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以及国内保险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保险公司股权转让遇冷的现象逐渐凸显。除了保险公司盈利周期长、保险公司股东资质要求高等原因外,不少保险公司面临业务增长放缓、利润承压的困境。随着金融监管总局表态,2024年险企股权能否由冷变热?
险企股权交易市场“冷淡”
事实上,险企股权近些年来遇冷。曾被视为香饽饽的保险公司股权,如今频频上演无人问津的画面。近日,湖南湘晖资产经营股份有限公司名下持有的华安保险1.95亿股股权拍卖因无人报名而再度流拍。
2023年12月29日,湖南湘晖资产经营股份有限公司名下持有的华安保险1.95亿股股权拍卖同样因无人报名而流拍。相较于一拍,二拍被拍卖股权的起拍价为5.91亿元,较一拍打了8折。
不仅拍卖的股权无人问津,保险公司股东主动转让的股权同样是多次挂牌但买家难觅。近期,北京产权交易所官网披露的项目信息显示,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再次挂牌转让中煤保险1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8.2%),拟转让底价为9155.232万元,较此前打了9折。
近期,华泰保险、中煤财险、北京人寿、永诚财险、国任财险、安诚财险等多家险企股权现身北京产权交易所、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等平台。
其中不乏大型险企。以华泰保险为例,分别有2200万股股份、880万股股份、660万股股份日前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对应的转让方分别为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转让底价分别为2.43亿元、1.02亿元、6502万元。
此外,多家中小险企股权也有涉及。如占总股本8.20%的中煤财险的1亿股股份,被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挂牌转让,转让底价9155万元;占总股本13.9860%的北京人寿4亿股股份,被北京供销社投资管理中心挂牌转让,转让底价高达8.18亿元。国任财险2000万股股份、安诚财险925万股股份等,转让底价也均在千万元以上。
险企股权交易市场“冷淡”氛围也有所蔓延。在保险公司增资扩股方面,爱心人寿和长江财险的增资方案较此前出现了明显缩水。以长江财险为例,湖北宏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际认购公司增发股份7.32亿股,相较2023年11月的增资扩股方案,实际认购该公司增发股份缩水2.13股,持股比例也从31.3953%降至26.17%。
外资早已进行布局
与国内多家保险公司“扎堆”转让股权或在交易所挂牌出售不同,外资则是继续看好中国市场。2023年11月7日,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同意宝马中国保险经纪、安顾方胜经营保险经纪业务。这是时隔5年,监管部门再次“开闸”批复的保险经纪牌照。
两家公司获准业务范围包括:为投保人拟订投保方案、选择保险公司以及办理投保手续,协助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进行索赔,再保险经纪业务,为委托人提供防灾、防损或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咨询服务,以及金融监管总局规定的与保险经纪有关的其他业务。
自2018年以来,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加大,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首家外资独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在监管部门出台稳步取消外资股比限制、大幅减少外资准入数量型门槛等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下,外资险企纷纷看好我国保险市场,通过收购股权、增资、成立分公司等方式不断加快布局步伐。
目前,国内已有3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2020年6月,随着外资持股人身保险公司比例的放开,友邦保险顺利完成“分改子”,友邦人寿正式成立,成为首家获批设立的外资独资人身保险公司。2021年11月,安联(中国)保险控股取得中德安联人寿100%股权,成为第二家外商独资寿险公司,也是我国首家合资转外资独资的寿险公司;同年12月,汇丰保险(亚洲)取得汇丰人寿100%股权,成为第三家成功获批的外资独资寿险公司。
冰与火的交织
为何多家保险公司股权拟转让变更?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各家保险公司股权变动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响应央企“回归主业”,对自身资本布局进行调整。2023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国有企业参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投资监督管理有关规定,坚持聚焦主责主业,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严控非主业投资,不得通过参股等方式开展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规定的禁止类业务。
因此,多家央企加速了回归主业的动作,纷纷转让持有的险企股权。例如,中石油将持有的中意财险51%股权挂牌转让,中煤集团持有的中煤财险8.2%股权及江泰保险经纪5.12%股权也正在挂牌转让中,而永诚财险的6.57%股权、华农保险的11.00%股权等项目均为国资抛售,在产权交易所寻找买家,目前仍在挂牌中。
另一方面,随着保险业转型改革进入深水区,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加大,盈利增速放缓,不少保险公司股东回报水平以及预期有所下降。为了优化业务组合,部分股东会尝试退出回报不理想的股权投资,或为了兑现投资收益和补充营运资金,变现手里的保险公司股权投资。
与部分险企股东萌生退意相对的是,在行业发展更趋于理智之际,一些真正看好保险业发展的新势力,选择在此时“入场”或加码布局。其中最典型的是新能源车企的跨界入局。
2023年5月,原银保监会发布易安财险变更股东的批复,同意比亚迪受让易安财险10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00%。随后,易安财险宣布更名为比亚迪财险。7月,比亚迪财险获比亚迪增资30亿元,注册资本达到40亿元。11月8日,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批复文件显示,同意比亚迪财险变更业务范围,新增了“机动车保险,包括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机动车商业保险”。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车企的入局主要是出于本身行业发展的思考,是一个大的趋势。从车险发展而言,保险公司与主机厂商的结合与能力互补,才能更好经营未来的车险业务。
此外,中国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也不断吸引着国外机构加大布局。到2023年年底,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了41家法人银行、116家外国及港澳台银行分行和132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量已经有888家,总资产已达到3.86万亿元。境外保险机构在境内已经设立了67家营业性机构和70家代表处,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4万亿元,它在境内保险行业市场份额已经到10%,这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外资金融机构深度参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运行,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业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保险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服务社会经济大局能力将持续增强,更加有效地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1月2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统计与风险监测司负责人刘志清如是介绍。
肖远企还称,非常欢迎在财富管理、资产管理、资产盘活处置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绿色金融、可持续经营等方面有专业专长的外资机构来华开展不同形式的全方位合作。金融监管总局也支持外资金融机构深度参与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大门一定会一如既往,越开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