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创造的故事」(228)——可口可乐的百年传奇,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田卯拴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可口可乐的百年传奇
一.可口可乐的发明传奇
可口可乐是许多大人、小孩皆无法抗拒的饮料,无论吃汉堡、炸鸡或披萨,都要搭配一罐可口可乐才是最佳拍档。但是,如此风靡全世界的饮料,到底是谁发明的呢?
可口可乐是由美国的一位名叫约翰·彭伯顿的药剂师发明的。他期望创造出一种能提神、解乏、治头痛的药用混合饮料。彭伯顿调制的“可卡可拉”,起初是不含气体的,饮用时兑上凉水,只是由于一次偶然的意外,才变成了碳酸饮料。
1886年5月8日下午,一个酒鬼跌跌撞撞地来到了彭伯顿的药店。对营业员说:“来一杯治疗头痛脑热的药水可卡可拉。”营业员本来应该到水龙头那儿去兑水,但水龙头离他有两米多远,他懒得走动,便就近抄起苏打水往可卡可拉里掺。结果酒鬼居然挺喜欢喝,他喝了一杯又一杯,嘴里不停地说:“好喝!好喝!”酒鬼还到处宣传这种不含酒精的饮料所产生的奇效。
彭伯顿的一位合伙人从饮料的两种成分激发出命名的灵感,这两种成分就是可卡(Coca)的叶子和可拉(Kola)的果实,为了整齐划一,将Kola的K改C,然后在两个词中间加一横,于是CoCa-Cola(可卡可拉)便诞生了。一位不知名的医生,仅仅因为一个偶然的发现,后来让自己的药水走遍了世界,它的名字用美观的字体写出来,这个商标字体一直沿用至今。
二.可口可乐的经营传奇
在1888年,彭伯顿去世后,他儿子便将配方及所有生意都卖给一位富豪约瑟·甘度拉。1892年,甘度拉成立可口可乐公司,不仅推出许多促销活动,更赠送像日历、时钟、明信片、剪纸等大量赠品,在5年内推销至全美,使“可口可乐”的商标迅速为人世人所知。
在可口可乐汽水诞生之后,其配方作为商业秘密一直不为外界所知,美国政府也不要求可口可乐公司交出配方,只管收税,可口可乐汽水逐渐成为世界第一饮料。可口可乐拥有一种魔力,让人欲罢不能,它在世界范围内畅销,为美国政府贡献了可观的财政收入。
可口可乐于1908年进入亚洲,亚特兰大的罗勃特·伍德鲁夫担任总裁,在菲律宾销售,开启了可口可乐另一个重要的新纪元。
1979年,可口可乐公司获准向中国出售第一批瓶装可乐,但仅仅是在一些涉外饭店和旅游商店销售。CoCa-Cola一开始被翻译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中文名字,叫“蝌蝌啃蜡”,其被接受的状况自然可想而知,于是可口可乐专门负责海外业务的出口公司公开登报,悬赏350英镑征求译名,当时身在英国的一位上海学者以“可口可乐”四个字击败其他所有对手,拿走了奖金。“可口可乐”这个名字,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翻译得最好的名字,既“可口”亦“可乐”,不但保持英文的音,还比英文更有意思。
三.可口可乐的配方传奇
作为全球品牌价值居于前列的大公司,可口可乐的配方可以说是公司最高的机密。流传最广的传闻是,掌握配方的三个人,他们分别掌握了配方的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必须签署协议,绝不能将手中的配方泄露给其他人,他们还不被允许乘坐同一架飞机,以防意外发生而导致配方失传。也有传言说,可口可乐的配方资料被存放在亚特兰大一家银行的金库保险柜里,这个配方被拆分成三部分,有三个身份对外保密的人各知道其中一部分,只有这三人同时到场才能打开保险柜,并且这个保险柜的配方资料也并不完整,另外的部分被存放于其他地方。通过这种方式,可口可乐公司既保护了自己的配方,又增加了其品牌神秘性,增加了营销的噱头。
可口可乐的绝密配方让无数人好奇,它因此也成为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坊间也曾有过各种配方失窃传言。比如在2006年,曾发生震惊世界的“可口可乐配方失窃案”,据说是可口可乐总部的一名工作人员盗窃了配方,可是这个案子很快就被破获了,与以往无数次的传言一样最终都不了了之。对于这次事件的真实性,人们最终也都是一笑了之:可口可乐的配方哪有那么容易被人盗窃呢!
近日,网上又传出了可口可乐的配方表,更有传言说,有些人已经根据这份配方表配出了可口可乐,而据一些品尝过的人介绍,根据网上配方配制的可乐味道和可口可乐公司的可乐相差无二。
一种饮料,无论如何宣传,如果仅仅是靠口感来营销,难免有一天会被厌倦,毕竟众口难调。可是如果用故事来吸引人们,则会长久不衰,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是永恒的。从可口可乐屡次配方泄密的事件来看,作为全球著名的大公司,其配方泄密事件或许正是可口可乐公司营销手段的高明之处,这其实完全可以从可口可乐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上看出,人们对可口可乐的喜欢并不仅仅因为它的口感,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带给人们的神秘感和配方背后的故事。可口可乐显然很明白这个道理,它用配方的故事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可以说故事营销是可口可乐公司成为全球著名大公司并且经久不衰的秘诀之一。
可口可乐的配方是商业秘密,而商业秘密不只是一个概念,它是指法律上的一种有效措施,它可以用来保护不想公开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而可口可乐已经是玩这一招的老手。
如果说可口可乐公司在最初就申请了饮料的专利保护,那么其专利保护期只有20年,但是可口可乐公司明智地选择了用商业秘密的方式进行保护,使得该配方到现在为止依旧是个谜,成为商业史上一个最成功的品牌保护案例。
四.可口可乐的健康传奇
可口可乐作为一种饱受争议的饮料,始终在“利大于弊”和“弊大于利”中不断徘徊。但是在可口可乐发明之初,它其实是一种特别健康的饮品。发明人约翰·彭伯顿作为药剂师,他最初的本意是期望发明出一种能提神、解乏、治头痛的药用混合饮料,用来调制的原料“可卡”和“可拉”起初是不含气体的,饮用时兑上凉水,含糖量并没有如今这么高,所以那个时候,它还是特别健康的一种饮品,只是由于一次偶然的意外,它才变成了如今的高含糖碳酸饮料。可口可乐中含有咖啡因,它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但是也有益处。可口可乐中含有二氧化碳大家都是知道的,二氧化碳到了人体里再打嗝出来的时候,会把人体的热量带走,可以散热。
可口可乐作为可乐行业的霸主之一,其销售量每年居行业首位。但是可口可乐每年除了常规系列外,还会推出一些限量系列,无论从口感还是外观,这些限量系列都很不错。为了方便运输和提高饮料的口感,可口可乐的瓶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直瓶到如今的弧形瓶,有的在外观上堪比艺术品。
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1891年10月20日,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詹姆斯·查德威克在英国柴郡出生。他这一生对科学的最大贡献是他发现了中子。
中学时代的查德威克并未显现出过人天赋。他沉默寡言,成绩平平,但坚持自己的信条:会做则必须做对,一丝不苟;不会做又没弄懂,绝不下笔。因此他有时不能按期完成物理作业。而正是他这种不骛虚荣、实事求是、“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精神,使他在科学研究事业中受益一生。
进入曼彻斯特大学的查德威克,迅即由于基础知识的扎实而在物理研究方面崭露超群才华。他被著名科学家卢瑟福看中,毕业后留在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实验室,在卢瑟福指导下从事放射性研究并获理学硕士学位。
1919年卢瑟福通过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放出氢核,而发现了质子。
1920年圣诞节,卢瑟福在向少年儿童作有关原子物理学科普报告的时候,曾经提出一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既然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也有带正电的质子,为什么就不可以有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呢?问者无意,听者有心。当时在场的查德威克对中性粒子产生了兴趣,从1921年起,他就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着手寻找中子。他当时设想的中子是电子与质子的结合物。
他通过铂、银和铜核研究α粒子的散射,直接测出了原子核的电荷,从而完全证实了卢瑟福的原子理论和关于元素的核结构以及核电荷数与元素的原子序数相等的结论。
1923年,他因原子核带电量的测量和研究取得出色成果,被提升为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副主任。
1932的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用钋源中的α粒子轰击铍靶,产生穿透本领很强的射线,用这种射线照射石蜡,发现石蜡经撞击后发射出质子来。他们误认为这种射线是γ射线,γ射线有一种新的作用,可以把石蜡中的质子打出来。约里奥·居里夫妇把这种现象解释为一种康普顿效应。但是打出的质子能量高达5.7MeV,按照康普顿公式,入射的γ射线能量至少应为50MeV,这在理论上是解释不通的。查德威克以特有的敏感性感到需要重新审查这一实验结果,他发现这种射线的速率只有光速的1/10,不可能是γ射线。
查德威克把这一情况报告了卢瑟福,卢瑟福听了后很兴奋激动,但他也不同意约里奥·居里夫妇的解释。
查德威克很快重做了上面的实验。他用α粒子轰击铍,再用铍产生的射线轰击氢、氮,结果打出了氢核和氮核。由此,他断定这种射线不可能是γ射线。因为γ射线不具备将从原子中打出氢核和氮核所需要的动量。
他一方面用弹性碰撞的理论来分析,根据碰撞过程中的能量和动量守恒,确认这种中性射线是质量很大的中性粒子;另一方面他用仪器测量了被打出的氢核和氮核的速度,并由此推算出了这种中性粒子的质量。查得威克还用别的物质进行实验,得出的结果都是这种中性粒子的质量与质子的质量差不多。
就这样,查德威尔克终于在1932年发现了这种中性粒子,他采纳了美国化学家哈金斯的建议,把这种中性粒子叫做中子。
后来更精确的实验测出,中子的质量比质子质量约大千分之一。
查德威克将他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中子的存在”发表在皇家学会的学报上。查德威克从重复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到发现中子,前后不到一个月。这一方面是由于前人的工作为他打下了基础,主要的还是由于他能打破常规,有大胆的创新精神,敢于破除传统思想的束缚。而约里奥·居里夫妇虽然已经遇到了中子,由于没有作出正确的解释,而与中子失之交臂,错过了发现中子的机会。
中子的发现打开了原子核的大门,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物质结构的概念,使原子核物理学有了划时代的进展,促进了核裂变研究工作的发展和原子能的利用。由于这一重要的发现,他获得了1935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
1943年,查德威克带领一英国科学家来到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德威克是一位伟大智者与物理学家,是现代物理学的先驱者。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18日讯(全媒体记者刘俊实习生张子怡通讯员李人扬)“你们看,打开枕头后面的拉链,就能看到里面的装置……”周南梅溪湖中学高一学生张云逸一边摆弄着手里的发明作品,一边讲解着自己的发明思路。在近日结束的2022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发明创新展览会中,16岁的他凭借“基于远程传输的新冠病人专用枕头”“无人机智能规划的灾后淤泥分布图测绘装置”两项发明作品斩获金奖。17日,记者来到周南梅溪湖中学,揭秘这位“双金”得主的成长故事。
张云逸展示“基于远程传输的新冠病人专用枕头”。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冯启阳摄
小小枕头获了大奖,还申请了专利
一个蓝色的枕头,外形看起来与我们平日里使用的U型枕差不多,摸上去软软弹弹的……就是它在国际大赛中获得金奖?“别看它外表平平无奇,真正的原理在里面藏着。”面对记者的疑问,张云逸笑着打开枕头。只见枕头内部装有传感器、记录仪、信息传输等多种装置,可以测量病人的体温、咳嗽频次、咳嗽强度等一些身体数据,并通过无线传输将这些数据信息发送到控制中心,实现远程数据传输。
而记者在体验中发现,这款枕头虽然内部安装有多种装置,但枕头软硬适中,头部枕上去并没有不适感,并且装置的灵敏度较高,开启后两秒左右便会测量出身体数据。“这件作品使用方便,具有多功能、高效率、人工智能管理等智能化护理特点,既为医护人员减少了工作量,也能减少病人与医护人员的直接接触,从而减少感染的几率。”张云逸介绍。
谈及这项作品的创作灵感,张云逸告诉记者,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自己在新闻里看到医护人员在一线日夜奋战、抗击疫情,便萌生了一个想法——能否发明一个设备,用来减少病人和医护人员的直接接触?基于这一思考,张云逸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发明了“基于远程传输的新冠病人专用枕头”,目前该作品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据了解,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发明创新展览会由上海发明协会主办,共有国内外672项创新技术成果参展。这是张云逸的发明作品首次获得国际赛事金奖。今年9月,他将携作品参加由伦敦发明协会主办的2022伦敦国际发明暨贸易展。
发明作品既要脑洞大开,也要接地气
张云逸另一项夺金作品是“无人机智能规划的灾后淤泥分布图测绘装置”。该装置通过无人机搭载的测绘系统,对水灾受害地区进行x轴和y轴扫描,并将数据传输到电脑上进行淤泥地区的面积与深度计算,可以帮助遭遇到洪水灾害的地区进行淤泥清理、环境整理以及病媒生物防疫等重要灾后重建工作。
“2021年,郑州遭遇特大暴雨,灾后淤泥带来的危害很大。”张云逸介绍,在灾后重建工作中,需要根据淤泥的分布情况来科学地分配人力、物力,因此绘制淤泥分布图是关键,而这项装置的创新点在于既实现了淤泥面积及体积的量化处理,为淤泥和消毒提供了客观的量化依据,又设计了灾后淤泥分布图测绘的装置,为环保提供了新工具。
从初一起,张云逸就喜欢琢磨一些平时想到的小创意,并自己动手捣鼓,也经常从新闻中汲取灵感。“他是个爱钻研的孩子,而且善思考、勤动手。”这是指导老师秦有才对张云逸的印象。在秦有才看来,学生的发明作品既要脑洞大开、也要接地气,“如果一项发明创造对现实生活毫无用处,就不能称之为好的发明。好的发明作品应该能方便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
秦有才和张云逸一起调试“无人机智能规划的灾后淤泥分布图测绘装置”。
学校创客工作室成为“发明小达人”的孵化基地
“具有远程防盗报警功能的锁槽装置”“基于现代通信的水库泄洪报警及救助装置”“电力塔架驱鸟装置”……在周南梅溪湖中学的创客工作室里,记者看到里面展示了数十件学生的发明作品,还有满满当当的奖牌和荣誉牌匾。“这只是一部分,省级以上的奖牌多到放不下!”秦有才说。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