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考古遗址出土牛骨有过关节病变的报道很少且缺乏标准。Siegel(1976:359)曾报道有18个英国的遗址发现过骨骼病变,但这只是非随机性的数据集合,其结论是不确定的。Siegel(1976:359)取得的结果以及样本量多变、诊断冲突、病因不清等因素的影响,都表明在鉴定役用阉牛遗存时出现的问题具有复杂性。
在阐释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骨学研究结果时,应该牢记考古学的基本问题,即不可由它的静态结果完全推测出一个动态体系特性(Cribb,1984:164)。因此,外观形态学乃至病理学变化的症状和病因之间的联系,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厘清(Horwitz,1989:170)。对形态测量和微观结构可变性的研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动物考古学家通常缺少一个用以描述病理学特征和病理诊断的可靠数据库。就像Rotschild和Martin(1993:1)所指出的那样,这类信息只能从人类医学和动物医学实践中获取。
脚骨
牵引导致的重压可以引发关节炎症,特别是在跗关节上(Alur,1975:411)。冯登德里施(vondenDriesch,1975:423)将腕/跗骨(飞节)和指/趾节骨上的关节炎以及慢性变形性与强硬性关节周围炎(如牛的髋关节炎)列为由过劳或者年老引起的骨骼病变。根据Silbersiepe等人的研究(1965:486),跗节内肿通常发生在服重役的牛身上。Harcourt(1971:267)发表了一个公元1世纪的与跗关节病有关的跗节内肿案例。Harcourt暗示引发这类畸形的并非感染(关节炎)。Pfannhauser(1980:106)报告了Germania遗址罗马时代晚期牛的跗节内肿。Hüster(1990:45,Fig.18c)发表了中世纪的跗节内肿案例。最近,Frey(1991:173)也将不合理的动物饲养和“机械损伤”一起作为引发牛的跗节内肿的病因。不过,机械性损伤仍被认为是动物考古遗存中这类病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关于较轻微的掌/跖骨畸形的案例,Mennerich(1968:35)将牵引使役归为罗马时期牛的掌骨远端内侧滑车关节面向内外两侧增宽的原因。冯登德里施(vondenDriesch,1975:420)和Uerpmann(1994)也描述过类似的案例。这些工作把研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掌/跖骨远端非对称性增宽的测量上(Davis,1992:5)。
其他骨骼
Ghetie和Mateesco(1971,1973)研究了罗马尼亚新石器时代中期牛骨上的整体特征。通过与现代牛在肱骨和股骨的近端骨骺以及桡骨的关节面进行比较,显示出了牵引使役造成的差异。最重要的是,新石器时代牛的桡骨和掌骨背侧之间的夹角稍微尖锐一些。Mateescu(1975:15,Fig.3.2)在现代牛的身上测量出的角度是173°,而在新石器时代的牛身上测出的是196°。然而,这种个体畸形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环境影响而不是脚部遗传结构,尚存争议(B.Kovács,1977:127)。
骨的内部结构
到目前为止,对役牛的鉴定工作还没有进入到微观层次。Kratochvil等(1988)虽然使用了掌/跖骨的X射线影像来鉴定中世纪早期牛的年龄和性别,但他们放弃了尝试鉴定役牛这一有争议的任务。
显而易见,动物用于使役的最基本的表现是由过度负重或牵拉引起的骨骼的功能性增大。因此,要分析这种现象,对野生和家养牛骨骼的微结构的比较影像学和组织学研究很有意义(Bknyietal.,1965;Paaver,1972;Lasota-Moskalewska,1979)。这些研究阐明了驯化造成的牛体型的总体退化,这种退化使得这类动物更容易产生前文提及的畸形病变。
为了探究山羊的驯化过程如何影响其骨密质的棱柱状结构与板状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也有学者开展了微观研究(Drewetal.,1971:282;Bouchud,1971:271)。然而,骨胶原的保存状态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Watson,1975:382)。
《役用牛骨骼鉴定指南》
(书名原文:DraughtCattle:TheirOsteologicalIdentificationandHistory)[(匈)拉斯洛·巴尔托谢维奇、(比)温·范·尼尔、(比)安·伦塔克著]是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一本专业著作,旨在界定役用牛的形态学和形态测量的特征。该书通过对罗马尼亚收集的现代役用牛的脚骨形态和尺寸的分析,界定了一系列与牵引有关的病理特征,并将研究现代役牛的结果应用于一个比利时遗址出土的罗马时期牛骨分析中。同时,还通过对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现生牛骨标本进行骨病观察和骨骼测量学研究,制定了根据病理组织变化和测量数据来识别役用牛的标准,并阐述了黄牛作为役畜所体现的文化、历史和经济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在牛脚上观察到的病理现象都一定是由牵引劳作引起的,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自然环境以及动物饲养的环境等,也可能导致牛脚的畸形病变。
本文摘编自《役用牛骨骼鉴定指南》[(匈)拉斯洛·巴尔托谢维奇、(比)温·范·尼尔、(比)安·伦塔克著;马萧林、王娟、侯彦峰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11]一书“第1章引言”“译者序”,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