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养老产业,并打造与之相匹配的金融支持体系已迫在眉睫。而作为经济的“减震器”和社会的“稳定器”,保险行业必将大有所为。
保险探索服务养老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老龄化(1950—2050年)》报告,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按此标准,我国早在2000年前后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人口占比6.96%)。
近年来,我国老龄人口更呈现出规模大、增速快和高龄化的特点。以上海为例,有公开数据显示,到2025年,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将接近600万,其中8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量可能增至近86万,高龄化趋势愈发明显。
“人口红利的减少不仅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也会进一步增加公共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的压力,值得我们警醒。”友邦保险控股有限公司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李源祥(LEEYuanSiong)说。
显然,发展养老产业,并打造与之相匹配的金融支持体系已迫在眉睫。而作为经济的“减震器”和社会的“稳定器”,保险行业必将大有所为。
例如,推出长期护理保险(目前已覆盖全国1.7亿人口,累计经济支出逾600亿元),补偿老年人养老支出,发挥保险行业经济补偿最重要的功能,降低养老负担。又比如,发挥养老资管优势,提供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受托服务,让老年人养老财富保值、增值。此外,保险行业目前还在布局多层次养老社区,主要采用“保险+养老服务”的模式,现阶段全行业已在30多个城市建设养老床位超过13万张,普惠养老项目亦在多个城市陆续落点、试点。
“我国保险机构已经成为养老资金管理的主力军,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全行业目前积累的具有养老保障属性的准备金超过了6万亿元。”白涛说。
构建三大核心能力
有机构预测,未来5至1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将带来老年消费增长和养老产业的快速扩容。同时,失衡的养老金结构使得市场对个人养老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多,也就是说,为老年人提供资产保值增值的养老金融服务将迎来快速增长期。
其一是发挥保险业务优势,筑牢保障底线。保障是保险的本源,商业养老险能科学规划养老资金,也能保证收益并提供失能赔付,专业价值无可替代。
其二是发挥社会管理职能,保险服务助力风险减量。近年来,“产品+服务”模式已成为行业共识,未来还应在支付与服务的衔接上给予市场更好的体验。
“对养老金融而言,筹资和投资是基本功能,支撑养老服务是进阶的要求,形成‘产品+服务+投资循环’是最终的追求。”傅帆表示,“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探索居家、社区和机构相协调的供给模式,构建金字塔型的社会保障多层次服务体系,惠及更多养老群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创新服务试点先行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上海作为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应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积极开展养老金融业务创新,率先探索养老金融试点,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出积极贡献。
“通过寿险公司和资管公司合作,我们认为,上海后续可以构建一套养老金融服务的生态系统。这在为老年人提供金融保障的同时,还将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李源祥表示。具体而言,该系统的打造可聚焦三个关键领域。
其一是进一步普及个人金融知识。60岁以上群体对金融知识的理解有限,未来专业的金融分析人士应尽可能地为其提供可及、全面的金融规划信息,让老年人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养老和医疗需求,获取专业的金融解决方案。
其二是打造更多的专业性金融产品。“在产品设计上,针对不同风险偏好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计针对性更强的产品,这方面还需要金融机构下大力气。”白涛坦言。
其三是力促金融科技发展,构建用户友好型金融服务整体平台。“可以搭建一个平台开展全球化养老保险、养老资管以及产业投资,允许更多国际优秀的养老金管理公司受托管理养老金基金,提供全球资产配置的专业服务,同时引入海外先进产品和服务规范,反哺国内养老产业的发展。”傅帆说。
总而言之,专家认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可以成为交流思想、知识和最佳实践的地方,也有能力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新的想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