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金融业始终坚持金融为民的初心和使命,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系统砥砺前行、锐意进取,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本刊特别策划“新中国的金融事业”专题,约请业内人士和专家从不同维度回顾金融业发展历程、展现金融业发展成效、讲述金融业发展故事,以期生动呈现新中国金融事业发展概貌。
作者|孙祁祥范娟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新中国保险业启航的75周年。75年来,中国保险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创造了世界保险史上的奇迹。
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新形势下,保险业也必须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快速找准自身定位,把握发展趋势,适应新变化,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辩证看待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成就
回顾新中国保险业75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真正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险业发展水平连续迈上新台阶,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归结起来,有以下五方面的突出成就。
一是保费收入快速增长。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51247亿元,成为全球保险市场的主要增长引擎。2007年我国的保费收入排名还只是世界第十;2012年首次进入前五,排名世界第四;2015年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三;2017年超越日本排名世界第二,直至目前,已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二。
二是市场供给主体日益增多。保险机构数量从1979年的1家增加到2023年的200余家,综合性公司与专业性公司、中资与外资保险公司共存竞争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三是保险资产规模稳步扩大。资产规模从1980年的14.52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0万亿元,保险资产管理行业也相应得到快速发展。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从2003年的1家发展到如今的34家,资产管理规模达到27万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融资支持。
四是风险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农业保险为1.64亿户次提供保险保障,大病保险覆盖人群达到12亿人,保险业积累的养老准备金超过6万亿元,长期健康保险责任准备金超过2万亿元。保险业对2023年华北、黄淮等地出现的洪涝灾害赔付金额已超100亿元,为灾后重建和复工复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五是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中国保险业先后加入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和国际养老金监督官协会,在国际保险监管规则的制定和国际保险监管合作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也逐渐显现;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保险业由“单向开放”转型提升为“双向开放”的趋势愈发明显。截至2023年底,中资保险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十余家;“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累计保障境外总资产近600亿元人民币;2023年6月,再保险“国际板”启动,同年10月迎来首批15家进驻机构,初步形成机构集聚形态,进一步推动再保险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双循环”。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保险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虽然保险深度从1980年的0.1%提升到2023年的4.1%;保险密度从1980年的0.47元/人提高到2023年的3635元/人,但距离全球平均6.83%和822美元/人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粗放型、外延式的低水平竞争模式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保险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仍然不高,整体国际竞争力与西方相比还有差距。
2024年9月11日,《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自2006年以来我国发布的第三版保险“国十条”,在强监管、防风险的基础上,推动保险业更好地服务民生保障和实体经济,实现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好新形势下的保险工作,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因而应从治国理政、大国金融、全球竞争的战略高度和视野,进一步提升对保险的认识,增强做好保险工作的使命感。
深刻理解时代特征演变对保险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国际秩序重构更加要求保险业坚守“政治性、人民性”的核心属性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金融与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紧密联系,具有极为鲜明的政治性。近代以来,在世界秩序重构中,金融保险一直是加速大国更替、重塑全球治理结构的重要的非暴力政策工具。17~19世纪,英国的保险业成为世界海上保险中心,这不仅为英国遍布全球的经贸往来提供了重要保障,由此打开了英国通向世界各地的海上通道,而且对英国掌控世界经济话语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通过国际清算银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组织控制了全球金融领域的主导权和规则制定权,从而为其实现全球霸权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金融的核心属性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制度和性质决定的。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需要指出的是,强调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绝不意味着“泛安全化”。面对动荡变革期中日益凸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我国要由积极参与者向主导塑造者转变,反映和传递与我国利益相一致的有关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观点和主张,设置“中国议程”,推出“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稳定性、正能量”的中国方案。可以说,保险行业“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的设立、再保险“国际板”的启动等,都是保险业由“单向开放”向“双向开放”转型升级的中国方案。
“大国崛起”要求保险业高度聚焦服务国家战略的发展方向
当前,中美两国的综合实力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2023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7.36万亿美元,中国为17.89万亿美元,排名第三的德国仅为4.46万亿美元,排名第四的日本为4.21万亿美元。未来十年将是决定中美态势的关键时期,中美战略博弈的终极走向将取决于未来十年中美两国以科技和经济为首的综合国力较量。
然而,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根本之策依旧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回顾全球和我国金融业发展历史,不难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取得发展和成绩的原因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反之,出现问题和困难的原因则是背离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保险业作为经营管理风险的行业,与各行各业都有交互,“大国崛起”要求保险业内生的“互助共济”机制与国家战略及重大决策部署同频共振。
人口结构变化趋势要求保险业夯实保障民生的业务定位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类的预期寿命会越来越长。进入21世纪之后,这个趋势更加明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均寿命不到40岁,到2023年已突破78.6岁。有研究预测,2040年中国预期人均寿命将达到81.9岁,这也就是说,人均寿命未来20年将保持每10年增长约2.5岁的趋势。
科技迭代要求保险业加快升级风险管理前置的商业模式
从科技发展的规律来看,当人类文明从农耕社会进化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以后,科技发展速度的数量级明显提升,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如信息技术领域,还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态势。科技的加速迭代要求保险业在风险管理中更加主动作为,从简单的“险后”补偿转向“险中”响应、“险前”预警,不仅要能预测风险,还要能主动改变风险曲线,将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与风险保障功能并列,构建风险减量管理的新商业模式。
社会治理创新要求保险业动态调整、丰富可保风险范围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社会治理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极易催生并激化各种矛盾。从国内外实践看,保险特别是责任保险,是用法治思维和市场化方式构建公众权益保障和纠纷调解的重要机制。它可以把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转换为简单的经济契约关系,实现矛盾调处由“维稳”向“维权”转变。在医疗、教育、交通、食品安全、旅游、安全生产、建筑工程等领域,均需要挖掘和发挥保险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助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服务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治理环境。
前瞻性把握当下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作为最古老的风险管理手段,保险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有着不可分割的脉络关联。数千年前的古埃及文明、华夏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爱琴海文明中都留下了人类利用保险对抗风险的印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伴随着以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发展和各类“系统”构筑的人类社会进步,风险类型特别是以网络风险为代表的新型风险不断增多,风险结构尤其是非线性叠加日趋复杂,导致风险事故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蔓延速度越来越快,涉及的主体越来越多,交互影响越来越深,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全社会的风险总量持续性扩大,任何一隅的问题都可能会很快地演变为全局性甚至全球性的问题,这一切无疑都会对越来越开放的保险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时代特征演变对保险业的客观要求,预计未来保险业的发展将可能呈现以下趋势。
趋势一:行业发展空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有可期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既是国家所处的时代机遇,也是各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长期环境和历史机遇。现代保险发展历史证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往往其保险市场也越发达。11世纪末,地中海沿岸贸易区走向鼎盛,海上保险开始在意大利等地中海沿岸城市孕育成长;15世纪中晚期,英国开始崛起,作为英国海外贸易扩张物质载体的造船业和海运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与之相伴的海上保险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763年,英国取得英法百年争霸胜利,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英国成为世界保险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保险中心也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自2010年至今,我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并于2017年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
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科教兴国战略、制造强国战略、生态文明战略、健康中国建设、国家安全体系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将给保险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保险业凭借其风险保障和风险管理功能,有着其他金融机构难以比拟的天然优势,服务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空间巨大。
趋势二:行业在国际保险市场上的话语权将不断提升
趋势三:商业模式将更凸显金融与服务的属性融合
趋势四:风险管理前置在科技赋能下将进一步凸显
趋势五:普惠价值观导向下保险创新将进一步加速
在数字化的信息社会,商业理念和商业价值观导向开始发生变化。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重写、修订其使命与愿景,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将传递产品或服务的普惠性从而解决社会问题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其中的原因在于,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因其共享边际成本为零所带来的显著规模递增效应,史无前例地拓展了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供需的空间格局,在更高层次上构建了新的、更复杂交错的链接关系,影响组织绩效的因素开始逐步由内部转移到外部。这一变化要求社会中的任何一个商业组织都必须让组织具备共生的能力,能够与更多的链接体互为主体,彼此尊重,共同创造价值,保险行业也不例外。
作为社会中承担风险减量职责的一个重要单元,保险业的创新将会进一步加速,这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念的创新,商业保险自然要遵守对价相当的市场化运营规律,但“普惠”的价值导向会愈加明显,保险这种源于互助共济的现代治理工具将要更倾向于缺少风险管理工具的民众,让他们能以可负担的成本机会均等地提高风险韧性。第二,运营流程及规则的创新。新技术的应用将会大幅度细化风险等级,“千人千面”的承保将逐步成为现实。第三,风险单位划分将进一步考量整体风险变化以及个体间的风险共济。第四,保障对象范围将进一步扩充。例如,在人身险领域,现阶段边缘性的“非标准体”、老龄人群未来将成为商业健康保险的正式商业目标;在财产险领域,针对生态环境损害风险的绿色保险,针对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新能源的清洁能源保险,针对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研发应用的科技保险,针对网络中断和黑客攻击等网络安全风险的网络安全保险,针对自动驾驶系统安全的智能网联汽车保险等将成为发展的新高地。
趋势六: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将出现根本性提升
当前,社会公众在保险消费方面有以下几个共性特征。一是保险消费意识整体显著增强。麦肯锡一项对中国消费者的调研结果显示,在各年龄群的消费者当中,持“保险保障功能重要”认知的人数占比,相较于“认为投资回报功能重要”的人数占比高出3倍多。二是保险消费满意度整体偏低。麦肯锡的调研显示,33%的潜在购买者认为找不到一款适合他们的产品,而22%的潜在购买者认为保险提供的风险保障不值得收取过高的保费。三是保险消费更为理性。现在的市场消费主体是城市居民,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50岁,受教育程度高、对保险理念认同、消费有主张、购买保险比较理性等是目前保险消费主流群体的基本特征。未来保险消费者会更注重产品对自身的保障价值,而不仅仅是价格。这必然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提出更高要求。未来的行业从业者都应该是风险理念传播者、风险危害预警者、风险资讯整合者、风险管理规划者“四位一体”的专业风险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