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撒切尔夫人在保守党会议期间发表演说撒切尔夫人是20世纪杰出的权力女性,她没有任何家世背景,凭借个人意志和务实精神,最终登上权力的巅峰。1979年,撒切尔当选首相,那时的英国在历史的打击下,已丧失了昔日的光荣与梦想。
撒切尔上任后毫不妥协地进行了改革,在经济上,推行新自由主义,打破福利国家格局;在政治上,缔造英美联盟,反对欧洲一体化,在军事上,赢得马岛战争。所有这些激进且争议巨大的政策被称为“撒切尔主义”。
支持者认为她带领英国走出困境,找回昔日的荣耀;反对者则认为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独裁者”,几乎毁掉了英国的福利制度。无论历史的评价如何,撒切尔一生的功过成败正如她自己所说,“你可以改变立场,但我决不妥协。”
出身:从杂货铺走出的铁娘子
“凡是有不和的地方,我们要为和谐而努力;凡是有谬误的地方,我们要为真理而努力;凡是有疑虑的地方,我们要为信任而努力;凡是有绝望的地方,我们要为希望而努力。”1979年5月4日,撒切尔夫人用这段话缅怀了已故友人,也开启了自己的首相生涯。
1979年,英国迎来第一位女首相,站在唐宁街上,撒切尔夫人对即将面临的挑战踌躇满志。
不同于一般英国政客,她并非出身于政治世家,1925年,她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一个杂货店家庭,她父亲热心地方政治。
在自传《通往权力之路》之中,玛格丽特回忆起童年生活:“楼下开店楼上安家的生活一言难尽。这种独具特色的生活特点之一就是你永远都在上班。”
年轻的玛格丽特非常勤劳,仿佛不知道疲倦是什么。“我们家强调勤奋工作。我们在家里从不懒散……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就是这类人。”这种人生态度深刻影响了她的政治哲学。
1944年,19岁的玛格丽特被牛津大学录取,所学专业与浪漫丝毫无关——化学。
受父亲影响,年轻的玛格丽特对政治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在牛津就读时,成为大学保守党协会主席,热衷政治的她说,“要离开政治真是一种痛苦。”
临近毕业时,她参加了几个单位的面试,其中一个是一家化工厂。面试官给她写下的评语是“此女子个性太强,不宜在此工作。”最后,她被一家塑料工厂的研发部录取,从此一头扎进了塑料世界。
发迹:初入政坛遇终身伴侣
不过撒切尔并未放弃从政愿望,在1950年和1951年选举中,撒切尔夫人是当时最年轻的保守党女性候选人。
她对政治的爱好,也令她找到了一生的伴侣。1949年,24岁的玛格丽特在保守党晚宴上遇到了丹尼斯·撒切尔。丹尼斯是富商之子,继承了家中生意蒸蒸日上的油漆公司。
两年之后,玛格丽特嫁给了比她年长十岁的丹尼斯,成为了撒切尔夫人。而这也为她从政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世纪50年代的英国很保守,撒切尔夫人出身常遭人嘲笑。同时,议员收入微薄,从政又需要大量金钱。在自传《唐宁街岁月》中撒切尔夫人写道,“如果没有丹尼斯,我根本不可能当11年首相。”
撒切尔曾数次竞选议员失败,但从未放弃,终于在1959年获胜,正式成为下议院议员。
从此她的政治一片坦途,当保守党在1970年的大选胜出后,撒切尔夫人如愿入阁,出任教育大臣。她做事大刀阔斧,不惧争议,上任第一个月,为削减教育开支,取消学生免费牛奶。结果,她遭到了示威者投来的鸡蛋和烂菜叶。
撒切尔从来不缺乏争议,然而正是争议为她树立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永不妥协的政治风格,为她赢得了铁娘子的称号。1976年1月19日,已是保守党党首的撒切尔夫人发表了演说尖刻抨击苏联,苏联官方报《红星》因此抨击她为“铁娘子”。不过撒切尔夫人对这个称呼非常欢迎,认为这正好反映出她坚决和不动摇的性格。
带着铁娘子的称呼,1979年,保守党赢得了大选,铁娘子也开始了长达11年的首相生涯。
拜相:毁誉参半的唐宁街岁月
在撒切尔当选首相之前,工党领导下的英国经济困顿,很多地区由于不断出现罢工而陷于瘫痪。撒切尔夫人上台之际就宣布,她将领导英国走向繁荣,她开出的药方是——自由市场经济、放松管制。
然而,争议如影随形。私有化振兴经济的同时,也造成英国贫富差距急剧加大,失业人口增加,上世纪80年代早期英国失业人口上升到300多万。《独立报》撰稿人约翰·雷图说:“在那些年里,英国的贫富差距急剧加大。有些人生活的确得到很大改善,但英国社会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犯罪率上升,社区破裂和分化。”
所以当后来她离开唐宁街首相府时,对她的看法几乎分裂成两个极端,支持者认为她带领英国走出经济困境、提高英国国际地位;反对者认为她毁掉了英国的福利制度。
她不仅仅在经济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在外交上显示了坚决的铁腕。
1982年,阿根廷占领马岛后,撒切尔不惧万里之遥毅然出兵,并一举取得战争胜利,令她赢得了巨大的国内声望,也为她的改革奠定了民意基础。
英雄走上巅峰,但也必然会走下巅峰。1989年,保守党在是否加入欧元联盟的问题上陷入分歧。她坚决捍卫英国的财政主权,拒绝接受“我们根本无法控制、连利率都不能由自己决定的统一货币”。
于是她带领英国加入了欧盟,但却保持了英国的独立性。然而正是因为反对加入欧洲货币联盟,1990年她被政治盟友们逼宫下台。
十几年过去了,撒切尔在普通民众中的争议形象依然存在。2002年,在BBC举办“100名最伟大的英国人”评选中,她名列第16位;而在一年后“你最痛恨的100个最坏的英国人”的民意调查中,撒切尔夫人排名第三,在曾经的矿区,至今矿工家庭仍不能原谅撒切尔当年对待罢工的冷酷之举。
撒切尔夫人:最狂发型人一年竟做118次头发!
2013年底,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公布新年授勋名单,对各行各业有特殊贡献的人予以表彰。足坛名流贝克汉姆、为英国捧回70多年来首座大满贯奖杯的网球手穆雷,都没有出现在名单中。而为首相卡梅伦藏起发际线的理发师里诺列侬等诸多曾被授予此荣誉者一样,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缀这一头衔。
首相发际线很重要
随着发际线后退,卡梅伦在理发上的投入也增加了。他会在里诺那里每次花费90英镑(约合人民币890元),因为后者“妙手回春”的手、敏锐发现细节的双眼,让他通过改变头发偏分方向完美地掩盖了发际线后退危机。
此后,从2008年起,卡梅伦的头发基本由里诺打理,里诺经常也会被召唤到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上门服务”,偶尔别人还会搭他的“顺风车”。
里诺现年49岁,父母是意大利人。他从不休假,除了美发,他所说的“很多有价值的事”包括慈善工作以及致力于推动美发行业规范化。
里诺的客户名单中还有麦当娜、阿黛尔等多名演艺界闻人,甚至希拉里克林顿——她来伦敦时,会由里诺打理形象。
这显然是因为他的“靠谱”:“最重要的就是信任,我是不会大嘴巴的。”里诺获奖后的表现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接受采访时,他坚决否认首相有发际线危机:“胡说,卡梅伦先生没有开始秃顶。”
在为要不要给首相的理发师授勋吵架之余,议员之间还展开了一场“比价”风——鉴于卡梅伦理发要花90英镑,议员们纷纷“晒”自己的理发花费,看谁最节俭。
副首相尼克皮克尔斯则可以“秒杀”所有人:他在家自己理发。
此外,不仅这些政客觉得里诺“胜之不武”,卡梅伦的前任理发师托尼塔希尔也说,连用偏分掩盖首相发际线的功劳也不属于里诺,该属于自己。
塔希尔称,自己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那天,他对卡梅伦说:“卡梅伦先生,你的头发不应这样留,这样使得你的脸看上去有点长。您的头发是从左至右长的,如果逆着这个方向留发,就会竖起来。”然后他做出了调整,并让卡梅伦照照镜子看看效果如何——当时,塔希尔给卡梅伦理发只收费10英镑。
王室的秃发危机
比起解决了发际线问题的卡梅伦,英国王室才真是“情何以堪”。
威廉王子20岁出头便开始脱发,到25岁谢顶明显可见。有人当时就调侃说,他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一头完整的头发;还有的说,他还不是国王,就已经该戴个王冠了——来掩盖住秃头。
或许,威廉未免高兴得太早了。沙马拉克医生表示,王室的秃头现象多是遗传因素造成。威廉、哈里王子的父亲查尔斯王子、爷爷菲利普亲王及他们的两个叔叔安德鲁和爱德华王子都谢顶,而母系亲属中,戴安娜王妃的父亲厄尔斯宾塞也是秃顶。
而据《每日邮报》报道,哈里王子也已打响“保卫头发”之战,其朋友透露,与已经放弃治疗的哥哥不同,哈里正寻找挽救头发的方法,比如吃芦笋。
让女王打退堂鼓的事:变发型
不用为头发多少烦恼的王室女人们则依旧认认真真地打扮着。女王无法像普通人那样随意,她始终保持着像要去参加婚礼一样的形象。美发师伊恩卡迈克尔是为女王打造外型的团队成员之一,每周或者每两周一次,无论女王在哪里,他都要奔过去为女王打理头发,女王出访时他也要跟随以保持她那特别的卷发不变形。
“除了私人事情之外,我们无所不谈。”自1997年他就已开始为女王服务。伊恩坦言:“女王也对自己一成不变的发型感到厌倦了,要我改变发型,但问题是,每次刚要开始实施的时候,女王又打退堂鼓了。”
为了能在威廉和凯特婚礼当天为女王精确打造出完美发型,有远视眼的伊恩还特意做了激光眼科校正手术。
2012年,伊恩被女王授予皇家认证,他成了第一个有机会使用“皇家御用”这一宣传语的女王美发师。(1990年代为女王理发5年的理发师已于几年前去世。)而詹姆斯普莱斯就没能一直为王室服务。2013年11月,《每日电讯报》报道,他已无缘再为凯特理发。为了推广自己的生意,他开通了Facebook和Twitter账户,并在上面发布了凯特几百张照片及发型,直接导致他的“失宠”。
此前,他也服务凯特多年了。2010年威廉与凯特订婚以及大婚之日的发型都出自他手。
相比女王,凯特的发型更为多变,她也敢于改变。2013年11月底,《每日邮报》披露,凯特看到自己在媒体报道中头发颜色渐淡,便火速预约了价格昂贵的造型师法拉第,并在6个小时里接受剪发、染发、吹干,让自己变得光鲜靓丽起来,而这位造型师一次理发就收费600英镑。
近来出镜率不高的卡米拉的头发多年来则是由乔汉斯福特打理。和里诺一样,汉斯福特也具备为高层人士服务必须具备的特质——被问及是否曾问过卡米拉如何看待凯特、或者查尔斯是否像看上去那样脾气暴躁之类的问题时,汉斯福特表示:“我不会和公爵夫人谈个人事情,我也不想知道,除非她想告诉我。她是我多年的老主顾,我们相处得很好,她也很幽默。要是失去了这样的顾客我会疯掉。”
发型关乎政治前途
《每日电讯报》表示,里诺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勋的美发师,英国授予理发师如此荣誉足见他们对现代英国的重要性。多年来,平民和王室、政客都对发型更加在乎了。
1960年代之前,英国还有秃顶的首相,比如丘吉尔、艾德礼,美国也有艾森豪威尔总统。那时,秃头意味着成熟与智慧,受到人们尊敬。然而现在不同了。在英国,秃头者普遍被认为是不会赢得选举的。保守党政客威廉史密斯。
撒切尔夫人的前任爱德华希思有一头整齐的头发,并以此为豪。他甚至在保守党全国大会上吹嘘:“西布罗姆维奇的理发师们一致认为,从后面看,我的发型是全国最完美的。”随后,这位前首相还带着“歉意”对满堂议员说,这“极好的景象”只有坐在他后排的人才能看清楚。
撒切尔夫人更是在意自己的发型。据《独立报》报道,近日,英国国家档案馆披露的文件显示,撒切尔夫人在1984年的任期内118次约见了她的发型师——平均每三天,她就要打理一次头发。特别是在当年6月的七国集团峰会期间,她连续5天护理头发。
前首相布莱尔夫妇也很器重理发师。他们的理发师苏阿尔跟随布莱尔出访入住的是五星级酒店,在华盛顿还住过大使官邸。
逆潮流者中唯一成功者是一头乱发的鲍里斯约翰逊——有时,在公开演讲之前,他甚至会故意弄乱头发。
政要的“头”等大事
1961年,美发师、假发商、香水商联合协会伦敦分支的负责人威廉托雅克表示:“历来,想要出名的政客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发型并保持不变,这会变成一种标志,人们看到就知道是他。”
肯尼迪打败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后,托雅克便给出了很简单的解释:肯尼迪的发型更好。他早就做好这方面的准备,自肯尼迪竞选国会议员开始,其父就全方位教导他,包括如何穿衣、留什么样的发型,让自己看上去年轻、智慧并且严肃。
要说劳师动众、代价昂贵,或许谁都超不过克林顿。1993年,克林顿乘坐的空军一号停靠在洛杉矶国际机场,他正要赶往华盛顿。然而此时,他有了打理头发的需求,空军一号的发动机一直未停,等着发型师克里斯多夫赶来为克林顿理发。这造成机场两条跑道封闭近一个小时,进出港航班延误。
奥巴马入主白宫后还继续由之前的理发师扎里夫理发,每隔两周,扎里夫就会从芝加哥飞到首都为奥巴马服务,收费和别人一样为21美元。价格虽说不贵,但扎里夫每次来回机票就要300美元——没人能说清楚这钱谁出。现任国务卿约翰克里也会用私人飞机把美发师召唤来。
和撒切尔夫人类似,另一位政坛铁娘子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每天都有发型师和化妆师为其打理形象,有必要时一天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