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保险的本质是什么,是卖一份确定性。客户付出来一份保费,来换取未来风险事件的补偿,也就是安全,用金融话语来说就是确定性。从金融上,确定性是有溢价的,也就是说客户为确定性付出的代价是大于其对应的不确定性的事件的期望值的。如果一个卖保险的,赚取这个溢价,是非常合理的事情,因为它承受了不确定性的风险。因为保险公司要为这个不确定性冲击做好准备,所以他要有相应的资本准备,也就是偿付能力。确定性溢价/资本,就构成了保险这个生意的基础。
所以一个正常的短期赔付的保险,基本上是遵循这个业务逻辑的。巴菲特的浮存金概念不过是保费持续滚动收入,赔付持续滚动赔付,中间有个资金池。投资业务本身,不是这种卖确定性的保险基本业务的内容。这种卖确定性的保险业务,其业务本身很难谈的上好,因为存在无差异化的竞争。在中国大陆,这个问题尤其显著,因为大家太会杀价格了,所以如车险这种很简单清晰的无差异化业务,保险公司在价格战之下,很难赚钱。
寿险的核心问题是利差。但是这个问题,有一个先天的不利影响。国内寿险公司的资产是短久期的,而负债是长久期的。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久期越长,收益率越高(这其实也是长期的风险补偿问题),所以正常情况下,寿险公司要面临这个利差倒挂问题。那么解决的方法是什么呢?1)给客户更低的利率,比如在90年代高利率时代导致保险公司活不下去以后行业被监管限定了很多年的2.5%的利率;2)投资端进行放松,比如进行分散化的股权投资、信用下沉、杠杆化等等。
在投资不具有额外优势的情况下,保险行业的利差驱动主要靠给客户更低的利率来实现。要实现这个,所以我们看到过去寿险行业具有金融行业最强的销售能力和佣金,并辅以各种客户看不懂的产品结构来掩盖低利率的实际产品特征。这个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的割韭菜。以前在全民金融意识的启蒙期,保险行业割韭菜的镰刀又大又快,这点大家可以参考过去很多其他的以销售驱动的行业。
接着说资管和寿险的竞争,他们两种业务的本质差异,一个是表内(寿险),一个是表外(资管)。表内业务卖的是确定性,但是收益率低,而且受制于资本约束,在新时代的监管下,所有的表内业务的ROE都不会太好。表外业务的卖的是不确定性,但是收益高,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可以放无限杠杆,所以它可以接受很低的毛利率。在资管新规为代表的时代变化下,表内业务未来都是没什么大机会的,那是旧时代的产物了。银行和地产业,过去或者正在演绎类似的问题,资本约束的表内业务失去了两个最主要的短期增长驱动力,资产价格上涨和过高杠杆下的风险后置。这些表内行业,未来大多数公司都不再有高ROE了。
这里接下来要引出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寿险行业是不是一定有不可替代的需求。银行有,市场总有间接融资需求,虽然增速会降低;地产有,人总是要住房子,房子不好了总是要更新。那么寿险有嘛?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很难大规模成立的,或者说这个很难是大规模的需求。养老这个事情,交给寿险公司和自己买个股票基金,都是可以的。美国人都是401K买的股票呢。客户是不是一定要投资的确定性,是未必的事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行为模式,下一代人被基金理财教育以后,未必一定是那么低的风险偏好了。甚至在长期投资以后,投资者最终还是会明白,不确定性有更高的长期投资回报率。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追求确定性的长期低收益呢?更何况还是确定性的短期中低收益的银行理财货币基金呢。这是我认为,寿险投资逻辑里面经常讲的保险渗透率不太成立的地方,换个地区换个环境,就没有那么渗透率了,更何况中国大陆是个更加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发展阶段。
如果寿险不具有不可替代的需求,行业性整体很难看到未来的情况下,有没有可能如银行地产一样,头部的强公司能走出来呢?我觉得也是困难的。银行和地产业,本质是政策影响下的供应侧改革,优秀的公司,可以依靠其更强的效率获得市场份额的增长来实现更高的roe。寿险行业呢,问题不是来自于监管,而是市场竞争;问题不是来自于行业内的市场竞争,而是跨行业的市场竞争。直到现在为止,我尚未看到寿险行业出现足够显著的差异化竞争。说到底,寿险行业还活在上一个时代的的客户低利率的解决方案,这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而寿险的表内业务模式,很可能是找不到利差上的出路的,它可能天然就竞争不过表外业务的金融机构。
如果那天我们能看到寿险行业的业务核心不再建立在利差上,我们是可以重新审视这个行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