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投保者“入坑”,近日,银保监会首次发布六类常见的侵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典型案例,以加强消费者风险提示,增强社会公众风险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提升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
谨防汽修单位利用保险消费者信息骗取保险金减少代办理赔
具体来看,第一个违规案例为汽修单位利用保险消费者信息骗取保险金,指的是有保险消费者向银保监会某派出机构投诉,反映某汽车修理厂利用投保车辆制造假赔案,并使用其身份证私自开设银行账户,向保险公司骗取保险金。
谨防故意夸大保险产品收益欺骗投保人勿受高息诱导
在上述案例中,保险公司销售人员郭某、刘某欺骗投保人,故意夸大保险产品收益,隐瞒保单利益的不确定性,属于典型的人身保险销售误导行为。
对此,监管提示提醒消费者:一是正确认识保险保障功能。保险是一种风险管理手段,保险产品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人身保险以人的生命或身体为保险标的,在被保险人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时给付保险金。二是勿受高息诱导。有的销售人员在推销人身保险新型产品时,存在以历史较高收益率进行披露、承诺保证收益等销售误导行为。消费者应提高警惕,理性对待销售推荐行为,树立科学保险消费理念,认真了解保险合同条款。
谨防保险公司业务员隐瞒重要信息、代抄风险提示语切勿盲目签字确认
第四个违规案例为保险公司业务员隐瞒重要信息、代抄风险提示语。此前,银保监会某派出机构收到保险消费者李某投诉:称其在某寿险公司业务员黄某介绍下购买了一款年金保险(分红型)产品,黄某在销售过程中承诺并夸大收益,未对保险条款中的现金价值、退保损失等重要内容进行解释,引导李某在接受保险公司回访时对全部问题都回答“是”,并且代投保人李某抄录了风险提示语。
保险机构拒绝承保交强险是违规行为可向监管进行投诉
警惕保险代理人虚假宣传“炒停”营销及时和官方渠道进行核实
在上述案例中,马某作为保险代理人,用“炒停”等营销策略开展保险业务属于违规行为。人身保险产品分为普通型、分红型、万能型、投资连结型等,“返还型健康险”这种表述并不准确。马某借用“返还型健康险”表述混淆健康保险的特点和作用,实为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