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日,多地2023年度惠民保产品正式生效。近年来,惠民保可谓火遍大街小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60余款惠民保产品已问世,覆盖29个省级行政区,参保人群达到亿人次级别。
总体来看,多地上新的产品在保费与上一年度持平的同时,进一步延展投保范围、降低免赔额,提高报销比例,增加保障责任和增值服务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惠民保需要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以保持较高的参保率、续保率,获得可持续发展。
新一年度产品生效
记者梳理发现,2023年1月1日,多地2023年度惠民保产品正式生效。部分地区投保通道实施了不同程度延期。例如,2023年度“江苏医惠保1号”“重庆渝快保”等投保通道延期至2023年1月31日。
总体来看,各地惠民保存在地域化特色,但都具备一些共性特点,如由地方政府牵头支持,产品性质为普惠型商业补充健康保险;保险公司深度参与,在产品设计、技术支持、数据共享、推广宣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品同质化高,保费门槛低、参保条件低,涵盖了重大疾病特药和其他增值服务等。
多地推出逾260款产品
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近日发布《2022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知识图谱》显示,截至2022年12月1日,我国共推出263款惠民保产品,覆盖29个省级行政区。
从产品费率来看,《图谱》显示,86.59%的惠民保产品采取单一定价,其中80.09%的产品费率集中在0至100元。从参与主体来看,我国惠民保的参与主体已形成了“政府部门+保险公司+第三方平台公司”共同参与的发展模式。
保险公司参与方面,目前很多城市惠民保项目采用多家保险公司组成“共保体”模式。分析人士称,此模式可提升惠民保项目整体运营稳定性,充分发挥各经营主体的专业优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惠民保同质化严重的现状。
值得一提的是,纵观2022年度及2023年度惠民保产品,一大突出特点是覆盖新市民群体。例如,2023年度广州“穗岁康”新纳入在该市南沙区就业、居住和就读的香港、澳门居民等,满足了新市民群体的投保需求。
提高可持续性
“惠民保有价格便宜、不限制年龄、健康状况等优点。总的来说,惠民保对于老年人、健康状况欠佳、预算非常有限或者高危职业群体是比较友好的。”一位资深保险行业人士表示,“不过,消费者要有预期,因为惠民保的报销门槛确实不低。如果不是大病,几乎不可能用上它;如果是大病,那还是挺有用的。”
业内人士指出,要优化产品设计,防止“惠而不保”。惠民保若想可持续发展,参保人数需要足够多,资金池规模需要足够大,保持足够的参保率、续保率,尽可能覆盖更广泛的群体,才能形成风险分散机制。
发展普惠保险需久久为功
于泳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就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向业内征求意见,并首度明确普惠保险的范畴,该类保险产品包括普惠性质的保险和专属普惠保险两种保障形式。具体来看,普惠性质的保险主要包括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城市定制医疗保险(俗称“惠民保”)、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农业保险等。此外,保费或保额相对较低的意外险、健康险、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等产品与服务也被纳入了普惠保险范畴。
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普惠型保险产品,征求意见稿中普惠保险的产品范畴更广,这将推动市面上的普惠保险产品扩容。当前,普惠保险市场依然存在服务广度、深度不够,创新不足等问题,保险供给与公众的保障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进行产品创新、丰富产品体系成为保险公司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
发展普惠保险,需要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保障水平,改善特定风险群体保险服务;需要提升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主体的抗风险能力;需要积极参与重点领域的风险保障,鼓励发展专属普惠保险产品等。这三方面内容既是发展普惠保险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在优惠政策方面,监管部门也会优化专属普惠保险偿付能力的计算规则,降低专属普惠保险产品的资本占用,完善该类产品的费率调节机制等。显然,这一政策导向将进一步提升险企开发专属普惠保险产品的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保险公司还可以尝试建立专属普惠保险产品定期回溯机制,及时优化调整产品设计,实现持续稳健经营。保险公司参与政府主导的专属普惠保险业务,可在“惠民保”业务的基础上,探索与政府部门的分工合作机制,进而促进普惠保险业务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