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保险业罚单的数量以及所涉及的金额都有所减少。但从整体形势来看,金融监管部门的处罚力度和执行标准丝毫没有放松,严监管的态势始终未曾改变。相较于2022年和2023年同期,今年前三季度处罚总金额仍为三年来最高。
据《金融时报》记者统计,今年前三季度,针对保险公司违法违规行为,金融监管总局及各地派出机构共出具罚单2105张,总处罚金额达2.72亿元,处罚次数和处罚总金额相较于去年同期的1997张与2.44亿元,均呈现出上升态势。
前三季度处罚金额为三年来最高
2024年第三季度,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对保险机构及保险业务合计开出560余张罚单,处罚金额7600余万元。
从同比看,2023年第三季度,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合计开出720余张罚单,处罚金额达8900余万元(剔除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大额罚单);从环比看,2024年第二季度,合计开出730余张罚单,处罚金额超1亿元。
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保险业罚单的数量以及所涉及的金额都有所减少。但从整体形势来看,金融监管部门的处罚力度和执行标准丝毫没有放松,严监管的态势始终未曾改变。相较于2022年和2023年同期,今年前三季度处罚总金额仍为三年来最高。
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梳理,今年前三季度,总局层面共开出5张罚单,处罚金额合计2686万元,占处罚总金额的10%;省局层面共开出836张罚单,处罚金额合计达1.19亿元,占处罚总金额的44%;分局层面共开出1264张罚单,处罚金额合计达1.26亿元,占处罚总金额的46%。
持续惩治“欺骗投保人”行为
从细分领域来看,今年前三季度,财险公司的罚单数量最多、处罚金额最高。具体来看,财险公司合计被罚超1.6亿元,占比近60%;寿险公司合计被罚超6900万元,占比约25%;总体数量多的保险中介合计被罚超2637万元,占比约10%。
业内人士认为,财险公司被罚没金额占保费比重大大高于寿险公司,合规经营有待提高。
从违规内容来看,尽管财险公司、寿险公司、保险中介被罚原因不尽相同,但虚假承保、虚假退保、虚挂保费、虚列费用、虚假理赔“五虚”问题依旧是保险业顽疾。
有的保险公司为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业务情况等,故意制作虚假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等文件。例如,中煤财产保险汾阳支公司、四川恒光保险代理浙江分公司均因该行为被处罚。有的保险公司通过虚构费用项目、夸大费用金额等方式套取资金。例如,众安保险因隐瞒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通过关联方虚假列支费用等,被金融监管总局处罚。
业内人士认为,监管部门大力整治“欺骗投保人”行为,为消费者保驾护航,将引导保险行业朝着更为健康、有序且可持续的方向稳健发展。
大额罚单频频现身
在今年前三季度,超过10家次保险机构收到了百万元以上的大额罚单。这一数据凸显了金融监管部门对保险行业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
这些大额罚单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保险行业在部分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保险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和合规建设;另一方面,也表明监管部门在持续强化监管力度,通过严格执法,维护保险市场的健康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保险行业朝着更加规范、稳健的方向发展。
“顶格”处罚呈常态化趋势
今年前三季度,禁业、停业等“顶格”处罚呈现出常态化趋势,处罚频率和力度均在增加。
据《金融时报》记者梳理,今年前三季度,共有38名保险从业人员被禁业,10家保险机构主体被勒令停止接受新业务,一家保险机构被吊销许可证。
此外,今年前三季度,共有10家保险机构主体被勒令停止接受新业务。在这些受罚机构中,多数为保险中介机构,涉及商业车险、农业保险、安全责任险等领域。例如,中汇国际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虚列会议费、提供虚假的安责险事故预防报告,被金融监管总局天津监管局罚款84万元,并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一年;杭州大蜂保险销售有限公司因拒绝或者妨碍依法监督检查,被金融监管总局浙江监管局责令停止接受车险新业务3年。
更有一家保险机构被吊销许可证。金融监管总局深圳监管局披露的罚单显示,深圳拓博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拒绝或妨碍依法监督检查,被吊销保险中介许可证,该公司实际控制人张大力被禁止终身进入保险业。(记者孙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