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国(全四册)最新章节李零著

中国,是咱们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地方。近百年来,中国饱受屈辱,血流成河,泪流成河。1925年,闻一多写过一首诗,叫《一句话》,“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这句话是什么?就是“咱们的中国”。1935年,方志敏临刑前,在狱中写过一本书,字字血,声声泪,他的手稿,托鲁迅带到延安,题目是什么?就是“可爱的中国”。今天我要讲的就是“咱们的可爱的中国”。我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咱们这个中国,它是怎么造出来的,怎么自己把自己造出来的。

这话要从头说起。

西周封建和秦并天下是中国的两次大一统。

首先我要讲一下“大一统”是个什么概念。

历史上的大帝国,欧洲有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和恺撒是他们的骄傲;东方有亚述帝国、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蒙古帝国、莫卧尔帝国和西方人说的中华帝国,早比欧洲早,晚比欧洲晚。我们要知道,东方大帝国,在西方人的心里,一直是阴影,既影响他们的历史观,也影响他们的政治理念。

秦始皇是“中国的亚历山大”,但从未得到过亚历山大在欧洲享有的殊荣。因为秦朝短命,汉朝诋毁,他一直背黑锅。

历史都是由征服者撰写,由胜利者撰写。周人不可能说商人的好话,汉人也不可能说秦人的好话。几千年来,儒家掌握话语权,两个大一统,周好秦坏,这个调子,是汉代定下来的。汉受惠于秦最多,但骂秦,属它骂得欢。

《汉书·天文志》有段话:“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年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

这段话很有意思。一个人,生命有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般只能碰到一小变。中变,百年之变,很难碰上,大变就更难碰上。

中国历史,大变在周、秦之际,有个谶言很重要,这就是司马迁四次提到,周太史儋的谶言(注意,他也是史官):

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史记·周本纪》)

(孝公)十一年,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七)十七岁而霸王出。”(《史记·秦本纪》)

后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史记·封禅书》)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秦与周合”,指周孝王封非子于秦,周人住在周原上,秦人住在汧渭之会,两国是邻居。

“合而别”,指前770年,申、缯伙同犬戎灭周,秦襄公将兵救周,护送周平王东迁,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岐以西之地,与之别而誓,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别五百载复合”,指秦灭周。秦灭西周(西周君的西周)在前256年,灭东周(东周君的东周)在前249年。前249年距前770年为521年。

“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霸王”指秦王政。秦王政生于前259年,前246年登基,前221年兼并天下,称始皇帝。前249年后17年是秦王政15年,即前232年。是年,秦大举攻赵,揭开秦灭六国的序幕。前230年,秦灭韩;前228年,秦破赵,赵公子嘉奔代,自立为代王;前226年,秦破燕,燕王喜迁都辽东;前225年,秦灭魏;前223年,秦灭楚;前222年,秦取辽东与代,燕、代亡;前221年,秦灭齐。六国相继灭亡。

司马迁说: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史记·六国年表》)

这话很有意思,周、秦对中国东南的征服都是从陕西出发,就连共产党打天下也还是如此。陕西大有王气。

古人说,中国的王气,本来在西北,后来才转到东南,东南没有王气,是因为秦始皇东巡,把它镇住了。

《晋书·元帝纪》:

始秦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厌之,改其地曰秣陵,堑北山以绝其势。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有诗,“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首都再次迁回北京。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年碑落成,周恩来的题辞有段话,“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982年,常任侠先生给我抄过一首他的旧诗,其中有这样两句,“东南王气沉幽冢,西北浮云隐玉关”(《由西安飞乌鲁木齐机中作》)。

历史,真是耐人寻味呀!

中国大一统是个长期准备的过程,不是怀胎十月,而是怀胎两千年。

中国,从秦代起,一直是“大一统”的帝国。“大”是国土大,疆域大,“一统”是制度统一、政令统一、文化统一。秦国的大一统是在古代条件下尽最大努力实现的统一。这种局面,时断时续,一直维持了2200年,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西方有个古典对立:西方民主,东方专制。这个说法有偏见,但暗示了某种差异。我们是聚多散少,他们是聚少散多。他们的传统是分,即使合起来,也是合中有分。这个文化基因一直影响着他们的头脑。

常任侠《由西安飞乌鲁木齐机中作》

西方的传统是小国寡民,大帝国只有两个,都是松散联合。一个是马其顿帝国,一个是罗马帝国。马其顿帝国,昙花一现,只有短短七年。罗马帝国比较长,有四百多年,但蛮族南下,土崩瓦解。从中世纪到现在,欧洲一直是小国林立,书不同文,车不同轨。号称大国者(如大不列颠),都是靠海外殖民,复制和联合。

小国变大国,怎么统一?孟子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这话对吗?

也对也不对。事实上,历史上的统一,还是和杀人有关。秦就是靠杀人取天下(这很讽刺)。不靠杀人不行,光靠杀人也不行。

国家,从分到合,从小到大,是个残酷的过程。它,对内用刑,对外用兵,都离不开杀人。但光靠杀人行不行?不行。特别是马下治天下,尤其不行。

马下治天下,主要靠两条,第一是宗教,靠神道设教,靠虚拟领导,靠共同信仰;第二是国家,靠贵族礼教、世俗君主、官僚体制,靠政治融合、经济融合、文化融合。

国家和宗教是什么关系?大体有四种组合。四种组合是四种模式:

1.宗教、国家一元化,不但国家统一、宗教统一,而且政教合一。如埃及法老,既是神,也是王。世界很多国家,包括早期中国,都是政教合一。蒙古帝国,选过各种教,最后以喇嘛教为国教,也是政教合一。这是比较古老的统治方式。

2.宗教、国家多元化,政和教都是分裂的。如印度,是古国中宗教最多,国家也最四分五裂的地方。英国的殖民统治强化了这一点。上世纪50年代,东西方抬杠较劲,印度和中国,一直是看点。四分五裂,印度最典型。

3.宗教一元化,国家多元化。国统不起来,可以用教,教是普世宗教,凌驾于国家之上,具有超国家的性质。如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二教源头是犹太教,犹太亡国,有教无国,他们的教,当然超国家。中世纪以来的欧洲也如此,他们的宗教大一统,是脑瓜大一统,不是国土大一统。

这四种模式,中国传统和现代趋势最接近。中国的特点是国家一元化、宗教多元化,和西方相反。现代欧洲,虽然还有教皇,天主教、基督教在欧洲西部,东正教在欧洲东部,仍有很大势力,但国家一元化、宗教多元化,也是大势所趋。

历史上,小国变大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反反复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轮接一轮。研究这个过程,中国是最好的标本。

研究中国,首先要讲年代。探源工程搞史前,下限是二里头。断代工程搞三代,下限是西周。年代,越往上越模糊。

人类历史,大时段、大背景的研究,主要靠考古。

旧石器时代:主题是人类起源,扩散和定点,各自寻找各自的家园。我们的祖先选择欧亚大陆,选择它的东部,选择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中国的两河流域,这个地点选得好。

中国是农业起源的三大中心之一,一点不比两河流域晚。

人类早期,仍然值得回味,想起来,最可歌可泣。因为人类很脆弱。人类面临的生存挑战,和几千年前一样,仍然很严峻,甚至更严峻。

人祸:饥馑和战乱,也是老问题。人,饿急了吃人,难免。生番吃人,经常被夸大,其实吃不了多少人。人杀人才是大问题。人,种内攻击胜于种外攻击,任何动物都比不了。文明人不直接吃人,就连牛羊都不直接吃,但杀人如麻,恰恰是文明人。

史前,主要是人与天斗,人与地斗。

文明,主要是人与人斗,人与人斗更突出。

中国文明是三大要素齐全的文明。城市、金属、文字,中国都有。但三大要素,我们最最突出,还是城。

中国的城市,龙山时期,遍地开花;商周时期,很高很大;春秋战国,数量很多,分布很广,很多东周古城,比明清古城还大。张光直教授领导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发掘,汉唐古城(睢阳)、宋代古城(南京)、明代古城(归德府),只有东周宋城的四分之一大。郑韩古城,比明清北京城还高。

青铜器和铁器,西北早,中原晚,大突破在二里头时期,比城晚。范铸法是中国冶金术的特点。

文字更晚,真正的文字体系是见于商代晚期。

这些都是必要的铺垫,但三者并不是齐头并进。

当然,中国大一统,最直接的铺垫,还是两件大事,一件是西周封建,一件是秦并天下。

西周封建,合夏、商、周三国的领土为“天下”,是继承夏、商。它是三代之终结。

秦始皇统一天下,合战国七雄的领土为“天下”,是继承周。它是两周的终结。

中国的版图是由两次大一统奠定。

古书中的“中国”是个历史发展的概念。

世界文明史,新大陆不如旧大陆,南半球不如北半球。欧亚大陆,东西长,南北短,风水最好。这片大陆,东有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中有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波斯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西有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欧洲文明,每个文明都以自我为中心,有自己理解的“天下”。

“天下”的意思是天底下。天底下,千山万水,很大很大,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中国”是中国人理解的“天下之中”,但“中国”并不等于“天下”。

早期文献,“国”与“邦”是两个概念。“邦”、“封”同源,指有封疆的国家。“国”、“域”同源,指按方位划分的区域和范围。

“国”分“中国”和“外国”。如:

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史记·天官书》)。

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夷狄用兵者利(《汉书·天文志》)。

古人说的“外国”,意思是周边地区,跟现在的“外国”不完全一样。周边地区,古人按方位分,有所谓“四国”。四国包括东国、西国、南国、北国,国是复数,每个方向都不止一国。如楚以陈、蔡等国为东国,包括很多国家;汉代的西域是汉代的西国,西域有三十六国。“中国”是被四面八方很多国家包围。“中国”是对“外国”而言。

华夏和夷狄,位置怎么摆,古人有一种理想设计,王畿在中央,周围是王臣采邑,再外面是子男和诸侯的封国,蛮夷戎狄在最外圈。

北方的城:石峁古城

南方的城:南京石头城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还有一个意思,跟城市有关。

中国的城市,最初只叫邑。邑是聚落,规模不等。小邑只是村落,大邑才是城市。小邦可能只有一城,城就是邦,邦就是城,类似希腊的城邦国家(polis),大邦多城,有中心城市,有次级城市,中心城市和次级城市形成网络,只有中心城市才能代表整个国家。

何尊:“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辥民。”意思是说,我是住在洛阳,从洛阳治理人民。中国指洛阳。洛阳代表中国,既是周邦的中心,也是天下的中心。

为什么洛阳代表中国?司马迁讲得很清楚,“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周本纪》)。西谚云“条条大路通罗马”,洛阳就是中国的罗马。

文明像漩涡。中国是个文明漩涡。漩涡,周围的水会朝中央流。文明是一种吸引力。边缘趋向中心,就像飞蛾喜欢扑灯,小虫喜欢钻洞。

文明以定居农业为中心。旁边转悠的,不是骑马的,就是驾船的。驾船的都顺边溜,或沿岛链走,时不时会舍舟登岸,换点东西或抢点东西。骑马的也一样。他们也是贴着农区的边缘和沿着绿洲走。贸易和劫掠,对他们来说,是正经营生。

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四裔趋中,所有人,脸都朝着中原,眼都盯着中原。东北,辽宁是头,黑龙江是尾;蒙古高原,内蒙古是头,外蒙古是尾;新疆和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头,新疆是尾;青藏高原,青海是头,西藏是尾;云贵川,四川是头,云贵是尾;湖北、湖南,湖北是头,湖南是尾;东南沿海,浙江、福建是头,两广、越南是尾。

四裔之民,凡是前沿,即与中原接壤或邻近,可以“停泊靠岸”的地方,都是他们最发达的地区;后方,则是他们“打不赢就走”,退而自保,相对落后的地区。

中国既是万邦来朝的中心,也是众矢之的的靶心。

中国,东南为阳,西北为阴,分为两半。《淮南子·天文》已经用神话故事为我们描画过这片大地:共工怒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中国是西北高,东南低。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其实,人也是往低处走。

1935年,中国地学界的老前辈胡焕庸先生,他在中国地图上画了一条线,从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用来讲人口分布。这条瑷珲—腾冲线也叫“胡焕庸线”。此线东南,36%的土地养96%的人口;此线西北,64%的土地养4%的人口。这种情况,至今没有改观。截至2000年,此线东南,94%的人口住在43%的国土上,此线西北,6%的人口住在57%的国土上,还是人不称地,地不称人,极度不平衡。

这条线不光是人口密度的对比线,也是中国生态环境的分界线。此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分界线大体吻合。此线东南,800毫米。此线西北,200毫米。

中国的民族分布也跟这条线有关:汉族主要住在此线的东南,即清代的本部十八省;少数民族主要住在此线的西北,即清代的四大藩部。这是基本格局。

中国历史,汉族史和少数民族史一直纠缠在一起,打断骨头连着筋,少了哪一半都讲不清。汉族统治过其他民族,其他民族也统治过汉族,谁统治谁,都离不开另一半,绝对不可能同意另一半独立。

我们要知道,少数民族少,并不是真少,而是掉进“文明漩涡”,出不来了,很多都融入汉族。同时,他们也给汉族输入了他们的文化血液,使中华文明一次次从萎靡不振而重振雄风。

两个半月形地带:高地的半月形地带,主要是戎、狄文化;沿海的半月形地带,主要是夷、越文化。北中国海,渤海和东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是夷的天下,南中国海,黄海和南海,从浙江到越南,是越的天下。

这两条弧线,画出个大圆,中间是中国的核心区。天下辐辏,各种族群都往里跑,有如漩涡,有些被吸进去,有些被甩出来。吸进去,变成华夏;甩出来,变成蛮夷。

中国,一面山,一面海,西北是欧亚草原,东南是南岛诸国,后面有更大更深的背景。

古人讲地理,总是祖述《禹贡》。大禹治水,足迹所至,画为九州,古人叫“禹迹”。“禹迹”是当时理解的天下。

九州,范围很大,和秦始皇的巡狩范围几乎一样,令人难以相信。但这类说法,西周中期就有苗头,见于保利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铜器;上博楚简《容成氏》讲上古传说,也提到禹画九州,和《禹贡》大同小异。这些都在秦统一之前。

《禹贡》九州作螺旋排列: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大禹治水,从龙门口开始,转一大圈再回到龙门口,这说明什么?说明它是以冀州为中心。冀州代表中国。

夏、商、周三代,其实是三族,从地理角度看,周人在西,夏人在中,商人在东。商人从东往西夺天下,周人从西往东夺天下,都是以夏地即冀州为中心。他们的后代,甭管住在哪里,都说自己是住在“禹迹”,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谁夺取了夏地,谁就得到了中国,谁得到了中国,谁就得到了天下。

中国文明是由两条大河哺育,跟南亚和西亚一样。

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先是周、夏、商三大块并列,后是秦、晋、齐三大块并列。

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先是蜀、楚、吴三大块并列,后是蜀、楚、越三大块并列。

苏秉琦讲的六大块,你仔细琢磨吧,就是这六大块。

中国北方,东西分界线是西河龙门和华山,河以东、华以东是山西,河以西、华以西是陕西。中国的两次大一统,都是从陕西征服中原。

早期中国,北方纵深有三条线。北纬41°线是长城线,这一线上的秦皇岛、北京、大同、呼和浩特和包头都是边塞。北纬38°线是缓冲带和过渡带,北方民族南下,可以在这里挡一下,正定、太原、榆林在这一线。北纬35°线是王都线,三代王都在这一线,秦到北宋的历朝古都也在这一线。这是早期中国的底线。

历史上,北方民族南下,汉族偏安一隅,不是往长江中游(武汉、长沙)挪,而是往长江下游(南京、杭州)挪。历史重心,总趋势是从西北往东南挪。

宋以来,由于北方民族南下,长城一线的北京反而变成北方的中心。金、元、清都以北京为首都。明朝最初以南京为首都,最后也不得不挪到北京。北京和南京成为中国的两个中心。它们,不是往北挪,就是往南挪,都偏离了过去的王都线。

南方,长江以南,瘴疠之地,常被北方人视为畏途。它们和中央王朝的关系,有时还不如四大边疆。

秦始皇五次巡游:东巡是奔泰山,围山东半岛转;南巡是去江陵,沿长江走;西巡和北巡是顺长城走,视察边郡。东到成山头(山东半岛最东面的海角),西到甘肃、宁夏,北到辽宁、内蒙古,南到洞庭湖,到处都有他的足迹。

秦并天下,设会稽、闽中、南海、桂林、象郡,但始皇南巡,洞庭湖以南,他没去。九嶷山,他只遥祭。里耶秦简有“洞庭郡”,这是秦军南下临时设置的郡,就像四野南下,设过中南区,后来撤掉。秦的势力,前锋可达两广,但秦的重心在北方,而且偏西,洞庭郡已相当靠南。

汉代,中央政府对东南沿海控制相对薄弱。汉武帝伐南越,曾发四路大军,西二路走云南、贵州、广西,中路走广东北,东路走江西,都是走水路。伐东越,还从句章(今宁波)渡海。

但是,明代以前,长江以南却是中国最安全、最稳定的地区,边患反而来自北方。

现代中国的版图是拜少数民族之赐,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之赐。明代的疆域是元代的遗产,民国的疆域是清代的遗产。汉族的天下也是少数民族的天下。

清代的疆域是由三部分组成:

1.满洲

满洲是满族的龙兴之地,包括盛京、吉林、黑龙江。

3.四大藩部

指蒙古、新疆、青海、西藏。蒙古分内蒙古和外蒙古。这四个地区主要是蒙、回(清代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少数民族的统称)、藏三族的聚居区。藩部的意思是边疆。

今23省与清23省相比,主要变化是,1929年设青海省,1988年设海南省,1955年新疆省改省为自治区,1956年广西省改省为自治区。增二省,减二省,总数没变。

今五大自治区与清四大藩部相比,变化主要是,辛亥革命后,外蒙古独立,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6—1947年设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设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设西藏自治区。

近代,中国挨打,据说因为不开放,妨碍了西方来中国做买卖和传教的自由。西方一直这么讲,不足怪也。奇怪的是,中国人自个儿也给自个儿扣屎盆子,说明清两代,咱们闭关锁国,自绝于世界之林。冷战时期更不必说,人家从外面上把锁,说你干嘛自个儿把自个儿反锁在里面,我们也点头称是,深刻反省,恨不得自个儿抽自个儿。

中国是历史上最富强的国家,美国是当今最富强的国家。

当年,美国羽翼未丰,自求多福,曾实行孤立主义。今日,称雄天下,也唯恐他国抢了本国人的生意,夺了本国人的饭碗,因此限制移民,实行贸易保护,不是很正常吗?

THE END
1.红薯是怎么来到中国的?#倪可说故事#2921/...来自国学讲师倪可...广东电白县的医生林怀兰在越南治好了一位土司女儿的病,他看见红薯这个好东西,也想带回来,可惜海关不让,不过林的大义情怀感动了关将,关将放行过后怕上司追责,投河自尽。今天我们司空见惯的红薯谁知道它进入中国竟然这么多的磨难,外邦对于种子的出口竟然是严控的,想起我们的东北大豆不知道被哪个脑残放行到灯塔国,现在...https://weibo.com/2037903475/O1dcF2w1q
2.地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地瓜是什么地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地瓜是什么2024-11-16 生活知道1、地瓜是豆科植物豆薯的别称之一,但多指栽培范围更广的旋花科植物番薯 。豆薯味甘性凉 , 能滑肠通便,健胃益气 。含有较多的纤维素,能在肠中吸收水份增大粪便的体积,引起通便的作用 。其中丰富的纤维质有助排便 。地瓜含有大量的糖、蛋白质、各种维生素与...http://m.husay.cn/a/202411/5240441.html
3.以诺千金07的个人主页那个被泰山救下的中国女孩杨荣华,事后由导师带着到消防队感谢泰山,女孩从此结识了泰山,结识了这个与自己一样纯洁而孤独的异性。性格内向的她视泰山为好友,有时间会向他倾诉内心的苦闷。泰山对他很友好,总是宽慰她。 泰山抱着她下落的那一刻,一股暖流穿遍她全身,这是他第一次与异性肌肤相触,她感到从未有过的温...https://story.hao.360.cn/user/LtrXEhO0NXKCPj
4.阅读散文,完成下列问题。带到城里的故乡要迁徙到另外一座城市里生活...⑧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1)在这篇新闻特写中,连贯的跳水动作被分解 、 、 三个步骤,逐一描写,犹如慢镜头回放,描摹出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2)第④小节中,描写白色的气泡和四面水花有何作用?(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https://www.jyeoo.com/shiti/1910d09c-1559-15c8-8b51-2554e28a88ad
5.叶子猪首发科举乡试最新题目大话西游2资讯38.《方言》是中国第一部记录什么的书? 答: 方言 39.警世通言中谁怒沉百宝箱 答: 杜十娘 40.别名还叫过“个山驴”的著名画家是: 答:八大山人——朱耸 41.《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 答:《玉台新咏》 42.大话常识:下列哪个传送人可以把玩家从狮驼岭传送到大唐边境? http://xy2.yzz.cn/focus/news/200804/29375.shtml
6.脑子是个好东西,但是我没有的推荐LOFTER(乐乎)他比谁都清楚这把吉他对张泽禹的重要性,这是他一直热爱着的事情,是他最重要的东西。 张极倏地想起,张泽禹坠入这个圈套的那个晚上,面对满是谎言和虚伪的自己,这个傻子热泪盈眶,满眼真诚地望着自己,他说,他除了这把吉他,一无所有。 其实在他亲手编织的谎言里,他自己本该处在旁观者的位置,却不知... 展开 极禹...https://www.lofter.com/shareblog/momo470005?fpost=1f5c7a77_2b4e7fff2
7.作业疯了游戏下载作业疯了中文版下载免安装绿色版13、以草书见长,人称“草圣”的书法家是谁?答案:张旭 14、中医中,最早提出“望闻问切的是谁? 答案:扁鹊 15、“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出自哪部豫剧? 答案:《七品芝麻官》 [数学] 1、哪三个小棒的长度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答案:2cm;3cm;4cm 2、圆的对称轴有多少条? 答案:无数条 3、毛毛...https://www.32r.com/soft/53467.html
8.《梧桐子》里,是谁一口衔住了梧桐子,把它带到泥土里?–快看漫画...一只麻雀看见了他,立马衔住了他,把他送到了一块土壤肥沃的地方,梧桐子被埋进了土里。这个故事写的是有一颗梧桐子不听母亲的劝告,独自离开自己的母亲和兄弟们,一个人出去旅行。他飞到了田地里,被小姑娘发现后,把它带回来了家,但梧桐子非常想念自己的母亲和兄弟们。后来又被一只麻雀带到了松软的泥土里,梧桐子就...https://www.kuaikanmanhua.com/qa1/57399
1.文章频道8、爱彼迎:不能去世界的时候,我们把世界带到你身边 Brand:Airbnb 爱彼迎 By:待认领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9、招银理财新年贺岁片,告诉你年味儿都去哪了 Brand:招银理财 By:有氧 YOYA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10、美团×郭冬临上演新年故事,好一出《有事您说话》! https://www.saikr.com/a/482486
2.()把红薯带回中国,为此被尊称为“甘薯之父”。【单选题】()把红薯从菲律宾带回中国,为此被尊称为“甘薯之父”。 A. 陈振龙 B. 林毅 C. 陈益 D. 陈经纶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膳食中()是优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A. 蔬菜、谷物、肉类 B. 肉类、水果、豆类 C. 肉类、豆类、蛋类 D. 肉类、谷物、豆类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https://www.shuashuati.com/ti/2849a2ce268942559bd47acfe6d59a2ba2.html
3.“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虎门农民冒死带番薯回国种植引发农业革...经过大海的颠簸,落地安南时接待陈益一行的是安南酋长,正是这次接风宴上,他吃到了改变其一生,改变中国农业和千万人命运的食物——番薯。那香甜软滑的味道,以及酋长炫耀的那句“番薯是上天赐给安南的礼物”让他决定将番薯带到中国去。 他将这个想法告诉朋友,朋友大吃一惊,指着城中的布告说,番薯是安南的生命,禁止...http://nyncj.dg.gov.cn/nyncj/nrjx/content/post_3157679.html
4.“中国红苕之父”陈振龙:425年前从吕宋带回这种农作物,从此中国人...到了清朝初年,番薯已经传遍闽、赣、云、贵、川、冀等地。 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下诏称:“推栽番薯,以为救荒之备。”从此,红薯在中国大地上成为了人民的主粮作物之一。 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纪念这一成功的引进。 而陈振龙从“外番”之地引进甘薯,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甘薯之父”。陈振...https://www.cqcb.com/wenshi/2018-08-03/1002900_pc.html
5.2020年广东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乡镇5、近几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派驻工作组、第一书记等驻村帮扶力量,为贫困农村带去了___的领导、___的思路,___的资源保障,破解了农村发展的人才之困。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强劲 开明 充分 B.强硬 明晰 丰富 C.坚强...https://www.xuekaocn.net/news/46808.html
6.小升初科学素养考试题(含答案)A.糯米 B.玉米 C.红薯 D.地瓜 51、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博物馆”的是?(C) A.阿留申群岛 B.夏威夷群岛 C.加拉帕戈斯群岛 D. 小安的列斯群岛 52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士石建筑工程是哪一个?(A) A.中国的万里长城 B. 埃及的金字塔 C. 古罗马的斗兽场 D. 中国的故宫 ...https://www.ruyile.com/news/r53152/
7.周末指南你收到了一份来自上海之春的精彩邀请'?'宜兰朵创始人、星巴克创始人、董事会名誉主席霍华德·舒尔茨来到上海,与中国顾客和合作伙伴分享他和宜兰朵的故事。伊兰多系列饮料于2023年2月在意大利米兰首次亮相,此后陆续在美国、日本、英国、中东等市场推出。此次星巴克将其一些口味极佳、口碑极佳的饮品带到了中国。在中国推出的意兰朵系列饮品采用轻度烘焙的星巴克金...http://ycktvzpw.com/detail/137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