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的陈晓寒本科学化学,硕士研究高分子化学,考入文化遗传保护研究所做文物修复师已8年。这份工作需要懂化学、考古学、生物学等,还要会打电钻,许多方面都要涉及。她说有时也辛苦,但热爱干这一行,家人也非常支持。
本来是挺好的一个事,说明了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在许多其他学科的发展和实操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化学的人带着从物质科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视角,会很大程度上改变其他学科的固定研究范式。
说到文物修复,小编立马就想到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豆瓣评分高达9.4,我不允许还有人没看!
跨越明清两代、建成将近六百年的故宫,收藏着包括《五牛图》《清明上河图》在内的180多万件珍贵文物。历经百年沧桑,这些人类共同的瑰宝或多或少蒙上尘埃,破损不堪。
纪录片一开始就是门的打开,那厚重的声音,给人一种将要解封一种神秘的感觉。接着可以看见一群推着自行车,衣着十分朴素的人,跟着旁边的同事一路聊着天,走进故宫。
从故宫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复师走入紫禁城的红墙,通过他们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手,将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
木器、陶瓷、青铜、漆器、钟表、织绣、书画,不同的文物有着不同的特性,也有各自修复的难点。
而这些修复师们甘于寂寞,甘于平淡,在与文物的对话中小心翼翼感受着来自古代的微弱的脉搏。文物有灵魂,有生命,它们和人类的内心大门紧紧相连。
当尘封的文物重新焕发夺目光彩之时,不应忘记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匠人所为之付出的艰辛!
这群神秘又发光的人。明明手中每天都在穿过千年;但当某位师傅骑着自行车,穿过层层红墙到外面只为偷闲抽根烟时,众人打杏儿时,和着阳光喂着“御猫”时,偶有闲暇弹着吉他聊着天儿时,饶有兴致地介绍院子里种的各种花草时,你又是否能想象他每天的日常呢?
这种反差本身就是一场伟大而奇妙的相遇。完全意想不到的风格,很燃很纯粹。你一定会爱上这种意想不到的平实和有趣,处处透着热忱与从容,想走近,想走进。
如果没有这部纪录片,我没有办法想象原来那些修复文物的专业人士,不是那么的给人一种一板一眼的感觉。反倒像生活中住在隔壁的邻居,有事没有大家一起聊聊家常。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工作的氛围,这些修复大师手握国之瑰宝,却散发着平易近人的生活气息。
《我在故宫修文物》里面有段话说得特别好,“文物不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里,文物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传播文化。文物修复不止是因为把物品修好了他才有价值,而是在修的过程中跟,人和物的交流,对物的体悟,把自己也融到了里面。”
他们与文物相遇更相知,千年的传统技法和陈旧的工具更饱含传承的温度。他们对于古物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修复。
世世代代传承千年的修复师们与手中的文物永远在进行着一次穿越时代的对话,这是一场奇幻的相遇,注定的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