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属于牛科?这是牛年刚发生的事情吗?牛年说牛,这还硬生生客串出了羊!
谁能想到咩咩叫的羊居然属于牛科羊亚科动物,而哞哞叫的牛则是牛科牛亚科动物呀!欲知其中事,那且听闽博我娓娓道来。
相信小时候生物老师在课堂上都告诉过我们,界、门、纲、目、科、属、种是一个物种从高到低的生物学类阶,每阶动物都有相同的解剖学特点(比如牛科动物有4个胃、会反刍、头角中空等),到科这一阶,基本就以本科里最具代表性的动物来冠名了,而“牛”则是“牛科”里最具代表性的,所以就用“牛”冠名了“牛科”。
在“牛科”下面还有8个“亚科”
牛科动物,属于偶蹄目——反刍亚目——牛科,在有蹄类生物之中,有差不多一半以上都是牛科动物。多雌雄均有角,骨心和角鞘终生生长,门齿和犬齿均退化,反刍功能完善。
而羊属于有蹄类生物,头上有角,具有反刍功能,具备了牛科动物的特征,所以就被归入牛科。
为贮存草料、躲避敌害,它们的胃在进化中形成了4个室,即瘤胃、蜂巢胃(网胃)、瓣胃(重瓣胃)和皱胃,还具有“反刍”的习性,使食物能够得到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其中,只有皱胃能分泌胃液,因此被称为“真胃”。
博物院里寻找牛科动物伙伴
牛,包括水牛、牦牛、黄牛等。牛科(Bovidae)又叫洞角科,该科动物的角中空,不分叉,固定不脱落;为放牧或吃嫩叶的动物,常见于东、西半球的草原、灌丛地或沙漠地区;多数品种成大群生活。
【家耗牛与野耗牛的进化生存】
家牦牛(Bosgrunniens),牛科牛亚科牛属
大约7000年前,家牦牛从祖先野牦牛中被驯化而来。家牦牛是西藏高原最典型的动物,体格大,生命力强,被誉为“高原之舟”。
由野牦牛驯化而来的后代家牦牛广泛分布在整个青藏高原及周边的人类生活地区,总数超过1600万头,其中90%以上生活在中国,其余生活于尼泊尔、印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甚至远播蒙古和俄罗斯。
野牦牛
野牦牛体型庞大,肩高1.6-2.2米,体重300-1000千克。它们有着一对硕大威猛的螺旋形犄角,以及见谁怼谁的暴脾气,敢与之叫板的只有人类和狼群了。野牦牛四肢粗短,躯干壮硕,通体覆盖厚实的长毛,胸腔容积大,心肺功能强健,红细胞携氧量高,消化能力强,即使是在青藏高原上最寒冷、低氧和贫瘠的地区,也充满了活力。
野牦牛的历史分布区遍及整个青藏高原,但现在主要分布在西藏羌塘、青海可可西里和新疆阿尔金三大人迹罕至的保护区中,成年数量不足1万只。
【喜水又怕冷的水牛】
水牛(Bubalusbubalis),牛科牛亚科水牛属
水牛,大家都听说过,这是千百年来在中国南方的土地上默默耕耘着的物种。同它的名字一样,水牛是一种偏好水栖的动物,喜欢在水或泥浆中翻滚。
享受泥浆浴的水牛
吃草的水牛
水牛肩高大约在120-130厘米,体重300-600千克,体型和家牛差不多。体色平淡,整体为灰黑色,在喉部和颈下各有一条不甚清晰的白色带纹。比起牛属亲戚,水牛的体型更加低矮而粗壮,角相对扁平,从头部两侧平展深处,弯曲成新月状,整个角大致处于同一平面。
由于汗腺不发达,水牛在天气炎热时需要将身体浸入水中来散热,所以水牛的栖息环境必定有丰富的水源。同时水牛的毛发粗糙而稀疏,使得它不能抵御太过寒冷的天气,因此水牛在南方地区相当常见,而在更加寒冷的北方地区,就只有耐寒的家牛了。
馆藏皮张标本1件
【中华田园牛——黄牛】
黄牛(Bovini),牛科牛亚科牛属
黄牛是中国固有的普通牛种。角短,被毛以黄色为最多,因此得名。体长1.5-2.5米,体重200-350千克,体格强壮,头大、额广、阔鼻、口大、眼大。黄牛适应能力强,耐粗饲,放牧性能好,在炎热季节不惧日光照射,不怕酷热,正常采食;在寒冷季节,不畏严寒,不惧大风,一如既往地采食牧草残根枯枝。
馆藏黄牛标本1件,为南方代表的黄牛。
黄牛的饲养地区遍布全国,产地不同,品种也不同,性状有所差异,可分为3大类型:北方黄牛、中原黄牛和南方黄牛。
黄牛(北方)
黄牛(南方)
【羚牛是牛还是羊】
羚牛(Budorcastaxicolor),牛科羊亚科羚牛属
这个外貌,真是牛羊难辨呀……体形粗壮如牛,活像一头小水牛,而头小尾短,又像羚羊,它叫声似羊,但性情粗暴如牛,顾名羚牛。有一对似牛的角,角从头部长出后突然翻转向外侧伸出,然后折向后方,角尖向内,呈扭曲状,故又称扭角羚。
羚牛不是牛,它属于牛科羊亚科,分类上近于寒带羚羊,是世界上公认的珍贵动物之一,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形粗大,肩高110-120厘米,雄性体重可达400千克,最大者肩高可达2米,重达1吨。雌雄均具短角,是一种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麓密林地区的大型牛科食草动物。由于产地不同,毛色由南向北逐渐变浅。分为4个亚种:高黎贡羚牛、不丹羚牛、四川羚牛、秦岭羚牛。栖息于2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喜群居。
分布于中国西南、西北及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羚牛是不丹的国兽,在不丹被叫做“塔金”。
【绵羊的祖先?】
欧洲盘羊(OvisMusimon),牛科羊亚科盘羊属
馆藏欧洲盘羊标本1件
形小、似绵羊,野生。肩高约70厘米,浅红褐色,股部白色。熊提背部有浅色马鞍形斑块,有尖端向外转的大而弯曲的角。雌体无角,现已引进到欧洲的部分地区,但在原分布区却已成濒危种。可以推测是家养绵羊(OvisAries)的祖先之一。
【羊中小可爱】
绵羊(Ovisaries),牛科羊亚科盘羊属
馆藏绵羊标本1件
绵羊,是理想的家畜,由盘羊驯化而来,分布全国各地。身体丰满,体毛绵密,头短。雄羊有螺旋状的大角,非常有威严但其实是起好看的作用;雌羊没有角或仅有细小的角,毛色为白色。性情既胆怯,又温顺,易驯化。
【攀岩小能手】
岩羊(Pseudoisnayaur),牛科羊亚科岩羊属
馆藏岩羊标本1件
体型中等,形态介于野山羊与野绵羊之间。两性具角,雄羊角粗大似牛角,但仅微向后上方弯曲。以青草和各种灌丛枝叶为食,冬季啃食枯草。常到固定的地点饮水,但到寒冷季节也可舔食冰雪。在悬崖峭壁只要有一脚之棱,便能攀登上去,一跳可达2、3米,若从高处向下更能纵身一跃10多米而不致摔伤。主要天敌是雪豹、豺、狼,以及秃鹫和金雕等大型猛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野外生存爱好者】
斑羚(Naemorhedusgoral),华南亚种,牛科羊亚科斑羚属
馆藏斑羚标本1件
体型大小如山羊,但无胡须。体长110-13厘米,肩高70厘米左右,体重40-50千克。眼睛大,向左右突出,没有眶下腺,耳朵较长。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较短小。剃毛厚密、松软且蓬松,通常呈灰褐色,但针毛的毛尖为黑褐色,远观时似有若隐若现的麻点,尾巴短。生活于山地森林中,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觅食活动,一般在固定范围内。极善跳跃、攀登。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留着绅士般的胡须】
山羊(Caprahircus),牛科羊亚科山羊属
馆藏山羊标本4件
山羊由野山羊驯化而来,分布地域仅次于狗,遍布全国各地山区。又称夏羊、黑羊,是人类最早驯化的一种家畜。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公元前5700年前,中亚西亚的山羊已被驯化为家畜。山羊活动能力强,善跑跳、登高,生性好斗,食性广,特别喜食树枝嫩叶。
【四不像来了?】
鬣羚(Capricornissumatraensis),华南亚种,牛科羊亚科斑羚属
馆藏鬣羚标本5件
鬣(liè)羚,典型林栖兽类,是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的典型动物之一。它的角像鹿不是鹿、蹄像牛不是牛、头像羊不是羊、尾像驴不是驴,人们据此将其与驯鹿、驼鹿和麋鹿一起称为“四不像”。全身被毛以黑褐色为主,稀疏而粗硬,杂以灰褐色,毛干基部黑,末端色浅,颈部有白色长毛,四肢由赤褐色向下转为黄褐色。四肢粗壮,强健有力,蹄短而坚实,适于在山崖乱石间奔跑跳跃。早晨和傍晚出来在林中空地、林缘或沟谷一带摄食、饮水,主要以青草、树木嫩枝、叶、芽、落果和菌类等为食。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