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29日发布消息显示,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工作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自律倡议》(下称“非银同业倡议”)和《关于在存款服务协议中引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的自律倡议》(下称“兜底条款倡议”)。
这两个倡议到底是什么?将如何影响银行的存款服务?
管理自身利率风险
但实践中,部分银行与对公客户签订期限较长的存款服务协议,锁定存款利率并缺乏“利率调整兜底条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利率传导,也不利于银行管理利率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当银行下调存款利率时,客户可以选择接受调整后的存款利率或提前终止协议。但当银行上调存款利率时,银行也可以选择接受调整后的利率或提前终止协议。
对银行来说:“利率调整兜底条款”的引入,有助于管理自身利率风险,降低负债成本,稳定净息差,保障持续稳健经营。
对客户来说:促使其将闲置资金投入生产经营,聚焦主责主业,避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沉淀空转。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有助于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疏通利率传导的堵点,市场化的利率“形得成”、“调得了”,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压缩套利空间
据利率自律机制,非银同业倡议所称“非银同业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含非法人产品)的同业存款。其中,非银金融机构是除银行外持有金融机构牌照的金融机构,包括但不限于金融基础设施机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财务公司以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
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了解到,当前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已显著偏离合理水平,未能体现政策利率传导。非银同业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不足,不跟随央行政策利率变动,滋生套利空间。非银机构资金体量大,议价能力强,银行不惜“高息买存款”。
近年来银行存款利率也持续下行,但同业活期存款利率降不动,吸引部分存款绕道基金、理财存入同业,推高整体负债成本。同业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不足,引发多种套利模式。如企业存款通过绕道财务公司变成同业存款,可赚取超过100个基点的利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