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保险行业的开放之年、强监管之年和转型之年。
银监会、保监会合并,使保险业发展迎来了阶段性里程碑。我们看到持股比例放松、业务范围放开、外资险企在保险业进一步开放中迎来扩容。从行业内部来看,又迎来车险费改落地、报行合一实施,保险行业风险管控不断优化。从增长情况来看,保险机构纷纷转型,不断拓展保障型保险产品,健康险成为新的保费增长极。
这一年,监管加强、保障回归、财险公司举步维艰、互联网公司来势汹汹……时至年末,记者从保险政策面、保险服务、保险行业数据等多维度进行阐述,带领读者一起梳理回顾2018年保险行业的变革之路。
A
合并年保险市场阵痛中迎来新生
2018年3月,银监会和保监会正式合并成立银保监会,一场属于保险业的改革徐徐拉开大幕。
保险适应新常态,改革阵痛不可避免。这一年,保费增速放缓。前10个月,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3万亿元,同比下降1.85%。这一年,罚单罚款创新高。截至12月19日,银保监会(含各地方机构)共开出行政罚单1302张,合计罚款超过2亿元。这一年,保险高管人士频繁变动,近40家保险法人机构履新总裁、董事长或总经理。
然而,改革带给保险行业的除了阵痛,还有新生。我们看到保险机构不再“以大为美”,更加看重的是人均保单件数、核心偿付能力等新型数据;保险资管产品跻身标准化产品,获得更多的公开交易机会;保险机构纷纷转型,不断拓展保障型保险产品,健康险成为新的保费增长极,保险姓保,回归保障,真正实现了关山飞渡。
而最让人欣喜的是,保险科技成为保险业的新“风口”,目前保险科创公司已超200家,科技正在为保险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深度赋能。以中国平安为例,平安人寿将科技应用于把线下的业务及运营管理职能转移到线上,服务人力减少了70%,产能提升了32%;财险方面,平安集团通过科技实现智能理赔,一年能够处理超过1100万件理赔,98.7%可实现当天赔付。
B
监管年“从严监管”成行业关键词
1月22日,原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强调:继续加大保险行业的监管力度,让监管“长牙齿”,让违规机构长记性。
在此之后,监管政策频出,罚单罚款再创历史新高。“从严监管”已然成为2018年保险监管的关键词。
3月,原保监会下发《关于调整部分地区商业车险自主定价范围的通知》,三次费改拉开帷幕。7月,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商业车险费率监管有关要求的通知》(57号文),要求各财险公司重新报送商车险审批材料。8月,全行业财险公司分两批,依次在33个地区开始切换手续费上限新标准。10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确认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等细则。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19日,银保监会(含各地方机构)共开出行政罚单1302张,合计罚款超过2亿元,远超去年全年的1.5亿元,无论是罚单数量还是罚款总额,都创历史之最。
众托帮联合创始人龙格表示,预计未来银保监会还会加大执行力度,精细化程度也会更大,但对于保险机构来说,只要严格合规经营,坚守底线,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C
转型年健康险成险企转型发力重点
随着消费者保障需求不断提升,以及监管政策加速收紧,2018年保险公司纷纷奋力转型,不断拓展保障型产品的发展空间。
那他们又是如何实现转型的呢?记者注意到,多家保险公司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从转变产品策略开始,从中短存续期理财险转向中长期的储蓄型产品和保障型产品。而健康险成为了各险企拓展保障型产品的重点发力对象。
2019年开门红期间,新华保险一改往年主打理财险的策略,主推健康险。无独有偶,百年人寿也成为主推健康险的典型代表。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前11个月,百年人寿一共登记备案的产品有135款,其中61款为健康险,占总产品数量的45%。此外,众安保险也在不断探索以健康险为圆心的生态圈,其拳头产品健康医疗险“尊享e生”服务用户超200万人。
银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10月,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3358.35亿元,同比下降1.85%。其中,保险业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714.01亿元,同比增长22.69%。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养老保险业务也成为今年各险企的布局重地。近日,包括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泰康养老在内的12家保险公司获准首批经营税延养老保险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