险的深层意义在于三方面:一是保险功能与作用的有效彰显;二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三是保险业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 □关于发展普惠保险的底层逻辑,主要有四点:一是解决好保险适用性和可及性;二是系统性统筹方可筑牢业务基础;三是把握住风险底线才能可持续发展;四是唯有创新赋能才能降低运营成本。https://paper.cnstock.com/html/2022-11/26/content_1697548.htm
11.商业降险逐步走向带病体,慢病管理标准化是重要基础“开发相应保险产品的核心是要建立标准,比如慢病居家康护的标准,标准是保险行业的底层逻辑。”泰康养老首席医疗官邵晓军在上述研讨会上分享称,商业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病种分值(DIP)支付技术的数据和理念,应用于产品设计、风险控制等健康保险的必需环节中,按病种付费的前提是将标准规则建立起来,通过...https://www.yicai.com/news/101739897.html
12.?剩者为王时代,日本企业的底层逻辑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资金和资源如何运转和运作,管理模式决定了这个企业的人和物如何运转和运作。商业模式必须回答企业如何赚钱。 管理模式回答企业如何持续赚钱。日本企业更加倾向于研究企业的管理模式,而不是商业模式,这是日本企业非常明显的特征。 中国的企业家平时学习的PTP,丰田生产方式,5S,TPM,包括阿米巴等等,都是日...https://www.iyiou.com/news/20200302124332
13.数字化转型①人工智能产业中美对比及中国面临的挑战全球智库两种经营模式对企业的管理和组织模式有不同的要求,这种逻辑上的悖论是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克服的难点。 2、高管认知转变经受考验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另一个难点还在于企业管理者战略认知的转变,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非单纯的技术更新,更重要的是管理组织、经营理念、运营方式等系统、全面性革新,这是对高管认知转变的一种...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535566
14.固生堂通过上市聆讯,医疗服务还有哪些专科会火起来?此前,大型保险公司已经以“保险+康养”的模式进行了诸多探索,如泰康旗下的养老社区与保险产品;目前,也有连锁康养机构与长照险结合,如新风天域旗下的易得康,推出了居家照护、护士服务、住院陪护与长护险服务,在长护险的支持下,42项生活照料和临床护理服务,个人仅需支付一小部分费用。https://36kr.com/p/14882830894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