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体系建设,变“单打独斗”为“联动作战”
??莱芜区以区、镇(街道)、村三级纵向体系和区直责任部门横向体系为依托,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多元化解体系。组织体系。成立了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召集人,政法、司法、信访主要负责同志任副召集人,10个责任单位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联席会议,构建起指挥有力、运转有序、处置高效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高点谋划、高位推动。
??责任体系方面,制定《关于加强全区“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区“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全区“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建设规范、工作流程规范、数字标准规范导则》,明确联席会议工作规则、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和区、镇(街道)两级矛调中心建设标准、运行机制,全面深化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抓落实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层级传导压力、上下协同推进的抓落实工作体系。
??抓阵地提升,变“功能单一”为“一站统揽”
??莱芜区以群众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为目标,扎实推动区、镇(街道)两级矛调中心规范化建设。
??提升阵地建设。投资1500余万元对区信访大厅进行改造升级,建成2400平方米的区级矛调中心,可满足20余个部门集中入驻办公。15个镇(街道)级矛调中心按照标准同步推进,基本实现了镇(街道)全覆盖。整合平台职能。将“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纳入市域社会治理、平安莱芜建设大格局中部署推进,整合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群众来访接待中心、诉讼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五大平台职能,积极构建“1+5+N”矛盾纠纷调解大格局。
??规范功能分区。区矛调中心系统划分群众候访区、联合接访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区、分析研判区、信息中心、指挥中心六大功能分区,设置区工会、区发改局、区人社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区教体局、区商务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等10余个接待窗口及法律服务、品牌调解等6个功能室,实现了“前端”一站式受理、“中端”一键式分流、“后端”一揽子调处的科学布局。
??抓流程再造,变“被动应对”为“主动作为”
??莱芜区严格按照“闭环管理,多元化解”的工作标准,打造流水作业式调解线,真正实现从“只受理不办理”向“受办一体”转变。
??健全入驻管理机制。按照重点部门集中常驻、一般部门轮流入驻、涉事部门随叫随驻的入驻原则组织责任单位和调解组织功能入驻中心集中工作,通过统一窗口受理、共享调解场所、融合调解力量、汇集专家资源,实现调解资源集约化供给,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调解服务。
??打造闭环落实机制。按照“分类受理、归口办理、协同处理”机制要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全区“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运行体制的意见》《莱芜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组织网络》《莱芜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流程》等,构建集中受理接待、分流转办、调处化解、跟踪督办、评估反馈为一体全流程闭环运行模式,实现简单问题当场办理、一般问题限期办理、复杂问题联合办理、疑难问题司法兜底,让矛调中心的运行更加规范、更加高效。
??构建多元化解机制。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力量,深化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信访五方联动;综合运用调解、仲裁、行政裁决等纠纷解决方式,统筹整合律师、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等资源力量,充分动员网格员、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力量,构建了“一个引领、五方联动、三调对接、六级联防”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
??抓品牌创建,变“按部就班”为“特色引领”
??莱芜区持续放大品牌效应,将新时代“枫桥经验”理念落实到“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实践中。
??区域品牌。自2022年6月份以来,莱芜区司法局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示范村(社区)暨品牌调解室建设活动,推行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进一步擦亮“莱芜调解”招牌;打造莱芜多元调解品牌,变“盆景”为“风景”,使“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更有温度。
??调解品牌。建立10个行业调委会,打造了高庄街道“其欣调解室”等22个品牌调解室,全区调解员数量达到4566名,充分发挥行业调解、人民调解在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中的基础性作用。
??创新品牌。为促进更多金融纠纷实现诉前化解,莱芜区人民法院探索成立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莱芜区公安分局广纳社会力量,弘扬家园精神,打造“嬴城联盟”,融合“一家亲”警务、“手联手”联防、“大家帮”公益,成为莱芜群防群治“邻里守望”的“金”字招牌,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