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重启,戏剧人半年“待业”故事有收获
演出从业者靠送外卖、卖保险等短期跨界工作解决收入困境,线下演出逐步恢复,希望重操旧业
演出市场逐步恢复演出,在坚持预约限流要求不变的前提下,北京的剧院等演出场所观众人数也从30%上座率上升到50%,这个八月对戏剧人来说,终于结束了长达半年的情绪紧绷状态,开始筹备新剧回归剧场。戏剧人此时回顾过去几个月的经历,他们纷纷选择短期性跨界工作,除了解决收入问题外,发现在创作素材的积累上也有了更多沉浸于生活的体验。
据不完全统计,在疫情期间,戏剧从业者的职业转型多集中在做微商、保险销售、房屋中介、戏剧导演转影视编剧等领域,短期性的跨界工作有如公司审计代办、送外卖、滴滴快车、教育机构网课等,此外,演出机构也在不断寻求自救与转型。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几位过去半年做出转型及跨界突破自我的戏剧从业者,想通过他们的经历提供一种参考,如何更从容的兼顾艺术创作和生活平衡,多线自我经营是否对未来的职业甚至行业带来更多新契机?
(编者注:此次采访应受访者要求使用化名,涉及的演出项目、剧场,应受访者要求部分已隐去。)
组建“戏剧人微商”团队
小方与小芳是一对夫妻,从事戏剧行业。二人分别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及表演系,小方性格内敛,在疫情之前,主要工作为话剧导演,而开朗的小芳则为话剧演员。他们告诉新京报记者,和其他同行一样,在春节前,今年的很多演出项目就已确定,但目前这些项目已没有任何进展。
尽管不算新增职业,但今年小芳做微商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过去做微商的目的是图自己用便宜省钱,在这个基础上哪怕多挣一块钱都很开心。疫情开始后,发现自己的副业给了我其他的成就感,它能满足部分人的生活需求,甚至可以一起共渡难关。”
在疫情期间,小芳也组建起了自己的微商团队,很多都是戏剧同行。小芳告诉记者,她平时跟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大家现在压力都很大,如果你相信我,我们就一起共渡难关,因为没有人能比戏剧人更懂戏剧人此时此刻的恐慌。”疫情期间一举带出了“戏剧人微商团队”的小芳,从概念上讲,她认为自己并非专业型的微商。“我现在带的团队就像剧组一样,里面既有演员,也有导演,化妆师与舞台技术人员。大家分工明确,思路清晰,我们的故事综合起来就是一部舞台剧。”
与小芳比起来,丈夫小方选择“跨圈”的职业其实还是在创作领域里。在得知自己年初定下的项目逐渐往后无限期推迟时,妻子小芳建议他找点其他事情去做,“那时候也有朋友找到我,让我创作些影视类剧本,我都回绝了。”小方坦言,自己放不下戏剧人的架子,戏剧毕竟是自己比较喜欢与热爱同时也很熟悉的领域。“大概又等了两个月,内心有了动摇,这才同意帮朋友写一些影视剧本。”
作为一名从毕业至今从业六年的戏剧导演,小方一直比较排斥“跨圈”发展。一方面源于自身的保守,另外他觉得“跨圈”之后,人脉、个人经验等方面都有劣势。但就算没有疫情,转型的议题始终困扰着小方。“随着年龄增大,有了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谁都知道做影视肯定收入方面要比做戏剧理想,但作为从业多年的戏剧人,一下子撕下这个标签真的很难。”
想重回排练厅的“保险销售”
舞台监督成为动漫模型主播
作为一名资深舞台监督的WHISPER,对上述人员这几月来经历的一切表示感同身受。WHISPER是一名“北京土著”,没有租房压力,所以过去几个月,在减少娱乐活动与没必要的生活开销之后,他觉得“生活上总还是能过得去,比起其他的同行,自己幸运得多。”
本职工作以外,WHISPER也是一名十足的动漫模型迷,听他聊起模型总要比聊戏剧兴致更为高涨。目前他正与几个一起玩模型的朋友筹建自媒体平台,主要以直播与拍摄小视频形式为主,为大家普及模型知识。至于这个平台未来的走向,并不清晰,但这也算是基于自身兴趣爱好上的新机遇。“无论怎么转型,大家最终还是要回到剧场从事本职工作,现在需要一些耐心。只是我会有点担忧,剧场复工,演出恢复后,还有多少人能回来?但看到电影观众这么支持影院,我也算看见了希望。”WHISPER表示。
演出公司打造电商品牌
相比起戏剧人,演出机构或者演出经纪公司在疫情期间,思考“自救和转型”的问题更为迫切。音乐品牌战马时代创始人刘钊告诉新京报记者,即使没有疫情,“自救和转型”也是公司探讨未来发展时,时刻挂在嘴边的话题,“作为一家从事演出行业的公司,‘危’和‘机’是永远存在的。战马时代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求生、求变,从唱片发行到演艺经纪,再到新媒体,再到今天的电商和教育,没有停止过变化。演出恢复后,我们只会变得更强大,因为我们又长出了几条腿,可以走得更稳,跑得更快。”
在疫情期间,战马时代推出了自己的电商品牌“美好制造”,由此形成了与用户的联结。该项目负责人战马时代企划总监曾曼青介绍说,“通过自媒体和演出聚集起来的受众有着相近的审美标准和消费习惯,除了音乐之外,也有其他生活方式类的需求,而演出的体量和频次相对有限,所以就想到做自己的店铺,让大家更多地驻足,同时也可能成为新的盈利点。”
曾曼青觉得战马的店铺不会照着淘宝、京东这样大而全的平台方向发展,公司的定位还是在细分领域,注重文艺品牌的调性,起步阶段是先和有过合作基础的品牌联手,如例外服饰、后浪图书、中信出版社等,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互相成长。
此外,战马时代作为一家音乐演出经纪公司,疫情期间也开启了线上课程知识付费的转型。这是战马时代运营总监崔文嵚酝酿已久的计划,“经过前几年的积累,我们的新媒体储备了大量有价值的内容,做课程是对这些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升级。新媒体突出的是时效性和娱乐性,有时会故意使内容碎片化。我们发现很多读者也特别渴望更加系统性的知识梳理和延展,所以就想到做课程,音频比起文字更容易在线上传播和收听。”据崔文嵚介绍,目前该项目刚刚起步,战马时代和三联中读合作了一系列小课,大致每一至两个月会有一个新的内容上线,不局限于音乐领域;在喜马拉雅上还做了“走马电台”,每周末更新,是免费的电台节目,推介有特色的音乐家和作品,新内容还将不断拓展。
概括公司这半年的转型,刘钊觉得,这是在公司开源节流、保证生存基础之上,从最初的垂直领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尝试。“迎接行业的复苏,需要持续面对的困境不少,比如市场的活跃度和消费力,毕竟演出不是所谓的刚需产品,恢复起来要慢一些,另外,我们以往大部分的项目是涉外演出,现在国外的艺术家入境还不太现实,这种影响很可能要持续到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