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赔偿保险,是指职工因工而致伤、病、残、死亡,依法获得经济赔偿和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首次突破3亿人。作为抗御职业危害的保险制度,工伤保险不仅体现了对职工身体健康的保护,而且对防止和减少工伤、职业病有着重要作用。然而,骗保行为却使工伤保险“很受伤”。
医院骗取保险,患者骗取补贴,利益合谋之下,工伤保险被当成了肆意啃食的“唐僧肉”。这不仅造成了公共医疗基金的严重流失、医院医疗物资的白白浪费,也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违法行为。《工伤保险条例》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骗取工伤保险待遇,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骗取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处骗取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从记者调查采访的情况来看,这家医院骗取工伤保险的套路并不“高明”,其之所以“屡试不爽”,主要是因为目前的管理机制有“空子”可钻。普通患者使用医保基金开药时,在药品固定使用周期内无法重复开药。工伤保险的药品目录虽然和医保一样,却是由人社部门管理,开药周期不受限制。对此,该院某医生还耐心地解释,患者基本上花到将近5万出院,“如果超过5万,上面的监管力度会加大”。这种暧昧的说法,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比起医保部门,人社部门业务广、线口多,常态化监管难免力有不逮,而某些医疗机构“蚂蚁搬家”式的骗保行为,无疑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堵住骗取工伤保险的漏洞,不仅需要完善制度设计,而且有必要强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起从药品使用到报销全覆盖的安全防火墙。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各类骗取工伤保险的行为实施精准打击,让骗保行为无处遁形。如此,工伤保险更加安全、有效,更好地为劳动者撑起“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