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们听到某人来自于华尔街,就会觉得这个人很厉害,但是却鲜少有人知道他们背后的辛酸。一个投行新人在华尔街想长期待下去,你不付出比别人更加多的努力,你将会被淘汰,这就是现实。
一个光鲜亮丽的投行新人的华尔街生活,每天上班16小时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周末都要加班十个小时。这便是他们背后的辛酸!
主人公标签:投行新人Jiang,一级分析师
他租住的公寓也在中城,离工作的地方步行只要20分钟。这里到处都是“早起的鸟”,大家都赶着参加清早的会议,如果中途有人突然停下或慢下来,很可能被后面埋头走路的人撞上。街道上到处都是行色匆匆的黑西装华尔街人,走在路上,随时都会听到充满数字的对话。
漫长的工作日开始之前,他多数情况下需要一大杯咖啡。他所工作的这栋高耸入云的建筑,金融危机之前属于贝尔斯登,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贝尔斯登的名字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摩根大通接管了大楼。如果你想一窥它真正的模样,可以看看《纸牌屋》上一季的海报。
Jiang算得上杜克大学里的高材生。上大学时,他学的是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研究。最初,他对自己的规划是成为一名律师,但后来觉得律师终究还是乙方,不得自主,为何不直接成为甲方,进投资银行和金融机构?经过一系列申请和面试,他幸运地获得了摩根大通的暑期实习机会。那时整个华尔街从金融危机中渐渐喘息过来,一些工作机会开始重新浮出水面。2011年暑假,他从杜克大学所在的北卡罗来纳州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
接下来经历的,就是所有华尔街投资银行都有的为期十周的培训和实习。十周过后,他将从一无所知的学生,变成一个业务熟练的初级员工。
不同寻常的实习经历
最初3周,Jiang在3个不同岗位进行了轮岗。在熟悉一些基本概念之后,他开始学习Series79-华尔街投行大都要求职员通过这项由美国金融业管理局颁发的从业资格测试;以及Series63-一项关于未来交易员的更专业的测试。每项测试通过后,Jiang都会兴奋不已,把它写到自己的Facebook上。
比会计还忙的加班狗!
即便没有黑莓,一些银行现在也会让员工在iPhone上安装一个叫作“Good”的应用程序,这些雇员如此就不需要同时带两部手机,但也意味着工作和生活更加分不开了。
对Jiang来讲,最长的工作记录是一周超过130个小时。整整一周,难分日夜,他基本每天早晨8点进到办公室,凌晨6点离开,回家冲个澡,再回到这幢大楼内。
“有一天我从公司回家,一上出租车就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公司,中间发生了什么,我完全不记得。”Jiang感觉,这种生活很难真正停下来,“每个人都担心会失去工作。”
每到周五傍晚,中央车站旁著名的BeerBar就会异常欢腾喧闹,数百人挤在那里,路过时会感觉像是一大群“工蜂”集体“劳作”发出巨大的嗡嗡之声,虽然很多人喝掉这杯之后,还要赶回办公室工作。因为来的人太多,入口过道常常湿滑,经过时要非常小心。
Jiang则会在周末抽出一个晚上,和朋友喝酒到凌晨四五点,彻底清空自己。像他这样的年轻分析师,实习时有的人刚刚达到法定饮酒年龄-21岁。“大家的状态都差不多,所以很能相互理解”。这些“清空”的项目还包括吸水烟,以及喝百威的淡啤酒。如果第二天有人说自己“食物中毒”无法来工作,那基本相当于是宿醉的暗号。
“1980年代以来,人们就一直这样努力工作,这一点基本没有改变。”Jiang说。在他看来,努力是存在于华尔街数十年来不成文的准则。Jiang是个非常容易沟通的人,他长着一张非常有亲和力的娃娃脸,但在谈及工作的时候,他也会流露出非常专业和强硬的一面。和20年前的华尔街相比,像Jiang这样的年轻人的确承受着更大的压力。1992年,毕业生每周平均工作58个小时,而2012年毕业的学生则为72个小时。就生活规划来说,上一代人有78%打算要小孩,现在这个数字只有42%。
这是个结果至上的环境。只要将手头的事情完成,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但这其中充满矛盾,它只会倾向于让你做多而非做少。
“你需要把事情推回去,”另一个在花旗工作的女孩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多做一点事情,可以多学东西,并不计较得失。但在银行里你不能如此,你必须知道哪些是你能做到的,哪些需要推给别人。”
毫无疑问,进入这幢建筑的每个人压力都很大。办公室里,大家无论穿衣还是行事,也有些微妙的法则。女性通常都会穿黑色套装,如果穿红色,那一般是职位很高的人,虽然这个群体里的女性并不多。当然她们在茶水间的那些谈话会远离工作,而是大多关于明星八卦、哪里的发型师更好以及最新的时尚趋势。
高顿财经有话要说:任何一个职业都不轻松,更何况是高压,高薪的金融行业呢?即使你考过了FRM/CFA证书,你如果想在华尔街投行或者顶尖的金融公司,你作为一个新人,比别人付出更多的精力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对健康的牺牲,就像是这场高风险游戏必然付出的赌注,而这无异是一场炼狱。无论如何,第一年和第二年在投行的经历,对那些向往商务舱、牛排大餐、夜间城乡间车接车送的年轻人,就像是召唤他们的灯塔。
所以往往到了每年3月的第一周或第二周,投行内就会出现很多“预约牙科医生”或是“家里有急事”的说法,一些一年级分析师借此去面试新的工作。如果能够进入私募基金或对冲基金,对他们往往预示着美好的职业前景,比在投行的收入高很多,年薪达到20万美元很常见。
因为家庭本来很富裕,后来选择结束了两年华尔街分析师生涯的时候,Jiang感慨,“虽然收获了很多的经验和朋友,但这真是漫长而又短暂的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