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按期还款遭暴力催收、消费分期收取高额担保费、贷款年化利率像“高利贷”、过度借贷导致过度负债……这些问题是否也曾出现在你身边当前,信用卡、小额信贷等个人消费信贷服务与各种消费场景深度绑定,一定程度上便利了生活、减轻了即时的支付压力,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投诉反映捆绑销售、手续费不透明、暴力催收等风险。与此同时,消费者若频繁、叠加使用消费信贷,易引发过度负债、征信受损等风险。
315前后,极目新闻热线也收到不少消费者的类似问题反映和投诉。为此,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2期消费者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远离过度借贷营销陷阱,防范过度信贷风险。
保险费从几十元变成千余元
近期,多名消费者投诉称,在贷款过程中被“套路”引导,签订了捆绑搭售保险的协议。消费者对此并不充分知情,直到细细查阅还款账单,才发现问题。
2019年,贾先生因资金短缺,通过中介介绍,来到某保险公司办理贷款。助贷员给他做了一个信用贷款,额度100000元,分36期还款。签完贷款合同之后,该助贷员称,还需要签订另一份个人贷款保证保险合同,“当时助贷员说这个保险是怕借贷人出现人身意外,需要保险公司来兜底,而且一个月才三四十块,没什么负担。”贾先生出于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助贷员也一再表示,所有办贷款的人都要签,于是没细看合同便签了字。
消费分期竟收取高额担保费
本想着消费分期减轻自己的消费压力,却为突如其来的高额担保费伤透脑筋,这又是怎么回事?
2018年9月,钟女士在某银行申请汽车消费分期,由某担保公司全程担保,首付金额为20.7万元,申请分期贷款71.1万元,钟女士对该银行的贷款本息表示认可,并已结清贷款。但钟女士认为,自己支付给某担保公司的各项费用7.45万元非常不合理,属于欺诈和误导销售,要求某担保公司全额退还担保费,并向监管部门投诉。银行和某担保公司与钟女士多次协商无果,向湖北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申请了调解。
钟女士坚持要求退还担保服务费及其他费用共计7.45万元,称其将继续通过其他维权渠道进行维权。由于双方差异较大,无法协商一致。
还款利率与宣传大相径庭
“需要钱又不想求人,申请方式特别简单,点击视频下方链接,输入手机号和身份信息就能贷款,最高20万元,5分钟即可到账。”
“之前没注意,现在算了一下,远远高于当时约定的利率,借款一共用了23个月,却还本息总计402791.34元,现在看来比民间借贷的利息还高!”杨先生气愤地说,他致电该行信用卡中心咨询,说利率与当初宣传的天差地别,客服却说按合同来的,是合法的,而他压根不记得看到过什么合同。
记者从杨先生提供的该产品宣传的截图看到,该产品宣传时用的是“手续费率”,且在底部用小字号标明,手续费将根据持卡人的资信状况、用卡情况在上述标准手续费率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实际费率以该行信用卡中心最终评定结果和出账账单为准。
监管部门发布风险提示
针对频发的借贷领域出现的问题,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2期消费者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远离过度借贷营销陷阱,防范过度信贷风险。
该提示指出目前存在的几大问题主要有,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信用卡分期等业务,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诱导消费者超前消费,诱导消费者把消费贷款用于非消费领域以及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权。
而消费者要了解消费信贷的有关政策和风险,防范过度信贷透支消费风险,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合法权益。消费者应坚持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合理使用信用卡、小额信贷等服务,树立科学理性的负债观、消费观和理财观。应从正规金融机构、正规渠道获取信贷服务,不把消费信贷用于非消费领域,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不要无节制地超前消费和过度负债,选择正规机构办理贷款等金融服务。警惕贷款营销宣传中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息费标准等手段。与此同时,提高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在消费过程中提高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