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故事

(本文摘自《我在故宫修文物》,萧寒、绿妖、严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版)

王津(节选)

其实也没什么,它有一个链断了,不够长。我说你干脆摘掉这个,买根0.5(号)的钓鱼线。那个线粗细合适,韧性好,力量够,新闻发布会能用。救急你没办法。它应该是这种链,这种链我们故宫有一些,不多,不能给他用呀,两码事。只能拿这个代替一下。他也同意,他说行行,达到效果就行。

用民国的纸币代替羊皮补气囊,我们师父那一代就用。那种纸币韧性好,比纸要强。后来我们发现前人修复中也有拿那纸币粘的。那种羊皮是国外做的,挺薄,跟纸似的,国内没有。这些都是没有办法,(零件)没有啊。现在我们钱(纸币)也没了,也没用了。

修文物是跟古人对话,他们那么说,我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但的确感觉跟历代修复过它的工匠有交流,你打开一个钟,你能感觉到有的修得很敷衍,有的做得非常细。这人手艺,活糙活细,有感觉。可能很多钟上一次修都还是清朝。包括桌上这个钟,它上一次修是什么时候?解放后修过的钟肯定不会损坏得这么厉害。距离上次修应该百八十年了。

王有亮(节选)

文物修复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包括修复的地方跟原件要有区别、有可识别性,这是意大利和日本搞的,叫《威尼斯宪章》,我们倒是不反对你们国家怎么修。意大利那儿修的我们也看了,我和我师哥我们一起去过,它那儿雕塑多,只要能立着,胳膊缺了不配,维纳斯缺了不配,搁咱们这儿的话我个人认为还是不好。如果你有可参考的资料依据你就配上,还是完美的一个再现。可是他们就是有资料也不配,就说你弄上去不是原来的东西了,他就是那么一个概念。然后色还不给人家做好了,就是故意。其实搁我们来讲等于手艺忒差了,等于你做不出来你才……咱们不能挤兑人家,我们就说我们的想法就是修复得越看不出来我们才认可,这是你的手艺。让人能看出来,那太简单了,那活儿还不好干。有个教堂是地震了还是什么,神父像碎的一塌糊涂,又贴回去了,贴回去多少把眼睛得随上吧,他给你露白,眼睛是白的还有裂缝,多难看,人物首先要看眼睛,你多少给它勾勾。

我们这行,对一个人手艺的最高赞誉是恢复原貌,就等于你所做的让人看不出来。一件青铜器碎一百多片,别说什么了,光焊接上面全是道子,跟蜘蛛网似的,所有焊锡多了得去,少了得补,然后颜色跟两边随,得让它看不出断碴儿来,我们必须这么做。

恽小刚(节选)

我觉得手艺是现代机器代替不了的。不拿青铜器说,咱就拿玉器说,现在有机雕,你看机雕雕出来,和人雕出来不一样。人雕出来就有人的思想,代表着人的哲学思想,或者理念。咱就常说看着朱晓松刻竹器,刻竹房子,你就看他的雕工,你能领悟到他的思想,这也需要你有一定的文化,你才越看越深,越觉得,厉害也好,叫敬畏也好。我觉得手艺就这种东西,你看了绝对特服气。

你看前两天咱们这儿摆那一件,你仔细看,它那腿它那身子,那个钻工,那个质感多厉害,它那个活灵活现的,就跟画画一样的,有的人把这鸟画活了,有的人把这鸟画死了,它就是少一点东西。咱们做旧的时候,有些东西没法准确说,比方说,这个旧我加一点红加一点黑,我没法用准确的刻量度跟你说,加一钱加一分加一两,我要这么告诉你,你加这个东西还是不灵。有时候就是经验上的一笔,这一点一点变出来就是这东西,这就是经验。我稀释剂和颜色的配比和胶的配比,那个全是经验。你说做那高锈,你做那凿坑锈,铁箍锈对吧,你怎么做,两个完全不同的锈,我用的东西可都是一样的,但我用的手法不一样,出来那锈就是不一样。

就是技术里头有手法,怎么弄就是生坑锈了,这都有技术。自己得动一下脑子,琢磨琢磨这东西,怎么做得像。你像夏商周的铜器,它那锈是一层一层的,它是套的,有立体感,你不能说我喷完一层,我再喷一层,给它全开了没有层次,没有一年一年过来的感觉,没有历史感,对吧。所以我们赵师父老说做得自然点,他说的自然我觉得就像这三千年,你得把那感觉,把那锈做出来就能逼真。赵师父做的活儿,那时候就是能让一般的人打眼,这就是手艺。能做到这份上就是手艺。

单嘉玖(节选)

传统上讲我们这个工作就是师承制这么传下来的,它确实有它的好处,不像学院一个老师教四五十人,你教出来的东西,它就像近亲繁殖一样,那四五十人全是书上一个模式。你这个一个师父教一到两名,比如这位师父做手卷相当不错,那位师父可能是册页,他各有各的特长,带徒弟出来,必然跟师父靠近,那这个东西是一个蒸蒸向上的东西,它就会长远。所以书画修复从历史上到现在一直是师承制。

师承制传授的全是经验,比如说我应该怎么做这步,从外观看觉得应该怎么做,但真正做中有可能触发其他情况,要调整方案,这就需要经验。学院制是通过理论来传授,初级你可以是学院制,先普及一下,那要往深了走一定是师承制,这个走得更长远。这是我的理解。

没人要求这些老师傅们,他们可能就是爱干,就是对这个工作有极大的乐趣,他不烦,干完一件领一件。

徐建华(节选)

我师父杨文斌以前号称“装裱界的梅兰芳”,扮相好,长相也漂亮。个儿也比以前的人稍微猛点儿,穿的衣服也干净。上班时穿得特干净,白衬衣,米黄西裤,裤线可以削萝卜,领子特别干净。黑鞋,白袜子,很讲究。他干活不像我还戴围裙,他站得很好,全身上下干干净净。他来到这儿主要是修画芯,别的工序他就让别人做。就是脾气大点儿没有别的。

老师傅都知道,我师父家属没来时爱到外面吃。我们这儿原来有一个老北京,京裱的张师傅,说当时带着这些南方来的老师傅吃去,下午快下班了,走,吃去。那时候还有洋车呢,一出门喊“洋车”,就跟在上海似的打洋车,拉到前门,有全聚德、老上海,力力川菜,西四有砂锅居。好多都是我师父结账,因为挣的工资高点儿。他是大爷嘛,一看就是大爷来了。喜欢热闹,很痛快的一个人。他要是带饭的话就是弄点儿火烧里面夹牛肉,他带饭也比别人吃得好。在当时来说,他的生活水平算高的。回家就还是按照原先家里的口味吃,焖点儿米饭,炒个菜,自己包点儿汤圆。

摹画组比裱画组晚一点儿成立,那里面的两位南方师傅是吴院长请来的,一位叫郑竹友,一位叫金仲鱼。还有一位是制印,金禹民先生,那是老北京,满族人。本身南方人到北方来就人少,以前这些南方老师傅关系很好,春节互相拜年,热热闹闹几家吃顿饭,亲戚似的,后来文化大革命不是阶级斗争吗,就有分歧了。

郭文林(节选)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这绢只能保存八百年,超过了它就脆了,它就往下掉,你摹一张新画,等于延续八百年。

中国绘画史上有过几次,官办大批量地做临摹,最好的就是宋朝。宋徽宗本身就是一个大画家,对书画特别重视,他专门有画院,那时候叫官样,就是专门画画的。很多珍品就一件,又没有印刷品,又没有照相,怎么让大伙都知道呢,就临摹,送给大臣,这是官摹。好像明代也有,清代也有,当然最昌盛是宋。其实我们看到的很多名画都是宋代摹本。比如说《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而唐代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现在看到的都是宋徽宗摹的。咱们故宫也等于官办的,解放以后官办的专门临摹书画的,但是咱们跟造假画不一样,他造假画呢,画出来跟原作比较像,他是骗人的。我们这个都是等于复制品,就是咱们要表明自己是复制品。复制品,有个名字叫“下真迹一等”,比真迹差一点。故宫文物有两个系列,故宫原存的,叫故字号;新收进来的,叫新字号。还有专门一个复字号,就是我们复制品。

THE END
1.我在故宫修文物:用数智技术"复活"紫禁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在故宫修文物:用数智技术“复活”紫禁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五洲设计院(以下简称“五洲设计院”)就参与到故宫博物院的各类修缮、文物保护与建设工作中来。从“钟灵毓秀”院藏钟表三维数据采集加工,到V故宫·院藏文物三维线上展示项目。从太原博物馆377件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到马首铜像、...https://weibo.com/1791805181/P0SEAeSWT
2.博物馆冰箱贴的新一轮爆火,带来什么启示眼下,新闻中提到的两款冰箱贴供不应求,为了抢到冰箱贴,很多人甚至凌晨四五点就开始在馆外排队。面对这种火爆场景,有一些专家和网友担心,文创产品会成为人们来博物馆的唯一目的,弱化人们对于博物馆、文物本身的关注。文创产品的设计团队也坦言,现在网上更多的是介绍如何排队才能买到冰箱贴,但介绍凤冠文物知识的还不够多...http://yz.jsjc.gov.cn/zt/fytx/202411/t20241115_1676412.shtml
3.年度最静心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尽展大国匠心娱乐新闻2016年年初,随着央视首映的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大获成功,一群专业文物修复师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The documentary earned a high score of 9.4 points on Douban Movie, the Chinese version of IMDb, surpassing the hot documentary, A Bite of China, to become the most influential documentary ...https://www.kekenet.com/read/201612/486012.shtml
4.《我在故宫修文物》(萧寒主编绿妖撰稿严明摄影)简介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我在故宫修文物》,作者:萧寒主编 绿妖撰稿 严明摄影,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最新《我在故宫修文物》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我在故宫修文物》,就上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9415375.html
5.《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在一个新闻端看到这部片子的文章,安利理由:小成本的现象级纪录片,很好奇。 全片分为三集,将各个部门依次介绍,很规矩。但是在三集讲述节奏与手法都很相似的情况下,它包含了三种内核,即师徒传承,手艺传承与古今会通。在了解各类文物修复工作的同时,它又给我们带来了对“工匠精神”一种...https://edu.iask.sina.com.cn/zw/3bfAZVGVbbD.html
1.如何用国际化的思维传播东方美学,他有自己的方法(故宫)剧评《故宫》,被称作「中国Discovery式纪录片的成功」。《敦煌》,被媒体誉为“让人们看到艺术终极归宿的一部史诗”。《下南洋》,被媒体广泛赞誉为“华人史海的成功打捞”。以象取意,以形写神,从无观有。这些独特的中国式审美思想理念,都融汇贯通在他的作品里。不止于此。不让东方美学只活在历史里,用国际化的传播...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6295427/
2.中原文博会丨《?上新了·故宫》特色展馆带您认识故宫文创“包含有毛毯、水杯、氛围灯等带有故宫特色的100多种文创产品将在《?上新了·故宫》特色展馆里进行展示,相信这些文创产品会让您眼前一亮。”11月11日,《?上新了·故宫》特色展馆引进方李先生介绍。 《?上新了·故宫》是一档由?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文化季播节目,目前已播出四季,今...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18714
3.好评中国·四海文心荧屏连接古今,优秀传统文化润泽当代第六期,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接受采访,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播与演变,同时,就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掘问题进行专业分析,探索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https://news.dayoo.com/china/202411/15/139997_54746980.htm
4.《我在故宫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宫六百年》跨年播出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断延续着这片古老建筑群的生命。《我在故宫修文物》姊妹篇,纪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将于12月31日晚登陆央视纪录频道开播。 《我在故宫六百年》海报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中央广播...https://www.gzstv.com/a/a1a8e03bc2a34f6ea7ecdf63154a45ee
5.你荐我读《我在故宫修文物》:择一事,终一生南方plus《我在故宫修文物》将镜头对准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书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同时也是一本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的缩影。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006/11/c3634146.html
6.《我在故宫修文物》影评“文物医生”和他们的“文物复活术”!作为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3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http://www.tv-8.com/comment/PxsQMmB/
7.《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通用15篇)还是浏览新闻的时候看到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介绍,后来又看到其他人的推荐,然后在我没剧追的时候想着去瞟两眼。但是看了,哪儿只是瞟两眼的事情啊,三集看完,意犹未尽。纪录片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传家》《旗袍》《舌尖上的中国》《互联网时代》,现在又多了个《我在故宫修文物》。 https://www.fwsir.com/xinde/html/xinde_20201219080438_634264.html
8.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近距离展示了稀世珍宝的复活技术,讲述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近距离展示了稀世珍宝的复活技术,讲述了一批故宫文物修复者的“日常”:擦掉黄花梨箱柜铜组件上的锈,显出黄澄澄的光;一个个齿轮的调适,大座钟上的野鸭终于能扇动翅膀;颜色已经黯淡了的瑟,一层一层刷上新漆后华彩焕然……经历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的各种文物,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https://www.shuashuati.com/ti/6d9b51cb900f46668ec0f32cac292456.html?fm=bdb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