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各种形式的局域网和高速公路网络用户增长迅速,专业公司、合作社、农场已普遍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然后,农业农村信息化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独立的农业生产过程,单一的经营环境或者某一有限领域、区域,而是呈横向和纵向的拓展,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各个领域渗透。
唐珂指出,随着我国发展基础条件、社会主要矛盾以及面临形势的变化,农业加速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发展,同时也表现为三个不适应:即优质农产品供应能力与质量兴农的要求不适应,粗放的生产方式与绿色方向不适应,城乡鸿沟与城乡一体化不适应。
当下,农业农村信息化处于新的方位,逐步从点的突破到系统提升,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活力,使现代农业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撑。具体包括农业农村信息基础化设施加快完善,科研体系、产业体系、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初步建立,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正在成为驱动调结构、转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加快普及,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信息经济潜力巨大等方面。
唐珂认为,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宏观环境逐渐形成,迎来了难得的推进机遇,要坚持中央和地方统筹推进,各地重点针对区域性、专业性、特色性的领域积极探索,同时撬动社会资本,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围绕农村农村信息化工作重点,开展理论研究专题调研和水平评价。面向中长期发展系统,设计农业农村信息化顶层架构,包括重大问题需求、战略目标、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市场机制、保障措施等,推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互联网农产品进村入户工程。
三是强化农业信息技术研发。积极推动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部署实施“智慧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重大工程,鼓励产学研开展农业信息化科技合作,面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智慧农业产业培育,创制并熟化一批农业智能感知、智能控制、自主作业、精准服务等智慧农业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