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实,田野调查绝不单单是理想主义而已
出发前,我们要做大量的研究调查
调查时,去交谈、去体味、去感悟
完成后,需要做完整的回顾与记录
想要走进文化人类学
首先我们就必须要了解田野调查
01
何为田野调查?
这里的田野二字翻译取自英语“field”,不是我们理解的耕地~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论,同时也广泛应用在考古学、人文地理学、地质学等学科领域里。现代社会里,随着网络空间的出现,除了真实空间中的地点,虚拟空间、网络社区等线上平台也可作为田野地点开展研究活动。
人类学研究中,进行田野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还原研究对象的生活经历,即研究事件,结合人类学的理论知识,构建出研究者对于该事件的独特分析框架,写出属于你与研究事件中的独一无二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来说田野调查与剧本杀中的推理还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要从获得的线索中获得彼此之间的联系,最终解明一个故事/事件,还原一个真相/成因。
02
如何做田野调查
关于田野调查方法,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准备阶段
这其实也是各位同学的研究计划写作的阶段,可以以设问的形式对自己进行发问,这既是写作时的思考方法,同时也是面对老师面试的对策,即我该如何向他人解释这项“有趣且有意义的研究”,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考量。
1.主题设定:
2.基础信息:
何地(Where):我要调查哪里?这里的基础信息有哪些这发生过,发生着什么样的事情值得我去进行考察?
何人(Who):我要调查谁?我要调查什么样的一群人?他们有何特征?
3.文献调查:
4.计划制定:
我想何时出发去哪里进行何种考察?大概去多久,去几次可以完成该项研究?
调查阶段
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进行调查,这也是研究计划中研究方法的部分。
1.问卷调查:
2.参与观察:
作为田野调查中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深入到现地,对我们的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来验证或驳斥之前的预判,发现问题并进行下一步的考察。
3.访谈:
通过录音或笔记的形式对个体的调查对象进行访谈,积累具体的研究案例来验证我的问题意识,为分析阶段积累素材。
分析阶段
这也是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使用“田野”中获取的调查资料,如观察到的现象,具体的谈话录音,照片等等,进行一定的文字化整理,并按照问题意识进行一定的分类,如哪些事例可以论证什么观点。
03
田野调查的著名案例
【菊与刀】和虚拟化的后疫情时代
《菊与刀》是一本讲述日本文化的畅销书,由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所著。在二战期间,她受美国政府之托,研究日本,帮助美国为战后对日本的管理制定具体策略。本尼迪克特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和教育影响出发,深入分析了日本人的人性,为美国的战后管理策略和对日本未来的看法提供了依据。
尽管《菊与刀》在研究方法上受到了批评,但它同时也为人类学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启示。例如,在疫情期间,由于地理限制,很多人类学研究者不得不暂停或调整研究计划。这时候,虚拟民族志和在线调查变得重要。研究者开始考虑如何通过媒体和网络来进行研究,比如研究特定网络社区、聊天室、约会软件、网络消费行为等。
在线调查使得观察变得更容易,研究者可以隐身观察,不影响被研究对象。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对网络的依赖加深,可以通过网络观察到各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如牧民直播采收虫草、因纽特人在Instagram上展示传统纹面、商人通过翻译软件在线交易等。这种不必亲自去现场的研究方法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在线调查与虚拟民族志的区别、如何证明在线调查的必要性,以及网络观察到的现象如何影响现实等。
麦高登:在混乱的山寨市场里看到全球化
他发现最火的生意之一就是低档手机贸易,把中国制造的便宜手机从这里卖到世界各地,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据他估计,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大约有20%的手机来自重庆大厦。他认为,重庆大厦是“低端全球化”的中心,与香港中环的“高端全球化”形成对比。他对“低端全球化”的定义是,人和货物在投资少和非正式经济(比如半合法或非法)下跨国流动。
麦高登的研究展示了人类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观察一个小地方来了解更大的世界。他告诉我们,无需跑到多么遥远的偏僻山村,高度发达的都市中同样存在着有待我们发现的“田野”,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市集或是一个破败不堪的大厦,它都可能关系着一个遥远世界的经济活动。而进行人类学研究所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发现问题”的眼光,并非逼迫我们去寻找多么光怪陆离的奇风异俗。
04
知日塾老师的田野调查经历
伍老师的田野调查
我研究的主体为中东及南亚地区针对女性和少数低阶层男性施加的犯罪——荣誉谋杀(honorkilling)在巴基斯坦现代社会的机制转变,简单而言,研究该犯罪现象在信息时代中发生成因的变化,研究群体为巴基斯坦城市地区的年轻人(20-30代)。我想从自己与人类学的渊源简述自己开展的田野调查。
本科时期,我阅读了一本名为《天空的另一半》的书,这本书讲述了非洲、拉丁美洲等第三世界地区一些女性遭遇的身体上的痛苦与折磨,这些痛苦的根源来自当地风俗、医疗条件、社会构造等,这些故事给我带来强烈的精神触动。此时恰逢大三我将去巴基斯坦交换留学半年,也在这里看到了“天空的另一半”。
在巴基斯坦这样强烈的父权制伊斯兰社会中,年轻女性在社会压力和家庭对理想女性形象的期望下,感到与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存在差异,并对"巴基斯坦女性应当如何生活?"这一问题感到焦虑和迷惘。这种焦虑最直接体现在婚恋观、职业选择诸如此类人生大事上,当年轻女性既定的人生轨道出现偏移,就有可能被贴上家族名誉受辱的标签,甚至遭致自己家人的杀害,以完成对名誉的恢复。
原本该犯罪基于父权制下对女性的性控制及性名誉而产生,但是并未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因此,我进入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从全球化的影响下分析荣誉谋杀的成因变化,解读巴基斯坦年轻女性的生活困惑与心理纠葛。虽然课题听来比较敏感,实际研究内容中的一部分为年轻女性生活方式的变化与该犯罪行为之间的关联性。
当时,我们和本土女生居住在同一幢宿舍楼里,晚上大家会在食堂自习或者闲聊,有时会被邀请去巴妹的房间里夜谈,白天课程结束后,有很多机会可以和这些本地女孩相处,也听来了很多“密话”。
伊斯兰社会中,「自由恋爱」是城市中接受西方教育深刻的家庭的孩子才拥有的“特权”,多数男女之间的婚姻基本由双方家长商议决定。带着这样的初印象与宿舍的巴妹们聊天,却发现她们中有人正在悄咪咪地交往对象,情侣双方在WhatsAPP上保持联络,保持物理空间上的隔离,基本不会两个人单独出现在校园。
女生们自知大概率无法与这位真实存在的“虚拟男友”进入婚姻获得祝福,选择这样的关系是一种在社会制度困境下的小小反抗,即使叛逆期只有短短几年。
违背家庭旨意带来的后果不比偶像剧中所演,可以对抗“权威”获得真爱,在恒久的制度影响下,向往自由的巴基斯坦年轻人没有宽容的条件,他们面临的也许是失去生命的风险。
另一个真实故事来自交换时期的男生宿舍,同班同学提到前几日一位巴基斯坦小哥失恋,深入了解得知对方的女朋友即将与家人安排好的同村人结婚,为保全女友生命安全,最终选择分开,男生宿舍那边陪着这位小哥在食堂夜谈许久,感慨真爱的成本无法承担,可见得年轻男性也在这场「自由恋爱」风波里,成为“受害者”,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此外,在看似自由开放的城市里,也有年轻女性在践行与自由相悖的生活。抵达首都伊斯兰堡之前,我在hellotalk上认识了巴基斯坦女生S,刚巧是我所在交换校的学生,我们一同出行过几次,S的父亲和哥哥在政府军方担任要职,虽是城市孩子,S表现出了严格管教下的样子,在男女接触上保持绝对的底线。
比较夸张的是当我邀请S去一间手艺很好的海娜(一种植物染膏绘制的临时纹身)店,S礼貌拒绝了我,理由是手绘师是男性,她作为未婚女性不可以与陌生男子接触。在首都的街区里,虽有衣着牛仔裤享受自由开放生活的年轻群体,也不乏严格遵守“家训”而生活的年轻群体,我捕捉到了群体之间的差异和割裂感。
我一边体验与中国校园无异的巴基斯坦学生们的自由氛围,一边感受现实带给这些生动生活的痛苦与纠葛,这些实地经历都成为我展开研究的重要素材。初看之下,这些真实事件与荣誉谋杀没有绝对关联,但是深挖表象背后的复杂构造、梳理其中的脉络,正是人类学学习者要完成的课题。
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体制变化、女性在家庭中成为贡献经济的角色转变、这种转变给既有社会结构带来的冲击等最终将现代「荣誉谋杀」的成因构建起来,加之未提及的一些访谈内容和影像分析,完成了研究的闭环。其中包含分析2016年引起轰动的巴基斯坦网红QandeelBaloch被弟弟荣誉谋杀的案件纪录片时,我向在bigolive巴基斯坦分公司外派的同学采访沟通了当地的直播平台生态,辅以完成对该案例的解读。
当然,关于这个课题还有更多深入探讨的空间,不过对于修士期间整理的成果已经足够,篇幅受限就不多展开啦,希望多少能传递人类学的魅力给阅读本文的同学们。
潘老师的田野调查
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我目前的博士研究是关于藏区古董交易的课题。
如果说到研究主题的缘起的话,大概源于大学时代的徒步旅行。大学时代我几次沿着云南、四川、甘肃、青海、西藏自治区进行徒步旅行,从而开始对藏区的古董交易耳濡目染,后来走到尼泊尔等地同样发现了类似交易。而时至今日,这股狂热的古董买收风潮已经影响到阿富汗、巴基斯坦、缅甸、泰国、不丹、印度等国家,从而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多国家商人互动的跨国古董交易市场。
我的调查地主要集中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T市场及其周边,据本地人说此处至今已有三百余年,也有传说称T市场由商业之神诺布桑波建成。在这里,讨价还价、撒谎、吹牛、起誓、玩笑在数种语言间交相辉映,颇有巴赫金式的狂欢意味。与贩卖日用品、果蔬等的一般集市不同,古董交易市场有着自己独特的鲜明特征:商品情报真假难辨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在仿造品横行的市场上,欺诈行为屡见不鲜,买家往往需要调动知识、五感和对卖家的信赖程度来判断一件物品的真伪,而失败的代价则往往是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差额损失。
T市场的主角是来自康区的康巴商人,他们因善于经商的性格闻名藏区,由于康巴商人的交易方式主要是把古董珠宝、护身符、念珠等挂在脖子上站着完成交易,本地人称他们为lamtshong,即站商。一些从牧区来到拉萨礼佛的朝圣者和僧人也会在T市场进行交易,来换取一些生活费用。同时,来自甘肃临潭的回族洮商是T市场的另一主力,自明清时临潭(古洮州)的回族商人便往返藏地进行贸易,亦有百余年历史。近年,随着网络直播的火热,来自中国内地的汉族商人也开始聚集于此。
相对于传统的集市,今天的T市场除了鲜明的民族分布,还有另一特点,即T市场鲜有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者,可以说这是一个“只有商人的市场”。市场的所有人相互交易,他们既是买家,同时又是卖家。这给传统上着眼于“顾客关系”的集市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如果一个市场上不存在纯粹的卖家和买家的情况下,人们如何利用人情世故来分辨商品质量并建立“顾客关系”。
另一方面,古董交易市场的扩大,吸引着越来越多从牧区、农区来拉萨的“掘金者”,他们带着同乡的亲戚,三五成群拉着硕大的行李箱,带来从乡下各地收来的大量佛造像,唐卡,护身符,民俗用品等等,这些商品往往无法轻而易举的挂在脖子上展示贩卖。他们开始逐渐占领T市场附近的街道形成“坐商”,以及附近的廉价旅馆形成“床商”。
由于古董商人的高度流动性,T市场的商业空间在不断地扩张。T市场的商人们已经不局限于拉萨本地,他们会利用网络在得知成都、西安、兰州、北京等地召开所谓“古董交流会”的时候,去往当地占领更多的旅馆和街道来进行交易。当然,商业空间的扩张,不仅局限在地理空间,随着网络直播的发展,越来越多来自中国内地的带货主播开始聚焦在古董交易上,T市场在逐渐“赛博化”。
在今天的拉萨,越来越多的主播在网络空间上开始充当“中间人”,穿梭于市场和旅馆,斡旋在手机终端的消费者和T市场的商人之间进行价格交涉,当交易促成时,从中赚取一定比例的交涉费用,在这条交易链中形成一种复杂的互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