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五个环节全“失守”,海外“僵尸肉”上了国人餐桌
食品安全链条监管:“从农田到餐桌”升级为“从海外到餐桌”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陈丽芬
近日,湖南、广西等地海关破获了一批走私冻品案,有的冻品是“肉龄”达到三四十年的“僵尸肉”,不仅触目惊心、令人作呕,最重要的是走私冻肉有可能携带细菌、病毒,危害公众的生命健康。人们不禁要思考,这些来自异国他乡、几十岁“高龄”的冻肉是怎么样逃过层层监管,窜上老百姓餐桌的?如何才能保证跨境食品的安全流通?
“僵尸肉”上餐桌,谁之过
“僵尸肉”漂洋过海,到了中国边境,又“几经周折”上了餐桌,从海外到餐桌的环节不少,监管不少,“僵尸肉”怎么摇身一变,成了“美味佳肴”,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广西是走私冻品的重灾区,中越陆地边境全长1300多公里,涉及地区多,监管工作难以到位,走私活动猖獗。边境贸易批次多、品种繁杂,检验检疫任务繁重,逃漏检、夹带、调换进口货物、没有如实申报进口货物等现象时有发生。边境口岸监管漏洞让“僵尸肉”进入到我国境内。
批发市场准入门槛低,不需要提供产地证明和产品质量证明就可进场销售,质量控制的市场准入制度形同虚设。包装和标识不符合规范,缺乏产地、日期、保质期等必要信息,质量安全信息不可追溯。安全检测意味着增加批发市场设备和人工的支出,安全检测、检验只是流于形式。批发市场的市场准入、包装、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和检测环节存在诸多问题,这使“僵尸肉”从批发环节顺利进入到零售环节。
四是物流环节无担当。货运环节,收货人与货物往往是分离的。走私冻肉进入国内之后,货物由物流公司运送到交货地点,物流公司只负责运输,对货物的质量安全问题毫不关心,也不核对收货人的真实身份,即便知道是非法冻品,司机也是明知故犯的。一旦货物被查扣,就会被当成无主货物,或者被当成信息错误的货物,闲置、收缴入库或者放行,对不法收货人没有约束。物流环节对食品安全毫无担当,“僵尸肉”在存储运输环节逍遥法外。
五是消费者防范意识差。消费者对肉品价格敏感,购买肉品时价格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僵尸肉”价格低,还经过“化妆”上市,普通消费者很难分辨。例如,“高龄鸡爪”用过氧化氢等漂白剂浸泡,再加上调味料腌制,卖相很好,色香味俱全。消费者缺乏常识,再加上图便宜心理,使得“僵尸肉”有了市场。
确保食品安全的战役应延伸到海外
一是加大执法力度,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化解食品安全问题已是刻不容缓,要采取最严厉措施,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零容忍”。立法为本,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细化规范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修订食品安全法,填补电商销售食品等领域存在的法律法规空白。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以最严厉的处罚对待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借鉴国外巨额赔偿制度,对生产和销售不安全的商家处以高额罚款,情节严重者要追究刑事责任,提高违法犯罪成本。
二是保证防控一线力量,不留死角。检验检疫部门要充分保证防控一线的力量,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食品非法入境活动。在走私猖獗的边境地区设置严密的监控网络,堵住食品走私入境。食品不同于其他的商品,对于进口食品安全控制采取“批批检验”的安全控制模式,对食品严把审批关,审批原证书、原货柜、原铅封等。提高进口食品检验检疫电子化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实施全过程电子视频监管。全面清理进境肉类指定存放冷库,完善进口冻肉冷库管理。另外,仅仅依靠口岸检验检疫还不够,必须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加强对食品输出国注册管理,对进口食品的生产加工企业进行资格认证等。
四是多管齐下,全社会治理。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各利益主体,必须树立“全社会治理”观念,由政府、行业组织、消费者等主体运用法律、市场、行政、媒体等多种手段,共同参与治理。海关、检验检疫、工商、公安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配合,跨省联动,对食品安全分段管理,齐抓共管,齐心协力,构建覆盖全国的食品安全网络。食品行业组织、消费者协会要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常识,帮助消费者维权,给消费者提供通畅的维权渠道。消费者要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不购买标识不明的食品,不图便宜,不到非正规菜市场去购买食品等,让劣质食品没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