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经历了去年一轮一轮又一轮的测试后,名为“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的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以下简称“偿二代”),终于将于今年推出了。最新的消息是,保监会人士在去年年底的一次论坛上透露,偿二代将争取于第一季度试运行。
并行要求测算偿二代数据
新旧体系如何转换是个颇具考验的问题。偿二代产险项目组一位成员认为,并行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实际的经营数据环境中进一步测试偿二代标准,根据测试情况对新标准进行滚动修正,进一步完善新标准。“特别是今年如果降息,将有利于在低利率环境下实测新标准,对标准的适应性非常关键。”
去年11月22日至12月1日,保监会财会部召开多次闭门改稿会,分析研究各方反馈意见,集中修改完善偿二代各项监管规则送审稿。
一两年后才能见分晓
这意味着,偿二代影响到的绝不只有精算部。一家寿险公司的总精算师对笔者称,单是偿二代技术标准的数据测算过程,就需要有精算部和风险管理部人员合力,同时,财务部门和投资部门人员也将参与进来。
并不是那么容易看出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因素,与偿二代制度的框架体系有关。
“三支柱框架下,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各解决什么问题,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上述偿二代产险项目组成员对笔者称,偿二代下的每个指标都很关键,监管思路是,监管部门综合第一支柱对能够量化的风险定量评价(计算出一个数),和第二支柱对难以量化风险定性评价(打出一个分),两个分数各占50%权重,最终对保险公司总体的偿付能力风险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得出风险综合评级)。同时,通过第三支柱信息披露等手段,发挥市场约束力量,更加全面地防范保险公司的各类偿付能力风险。
利于保险“走出去”
与其它金融机构相比,保险公司的重要竞争优势就是风险管理能力。所以,偿二代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监管手段推动保险公司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即,就是在资本达标的情况下,风险管理能力强的公司,由于奖励机制,监管要求会适当降低;反之,即便偿付能力充足率能够达标,但如果风险管理能力很差,则监管机构依然可以对公司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而偿二代制度在坚持国际可比的原则下,除了可以推动保险公司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外,还利于保险业“走出去”。
偿二代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国际公认有效的监管经验和做法,从框架设计到具体技术标准,都做到与国际主流保持一致。比如,偿二代采用的定量监管、定性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三支柱”框架是国际保险监管的发展方向,偿二代还把国际上通行的七大类风险全部纳入到监管当中,包括在资产方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也包括在负债方的承保风险,另外,还考虑了战略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