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幼儿园,很多小朋友已经陆续在教室里和小伙伴们一起愉快地玩耍,然而3岁的天天却在幼儿园门口,熊抱在妈妈身上紧紧地搂着脖子,豆大的眼泪挂满了小脸,哭着喊着“不上幼儿园,要回家”。这就是呈现在该部系列短片第一集“不爱上幼儿园的孩子”里的一段情节。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顺利进入幼儿园,开始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专家指出,只要父母们能以积极的心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发展差异,为孩子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同时提前帮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新环境,并对老师和小朋友们形成信赖感,那么,消除入园焦虑并不是件难事。
“爱孩子就要让他发现学习的快乐”
随着《虎妈猫爸》等一系列关于儿童教育的家庭剧热播,关于“早教”“隔代教育”“中国式教育”等社会热点话题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议。剧中由赵薇饰演的“工作狂”妈妈见识了礼貌大方、多才多艺、奖状贴满墙的“别人家的孩子”,而自家的茜茜却什么都不会,强烈的危机感一步步将她逼成了“虎妈”,而茜茜也苦不堪言。现实生活中,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把自己所有的期待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三岁就能识千字,四五岁就能“博览群书”,学画画、弹琴、书法、数学,为上小学做好充分准备。
系列短片中“不敢上美术课的孩子”“怕上小学的孩子”“怕输的孩子”“不想弹琴的孩子”等几个短片集中探讨了父母“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所带来的困扰和焦虑。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同一句咒语,套牢了家长,也禁锢了孩子。许多家长迫于外在的压力,甚至陷入相互比较的泥潭。但是,这样的结果很有可能会破坏孩子原本的求知欲望和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为日后的厌学情绪埋下隐患。
对此,中华女子学院教育学院院长王练表示,“爱孩子就要让他发现学习的快乐”。片中资深专家建议,家长应该充分地保护、尊重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给予孩子宽松的创作和学习环境,对孩子进行更多积极的、正面的反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逐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好的学习品质。
“虽然系列短片中所选取的案例并不能包括家长们遇到的所有儿童学习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所选取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相信用心的家长一定能够触类旁通,获得丰富的启迪。”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宋胜菊表示。
紧扣生育政策调整,探讨“二孩儿”问题
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生育“二孩儿”。这对于一个3~6岁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生活事件,甚至是难以承受的生活事件。在系列短片“不听话的哥哥”一集中,小米自从弟弟到来后,从家中的“独子”变为了“长子”,感觉原本享有的关爱、照顾和赞赏被分去了一半,同时还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权利和机会,甚至出现了攻击性的行为,让爸爸妈妈很是头疼。那么对于那些已经有了第二个孩子,或正打算要第二个孩子的父母来说,该怎么样帮助老大去适应新的生活呢?
汇聚典型案例,提供科学指导
自出生起就由保姆照顾日常生活起居,只和保姆亲的辰辰;羡慕地望着身边小朋友们拿着和爸妈一同完成的玩具,而自己却什么也没有的小梦泽;总是爱和父母发脾气,一发脾气父母就会用物质奖励来控制的子涵;聪明伶俐,多才多艺,古筝、钢琴、舞蹈样样出色,但是进了商场看到玩具就接二连三要个不停的任性潼潼;个性有些小张扬和小霸道,总是爱欺负小朋友,出了名的“淘气大王”淇淇;喜欢以强势主导性的行为方式来参与游戏,让小朋友们敬而远之的米米……“片中采选的案例几乎是作为家长抚育孩子过程中都会碰到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观看过短片的儿童家长邓嘉麟感慨道。不仅如此,“短片从专业和理论研究视角,准确地捕捉3~6岁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思维与行为特点,将其生动地再现,并给予专业的解释与指导。用与儿童平等、平行、平视的角度进行家庭教育研究、探索与实践,内容深入浅出。”在儿童家长阎芃序的眼里,这部系列短片堪称幼儿家庭教育的“圣经”。
无论是指导父母与孩子间建立安全型的亲子“依恋”关系,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做到有效的倾听和陪伴,还是建议父母学会教孩子换位思考、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和正确的社会交往策略,建立规则意识,树立父母权威和榜样示范作用等,“以生动的例子讲述家庭教育的正确理念和方法,给人以启迪。相信这套短片将会为广大家长朋友改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增添家庭福祉提供有益帮助。”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晓驷评价说。“父母是幼儿最重要的抚养者与教育者,尤其是“80后”“90后”的年轻父母更是迫切需要科学教养幼儿的方法与对策,学会处理好尊重与指导,对话与启示的关系,希望观看短片的家长能够得到专家的科学指导。”杨乘虎导演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拥有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就如同拥有了爱的魔方。希望观看了这部短片的爸爸妈妈,正如系列短片的构想者、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寄语的那样,“能够用心转动爱的魔方,转出每个孩子的心灵驿站与成长空间,转出每个家庭的幸福快乐与温馨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