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随着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农民群众医疗保健意识逐渐增强,我国农村人口医疗保障需求日益增长,国家乡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亟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面对当前农村地区基层医疗人才业务水平较为有限,乡村高端医疗资源极度缺乏,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复杂病情处理能力较低,全国医疗水平地区分级情况日益严重的问题,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更是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村养老、基础医疗保障、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村医队伍
一、农村医疗建设需求增加,国家基础医疗保障力度增强
面对当前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日益发展现状,我国乡村人口结构和空间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乡村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提出了挑战。因此,健全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成为筑牢亿万农民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2023年2月23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重点指出,有关部门应根据乡村形态变化和人口迁徙流动情况,因地制宜合理配置乡村两级医疗卫生资源,宜乡则乡、宜村则村,进一步强化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和布局优化、发展壮大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提高农村地区医疗保障水平等各项任务举措。在政策推动下,自2009年我国正式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全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逐年增加,且国家卫健委基本每年都会明确要求,国家新增医疗卫生补助部分要“全部用于乡村医生、基层医疗”或“重点向乡村医生、基层医疗倾斜”,农村医疗体系成为国家医疗建设补助的重点领域,国家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89元,同比增长5.95%,较2009年复合增长13.56%。
二、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网络基本健全,卫生技术人员配置仍存在差距
据统计,2022年,我国乡镇卫生院数量为3.39万个,同比减少1026个,较2016年缩减2878个;国内村卫生室数量为58.77万个,同比减少1.15万个,较2016年缩减5.1万个。近年来,根据中央政策规划,各地区立足于乡村形态变化的特点、人口结构变化的特点、地理环境的特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卫生健康需求的特点,因地制宜,不断加强地区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在尽可能避免基层医疗网点出现“空白”的同时,更要避免出现人口大量外迁、医疗需求严重萎缩后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加速实现全国农村医疗从注重机构全覆盖向更加注重服务全覆盖的转变,因此我国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呈现持续缩减态势,但国内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网络已基本健全,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呈持续提升态势。
三、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接诊人数缩减,基层从业人员水平亟待提升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数达12.08亿人,同比增加0.47亿人,较2017年增加0.97亿人;村卫生室诊疗人数达12.8亿人,同比增加0.6亿人,较2017年减少5.1亿人;全国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总人数达24.88亿人,同比增加1.07亿人,较2017年减少4.13亿人。近年来,我国乡村医疗机构接诊总人数呈现整体缩减态势。主要原因在于,随着交通状况改善、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互联网信息传输提速,我国农村群众就医观念发生巨大改变,人民对村卫生室等较低级医疗卫生机构信任程度下滑,向更高级医疗卫生机构求医行为增加,全国患者向县、市级大医院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
据统计,2022年,我国乡镇卫生院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仅有46.9%,较全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病床平均使用率低于19.2个百分点,较2016年使用水平下滑13.7个百分点。从数据分析看,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基层医疗人才业务水平较为有限,乡村高端医疗资源极度缺乏,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复杂病情处理能力较低,全国医疗水平地区分级情况日益严重,导致我国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复杂病情接诊人数持续减少,地区群众医疗保障水平不足但地区医疗资源利用水平不高的矛盾现象开始逐渐普遍存在。全国乡镇医疗卫生人员培养力度亟待提升。
《2025-2031年中国农村医疗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竞争战略分析报告》共十一章,包含2024年农村医疗机构的建设分析,2024年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分析,2025-2031年中国农村医疗行业投资及前景分析等内容。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