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编重温了当年红极一时的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自从自故宫启动文物修复以来,其中古画修复所用的颜料均来自于苏州工业园区!你知道吗制作该颜料的技艺也被纳入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叫作“国画颜料制作技艺”,张佰林就是该技艺的传承人。
追溯历史
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的制作技艺肇始于明朝崇祯元年,由苏州进士姜图香的后人始创,并一直沿袭至今。“姜思序堂”这一著名的国画颜料品牌则于清代乾隆年间打响,是苏州现存商铺中历史第二悠久的老字号。
2011年,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目前,张佰林还在积极准备申报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苏州市级传承人,以期让这项古老的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几十年如一日的精雕细琢才能成就今天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现在,随小编一起走近园区匠人匠心精神。目前,国内还能以传统技艺制作国画颜料的,除了姜思序堂别无二家。
匠人的执着——天然原料
如今市场上,化工颜料占绝大多数。但还是矿物颜料色彩鲜艳,稳定性极佳。敦煌壁画历经千年仍色彩焕然,就是用的天然矿物颜料。为保持纯正“基因”,姜思序堂的国画颜料,均坚持采用天然原料,譬如:青绿色原料大多来自山林深处的铜矿石——蓝铜矿;花青原料来自于一种植物——蓼蓝草;藤黄原料则取自——海藤树的树脂。
天然颜料来之不易:像藤黄颜料取料时,要在树上凿出口子,用中空的竹管接住流出的树脂,凝固后再把竹管劈开。但不少天然颜料面临稀缺的状态,价格也不断提高,这给坚持用天然原料制作国画颜料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匠人的坚守——手工制造
在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中,各种工艺大多依赖手工,过程繁杂,因此形成了一门独特的手工制作技艺。第一步是研磨操作。对于石青、石绿等原材料,加水研磨是第一道工序。通常七公斤的原材料,用机器也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研磨。研磨之后就是最精细也最复杂的分色工序。分色对经验的要求很高,分色师傅要眼快、手快,根据颗粒粗细、软硬,以及颜色深浅的不同,分出头青、二青、三青、四青。
匠人的传承——绽放新光芒
因姜思序堂制作的颜料产品具有浮现光泽、轻细若尘、入水即化、与墨相融、着纸能和、经久不变等特点,所以一直是中国传统国画颜料的“上品”,尤其在书画创作专业领域拥有良好口碑。在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经营文房四宝的老字号店铺,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必定有着一席之地。除了常规的文房四宝店铺,姜思序堂还进驻了诚品生活苏州。
至今近400年间,姜思序堂仍延续了品牌最古老的包装样式。同时,姜思序堂也积极创新,在2015年就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了更便捷的膏状颜料,姜思序堂目前可以制作花青、赭石、藤黄、朱膘、胭脂、天蓝、大红、深红等块状颜料,以及石青、石绿、朱砂、银朱、石黄、青金石等粉状颜料,品种近70种。其中,各种颜料还分不同的品级,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颜料需求。自2007年入驻园区十余年来,张佰林欣喜地看到这一行业持续发展的变化。现在使用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的人越来越多,去年的销量在一吨半至两吨之间。
传承,是一份使命。无论是制作技艺还是文化品牌,张佰林都希望让这些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传统精粹继续传承下去。
多年来,园区也一直致力于传统非遗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古有“织中之圣”之称的缂丝,如今也在一群园区人的匠心制造中飞入寻常百姓家。园区仁和织绣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制作车间里,几台不同尺寸的木织机有序摆放着,织娘们端坐于前,手持竹叶形小梭和木梳形拨子熟练地操作着,她们正在制作中国独有的古老丝织工艺品——缂丝。
缂丝是以生蚕丝作经线,彩色熟丝作纬线,以“通经断纬”的技法织成。谢晴容是仁和织绣的总经理,她介绍仁和织绣以生产销售传统织绣工艺品为主,缂丝是主打的非遗项目。目前,国内缂丝从业者共200余人,仁和织绣缂丝工人人数占了行业总人数的1/5。技法独特,有别于刺绣仅凭一根绣花针、一个手绷即可随时随地进行,缂丝的制作往往更具“仪式感”。她一定需要织机才能进行,所以制作过程较之刺绣有所局限。但是,缂丝的尺寸大小却没有限制,而且因为制作技法的独特性,缂丝可以通过改变经线纬线而呈现别样的效果。
有别于人们更为熟悉的双面绣,缂丝作品两面如一,且因为是织布时将花纹融入,因而完全不见针脚的存在。在缂丝“九龙壁挂”前,当光线穿透缂丝中间的细缝,远观空隙处便如露珠一般,整个作品的画面轮廓也更加立体起来。这是缂丝独有的特点,古人称之为“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而缂丝也是所有丝织技法中唯一能呈现这一效果的。
致力创新
2005年8月,仁和织绣与刘令华跨界合作的大型缂丝地屏《贵妃醉酒》开工,这是仁和织绣第一次尝试用传统工艺体现油画效果。这件长2米、宽1.7米的作品由9个织娘历时四年半完成,用工4万多个工时,采用1000多种色线及多种缂丝工艺精心制成,创造了单幅作品耗时最多的世界纪录,也是有史以来最大尺寸的缂丝作品。
谢晴容的母亲曹美姐是《贵妃醉酒》制作团队带队主创人员。作为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曹美姐凭借着对缂丝艺术的喜爱,经过30多年的钻研,不但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还不断打开局面,让缂丝走向国际。此次《贵妃醉酒》的大胆尝试就创造了中西合璧艺术创新的新纪录。制作《贵妃醉酒》时,采用了拼线戗色的技法,体现出颜色的叠加渐变效果。《贵妃醉酒》打破了缂丝传统的框架,开创了以油画为题材的记录,也让缂丝艺术的未来传承拥有了更大的空间。
保护传承
缂丝自古就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通常被作为皇室用品或贡品,民间不能使用和流传。但其实,对非遗真正有效的保护传承并非将其“束之高阁”,而是尽可能揭开神秘面纱,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走近和了解。今年,仁和织绣还推出了“缂丝三进”项目,分别选择了十家企业、学校、社区,主动作为,将缂丝艺术“送”到人群最密集的地方。
目前,仁和织绣根据不同的产品定位和受众群体,形成了三大自有品牌,产品涵盖艺术收藏、工艺品制作、服饰家居等不同类别。
苏州是缂丝发展的中心,仁和织绣希望在园区优良的环境下,让缂丝这一古老的技艺走得更长远,并且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苏州工业园区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提升大家的道德情操、文化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今后,园区还将继续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促进其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