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南宋之间的关系

蒙古、南宋之间,初期因有金朝、西夏的隔离,两国不相邻、不相属,也不直接交往。早先,南宋虽然曾经借助蒙古崛起之威对金发动“开榴北伐”,但蒙宋两国之间不曾有过官方联系。之后,随着蒙古降服西夏,蒙古迫使金朝迁都南京(今开封),以及蒙、金战争的发展;蒙古和南宋两国之间开始有了官方交往。蒙宋交往大体经历了建立联系,出现矛盾,蒙古借道和蒙宋联兵灭金等四个阶段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第一阶段双方建立联系

宋廷观望

蒙古使宋

蒙古人早期对南宋的了解,也是靠金朝这一间接渠道传播,所以同样是十分肤浅的。金人称南宋人为“南家”,蒙古人沿用此名,并加复数语尾—S,称“南家思”,即是一例。蒙,金战争开始后,尤其是到了1213年底,蒙古军俘,降大批金朝的汉将,如郭宝玉、王掀、刘伯林、史秉直史天倪父子等“金虏叛亡之臣”,再加上蒙古军3路扫荡已深入中原腹地,兵锋接近南宋边境,因而加深了对南宋的了解,知道了南宋与金朝有“世仇”,是可以联络,利用的力量。于是,亲率蒙古中军的成吉思汗,从济南派出使者3人:一是蒙古通事速卜罕(一译主不罕,搠不干、绰布干、苏巴尔罕),一是降蒙的金莫州同知,一是汉人,由300士兵,17骑护送,于次年(1214年)正月九日到南宋“纳地请兵”。据史家分析,蒙古3位使者的使命,应是要求南宋出兵,联合攻金。但是,由于宋廷消极地吸取“海上之盟”(1118年)联金灭辽的教训,加之“开禧北伐”(1206年)的创伤记忆犹新,故对蒙古采取冷漠,暖昧、置身局外的方针,只由守边的统领李兴出面,“以本州不奉朝旨不敢受”为理由,把蒙古使者遣回去了。蒙古第一次使宋遭到拒绝。

时隔四年(1218年)之后,成吉思汗“使葛葛不罕与宋议和”。因史料记载语焉不详,《元史》上只提到“庚辰(1220年),宋果渝盟”。说明,到这时,南宋尚未真正接受蒙古要求通和、联盟的主张。

蒙、宋通使

在蒙、宋通使问题上,蒙古人不仅麦现了主动性,而且表现了耐性。他们对朝廷首鼠两端,争论不休。然而自从金、宋战争复起(1217年),宋廷要求靠拢,联络蒙古以对抗金朝的呼声则越来越高了。1219年,有人“献策北通鞑靼”,为宋廷所重视,从此加速了南宋靠扰、联络蒙古的步伐。1219年后,随着金朝对南宋的攻势益加猛烈,也逼迫南宋不得不改变拒绝通好蒙古的观望政策。因此,便有了1221年宋使芶梦玉抵西域觐见成吉思汗之行。当时,蒙古军正在西征,成吉思汗正在西域铁门关驻夏。他拒退了金国使臣,却会见了宋使芶梦玉。之后,成吉思汗还专派宣差葛合赤孙,伴同苟梦玉一起回国报聘。显然,蒙、宋双方此次会谈取得许多成果。关于芶梦玉此次出使蒙古的使命,《元史?太祖纪》称其是“来请和”。然蒙、宋双方并未交战,无“和”可“请”。因此,推测芶梦玉此行之目的是沟通联系,在抗金斗争中取得蒙古的谅解和支持,并顺带了解蒙古的实情。看来,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

与苟梦玉出使西域的同时,南宋以淮东制置使贾涉名义,派遣都统司计议官赵珙前往河北蒙古军前议事,拜见了蒙古驻汉地的太师国王木华黎。木华黎待宋使十分热情,说:“你来我国中,便是一家人”,还称颂“你大宋好皇帝,好宰相”。蒙古人虽然“礼文甚简,言辞甚直”,但在行动上却表现了极为友好的态度。在宋使离开蒙古军营时,木华黎还特地向伴使交待:“凡好城子多住几日,有好酒与吃,好茶饭与吃;好笛儿、鼓儿吹着打着”。另外,木华黎特遣速不罕至宋淮东制置司处报聘。可见,赵珙此次使蒙取得了成功。

南宋在同一年(1221年)中,派出两个使者,分别到西域和中原去拜会蒙古首脑人物,说明宋廷有着急于了解、联络蒙古的迫切愿望。成吉思汗和木华黎在两地分别会见南宋使臣,并且夸赞“大宋好皇帝、好宰相”,表现了异乎寻常的友好热情,也说明蒙古人有着联宋攻金的迫切心情。事隔二年(1223年,芶梦玉第2次出使西域,拜见成吉思汗。返回后,写了《使北录》(已佚)。据史家分析,芶梦玉在两次出使中,曾与蒙古讨论了联兵灭金的秘密协定。这一点更加清楚地表明,蒙、宋双方已经把金朝看作共同的敌人,并把对方视为攻金作战的同盟军。

第二阶段蒙、宋、出现矛盾

在蒙古、南宋的交往关系之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起着支配作用。这两个因素,一是双方有着金朝这个共同的敌人,在反金这一点上,蒙、宋存有一致性,二是双方有着根本的利害冲突,尤其是在招纳、利用金境内的义军和民间武装这一方面,蒙、宋存有对抗性。前者,支配着蒙、宋双方的靠拢,通使,甚至达成某种军事协议,后者,支配着蒙、宋双方的疏远、冷漠,甚至出现间接的军事交锋。从1217年宋、金战争复起,到1227年蒙古灭夏的年间,前半期。(1223年前),在蒙、宋关系中,一致性多于对抗性,所以显得较为友好,一些利害冲突仅属局部性的。后半期(1224年后),在蒙、宋关系中,对抗性多于一致性,所以显得较为冷淡;一些利害冲突已经直接影响到全局。

蒙古、南宋这一时期的利害冲突,主要集中在争夺金境内的义军和民间武装身上。

蒙、金战争爆发以后,内外交困的金朝,对外恶化金、宋和金、夏关系;对内加重对民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尤其是刮地、掠民为驱丁等措施,致使民众“连年饥馑”,“百姓离散”,“众不胜其酷,皆怀报复之心”。于是,一场民众反抗金朝黑暗统治的武装起义爆发了。起义者多以红袄为标志,故称“红袄军”。史料记载,1212年,金朝各地已“盗贼纵横”,“莒、淄、潍(属山东),河中(属山西),陕西之寇动数万人,所在屯结”。山东是武装起义声势最大的地区。益都杨安儿,众至数十万,“蹂践山东数郡,依山负海,时出时入”;潍州李全,由数千人发展至数万之众,泰安刘二祖,众至数万;刘二祖,遭金杀害后,其女刘小姐“亦聚众数万”;兖州郝定,“僭号大齐”,众至10万……。这些义军虽然先后遭到金朝的镇压或重创,但义军的斗争烈火仍在继续燃烧。杨安儿败亡后,其妹杨妙贞(四娘子)与李全结为夫妻,合为一军。刘二祖败亡后,其部众由彭义斌等率领,继续转战山东、河北等地。尽管各支义军和民间武装“未有定属”,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系统,但人心归宋却是共同的愿望。

但是,从蒙古军南下后,一批批归宋的义军和民间武装又改归蒙古,使大片名义上姓“宋”的地区,又改姓“蒙古”了。由此,蒙古和南宋双方的利害关系,在义军和民间武装的归属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冲撞,双方的矛盾便由此出现并扩大化了。

蒙、宋争夺的第一个目标是石珪。南宋曾授石硅为“涟水忠义统辖”继而卢用陕西义勇祛”,对义军各部士兵进行汰简后,在手背上刺字,实际是一种分化、削弱政策。石硅对宋不满,于1219年特派亲信刘顺到西域去见成吉思汗,约定“永结一家”。次年。(1220年),宋将把石硅的妻子沉死于淮河,迫石硅毅然率部到燕北归附木华黎。1221年,木华黎授石硅光禄大夫、济兖单三州兵马都总管、山东路行元帅、佩金虎符。同时,蒙古遣使葛合赤孙(即宣差噶哈)至南宋议事。1223年,成吉思汗得悉石硅屡立战功后;下诏:“石硅弃妻子,提兵归顷,战胜攻取,加授金紫光禄大夫、东平兵马都总管、山东诸路元帅”。同年七月,石硅在与金军作战中马仆被俘,解往南京(今开封),金廷诱降不成,蒸杀于市,蒙古人却作忠义祭祀。

蒙、宋争夺的第二个目标是严实。南宋曾授严实为“济南治中”。1220年,木华黎率军攻山东,严实认为宋廷不可靠,便以其控制的8州30万户归降木华黎。善于招纳降将的木华黎,立即拜授严实为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省事。随同严实来归的部将刘通,被授予齐河总管,很快又命为镇国土将军、左副都元帅、济南知府、德州总管、行军千户。严实的女婿张晋亨及兄张颐,授安武军节度使。严实的外甥齐显荣,时称“神童”,9岁代父任金千户,从严实归蒙古后,因功升为权行军万户。蒙古接纳严实之举,复将姓“宋”的8州之地改姓“蒙古”。

蒙、宋争夺的第三个目标是彭义斌。南宋曾授彭义斌为大名路总管。彭义斌竭力为南宋而战,1222年,率部克复京东一带州县,已归蒙古的严实所控制的地区也多为他所得。1224年,宋廷赐钱30万缗劳军,兵势大振。次年,彭义斌围攻东平(今属山,东),迫严实约和。旋提兵西进,联合金将武仙取真定(今河北正定)。严实与蒙古将领孛里海合兵,大败彭义斌于内黄。彭义斌被俘,不屈而死。由此,名义上归宋的大片地区,再归蒙古。彭义斌之死,对南宋来说是一大损失。

蒙、宋争夺的第四个目标是李全。南宋曾授李全为广州观察使、京东总管。李全打着宋朝旗号,获宋粮饷的资助,率兵北返山东,收复大片地区,并把许多支义军收罗在自己的控制之下,累进承宣使,成为南宋在山东的一股巨大势力。但李全其人,随着势力的扩大,逐步走上拥兵自重,割据称霸的道路。1225年,杀宋淮东安抚制置使许国。1226年,捕捉降蒙的张琳(蒙古授为行都元帅),送交市宋,夺占益都(今属山东),这是有损于蒙古利益的军事行动。因此,蒙古将领带孙(木华黎弟)与严实合。兵包围李全于益都。李全“大小百战,终不利,婴城自守”。孛鲁(木华黎子)率蒙古军参战,遣使招降,使者被李全所杀。战事持续到次年(1227年歹四月,城中食尽,李全被迫出降。当时,蒙古军诸将力主诛杀李全,以泄愤。孛鲁则力排众议。他说:“不然,诛一人易耳。山东未降者尚多,(李)全素得人心,杀之不足以立威,徒失民望”,便命李全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随之,“郡县闻风款附”,山东全归蒙古。

第三阶段蒙古借道宋境攻金

如果说,蒙、宋争夺义军和民间武装的斗争,还是属于间接的武装冲突的话,那么,蒙古强行借道宋境攻金,则发展成为蒙宋双方直接的武装冲突了。

丁亥年之变

丁亥年(1227年)春,蒙古军以武方侦察道路为目的,在宋之“利州路”抄掠“五州”,与宋军发生武装冲突,这是蒙,宋关系史上的第一次武力交锋。

1222年,木华黎大举进攻陕西之时,曾遣部将蒙古不花“引游骑出秦,陇,以张声势,且视山川夷俭强弱处”。蒙古不花。遵命南越秦岭牛岭关,兵至凤州(今陕西凤县东)而还。丁亥年(1227年),二月初,成吉思汗遣一支“游骑偏师”,以“取金,夏”为名,突入南宋管辖的利州路。在当地“羌人”的向导下,首先攻克阶州(今甘肃武都县东)。三月初,蒙古偏师包围西和州(今甘肃西和县西南)。西和的地位至为重要,在关外五州中,“乃腹心之地”。宋守军初期不明宋军为何部,后来得知是蒙古军,便吓得不敢出战。另一支蒙古军与宋军相遇于阶州东部之皋兰城,蒙古铁骑一举击溃宋军,南宋“西边良将”麻仲、马翼,王平皆战死,程信败归。宋四川制置使郑损,闻皋兰,之败,惊慌失措,轻率下令“弃阶、凤、成、和、天水五州,画守内郡”。蒙古军掠遍五州,进而南下,破文州(今甘肃文县)石靴关。纵横数月之久,至七月北去。蒙古此举,一方面使宋之“五州焚荡”利州路大片地区受到摧残,另一方面探得蜀陇地区的关隘密布和阵地险要。

当时,正在指挥灭夏战争,谋画灭金方略的成吉思汗,从“游骑偏师”在宋之利州路的探路活动中,已经清楚地洞察了灭金的进军路线,必须向南宋借道,这是唯一的出路。于是,一个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联宋灭金的迂回大战略形成了。这就是下面那篇著名的成吉思汗临终遗言,“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很明显,蒙古与南宋的第一次军事交锋,对南宋来说,知道了蒙古铁骑的厉害,对蒙古来说,使成吉思汗的灭金大战略日渐成熟起来。

至于说,为什么会发生此次武装冲突?史家认为,这与蒙古,人把“和好”理解为“投拜”直接有关。蒙古人所理解的“和好”就是“投拜”。在五州战事过程中,蒙古军曾派遣两名使者,分持金牌,“大书伪号于牌上,自谓为天所赐,付以幅纸几百有余言”。一名使者至西和州,一名使者至秦家坝。二使共同特点是“狂僭异常,悖慢无礼”。总其大略,蔽以一言,盖欲臣妾我也,欲使吾国中尽行投拜也”。南宋虽与蒙古有使节往来,但不曾把“和好’当作“投拜”。蒙古人见南宋人不驯,便以武力来压,于是便爆发了丁亥之变。

还应当指出,丁亥之变的发生,是蒙古军一次有计划的预谋活动,是成吉思汗蓄谋已久的灭金方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据《金史》卷120《完颜合达传》记载,早在金宣宗发动金、宋战争期间(1217~1223年),金宣宗使奥敦阿虎出使蒙古,一员蒙古将领指着一幅舆地图对金使说:“商州到此中军马几何?”又指着兴元(今陕西汉中)说,严我不从商州,则取兴元路入汝界矣。”可见,在成吉思汗临终遗言前几年,蒙古军已经酝酿绕道宋境攻金的计划。此次丁亥之变,只不过是蒙古军为实施借道攻金而采取的一种武装侦察性的行动罢了。

争夺蜀口

1280年冬至1231年秋期间,蒙古军强行借道宋境,在宋之蜀口主关(武休关、仙人关、七方关)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内,与宋军展开了一系列的激烈战斗。这是蒙,宋关系史上的第2次武,力交锋,也是蒙宋战争爆发前的一次最大的武装冲突。

1230年秋,窝阔台和其四弟拖雷,亲率蒙古军由漠北辗转进至陕西作战。为了打开关陇的大门,进而为实施借道宋境攻金的战略计划,首先发动了围攻风翔之役。凤翔,与宋之利州路毗邻。所以,在此役打响后的十一月,蒙古军一部从宝鸡(今属陕西)南下,进入宋境,兵至凤州(今陕西凤县)城下,留下一封“嫚书”后便自行退去。次年正月,蒙古遣使者速不罕,与宋四川安抚制置使桂如渊的代表在武休关谈判,蒙古方面向南宋提出借道和“索粮二十万斛。的要求。桂如渊在蒙古武力威胁面前,委曲求全,一面下令“诸将毋得擅出兵沮和好”,一面派遣王良能、李大攀为使,前往凤翔的蒙古大营“回报”,同时,还命令“汉中趣办牛羊酒以犒鞑师”。桂如渊以为此举可以挡回蒙占军,其实,蒙古军决不以取“五州”为满足。所以,当桂如渊作出“弃五州,守三关”的决定后,自然是招引蒙古军继续进兵,同时引起“五州民众,痛入骨髓”,“边民扼腕切齿”,大骂桂如渊无能。

蒙古军在西线围攻凤翔,兵入宋境、遣速不罕使宋期间,也在东线遣使李邦瑞(字昌国)赴宋,先至宝应(今属江苏),“不得入”,继由李全派兵护送,又遭宋“拒之”。之后,李邦瑞道出蕲、黄,“宋遣贱者来迎”,经过几番周折,“乃议如约而还”。李邦瑞使宋目的,据《宋季三朝政要》卷1记载:“欲假淮东以趣河南”,“约夹攻金”)。

同年(1231年)二月,蒙古军攻占战略要地凤翔,建立了甫下入川作战基地。李邦瑞向拖雷建议:“金主迁汴,所持者黄河、潼关之险尔。若出宝鸡,入汉中,不一月可达唐、邓。金人闻之,宁不谓我师从天而下乎”。很显然,李邦瑞的建策,为实现成吉思汗“假道于宋”遗言提出了具体的进军路线。所以,拖雷深表赞同,并转告于窝阔台。自此,遂有蒙古军3路趋南京(今开封)之决策。担任蒙古军右路军统帅的拖雷,于是年(1231年>三月;率骑兵3万由凤翔南下,穿大散关,入宋境。三月十八日,蒙、宋两军展开马岭堡之战。宋守将忠义军总管田燧,率1400(一说3000,一说2000)名民兵与蒙古军数万“血战三日夜”,终因“矢尽援绝”,田燧英雄战死,马岭堡为蒙古军所占。接着,蒙古军发起凤州之战,宋守臣知州李实、通判张度、教授张叔寅等死之。四月二十七日,蒙古军攻占凤州。后人赋诗盛赞田燧、李实等人:“凤州文武浑无愧,马岭英灵只自哀,后夜魂归何处寓,陇头蒲洒一支梅”。

五月六日,蒙古军主力兵临武休关,迫宋守关大将潘福“不施一矢,而仓皇以溃”。继之,蒙古军分路东进、南下,分取洋州(今陕西洋县)、兴元(今陕西汉中)并屠城。

五月八日,蒙古军发起沙窝(兴元西南方)之战。宋将郭正孙“三战三却,死伤几半”。九日,宋军溃败,郭正孙战死,随从民众数十万死于兵火。

在拖雷进军凤州、兴元一带时,蒙古军一部在宋利州路西部地区攻掠。曾在天水军(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击退过蒙古军的儒生曹友闻,又在秦家坝一带击退了蒙古军。西和(今甘肃西和西南)之战,蒙古军围城,宋知州陈寅、推官和摄通判贾子坤誓与城池共存亡。宋授兵以路梗为由观望不进,陈寅“率民兵昼夜苦战”,终因寡不敌众,九月十四日城破,陈寅自刎。蒙古军旋破仙人关和七方关,先后横行17州。时至十月二十一日,南宋的蜀口三关,全部为蒙古军所控制。

蒙军袭川

1231年十月至十二月期间,蒙古军为报复宋将杀蒙古使者速不罕,深入利州路南部,袭掠四川内境,与宋军展开一系列的战斗。这是蒙、宋关系史上的第3次武力交锋。

是年十月十七日,拖雷派出的使者速不罕,在一队蒙古兵的护送下,来到宋地沔州(今陕西略阳),与南宋沔州军都统张宣谈判“假道”和“索粮”事宜。张宣部将冯泽以“伪降”为手段,诱杀了速不罕。拖雷得知,大怒说:“彼(指南宋)昔遣苟梦玉来通好,遽自食言背盟乎!”于是,军分两路:东路留驻兴元、洋州一带,西路南下。十月二十日,西路蒙古军发动沔州之战。南宋沔州都统、知州杨起在屯戍“孤单”、难守情况下战死,文臣武将均表现出无畏的气概,城陷。

十月二十四,西路蒙古军发起大安(今略阳南)之战。南宋守将、利州副都统何进,初杀蒙古兵700余人。蒙古军绕至何进后方,陷宋军于被动。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何进及统制王浩,王侃等皆战死。西路蒙古军击溃何进部后,继续南下,“撤屋为筏”渡过嘉陵江,连破葭萌(今四川剑阁东)、阆州(今四川阆中)的西水和南部,方令北撤。此役蒙古军总计“破城砦百四十”。身为四川安抚制置使的桂如渊,面对蒙古军长驱深入川境,临阵先逃,使得“四川震动”。

另一部蒙古军于十一月二十三日,攻破同庆府(今甘肃成县),南宋知府李冲等死之。二十五日,蒙古军又进攻仙人关外的杀金坪,南宋统制赵章战死。

东、西两路蒙古军会合后,于十一月二十五日进军饶风关(今陕西石泉西)。由于桂如渊应蒙古军的约请,派去宋军作先导,故蒙古军得以顺利穿过饶风关,直趋金州(今陕西安康),并继续沿汉水东进。蒙古军大举进入宋之京西南路,烧毁房州(今湖北房县)、竹山(今湖北竹山)两城,并在武当山地区大败宋军号十余万。宋京湖制置司命驻军枣用(今湖北枣阳)的盂珙率精锐万人阻截蒙古军,。使其不再东进。十二月十七日,拖雷指挥蒙古军在光化军(今湖北光化西北),以“乘骑浮渡汉水”而北,至二十日,历时4天;全部毕渡,离开南宋国境,集中全力对金作战。从此卜结束了蒙、宋双方在蒙、金战争期间的3次武力交锋。蒙古军也完成了假道宋境,对金实施战略大迂回的预定计划。

蒙古军此次借道宋境,并与宋军展开3次武装冲突,给南宋造成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宋之蜀?口的作战部队69万余人全部溃败,有“十七州”之地遭蒙古铁骑横行,兴元,洋,天水,西和、同庆等5城被屠,“民人死亡十之六七”,宋地“弥望数万里无炊烟”。总之,南宋失将士,失险关,失仓廪,失民人,忧患交加,元气大伤。

第四阶段蒙宋联合灭金

1232年,蒙古军实现了成吉思汗灭金大战略的第1步计划——“假道于宋”之后,紧接着便开始了第2步计划——“联宋灭金”。在此之前,尽管在蒙,宋之间发生过3次直接武装冲突,使南宋遭受极其严重的损失,尽管有降蒙的李全在扬州之战(1231年)中被宋将杀死,宋军恢复了江淮沿线的控制,尽管蒙古使者速不罕遭到宋将的杀害,惹得蒙古统帅大发雷霆,但是,金朝末灭,蒙宋双方的共同敌人存在,他们的一致性就不会消失,合作的前提就长期起着支配作用。因此,蒙,宋联合灭金就城了双方共同的选择。

蒙宋协议联兵

南宋出兵攻金

就在南宋使者邹伸之去蒙古谈判的同一年(1233年)四月,南宋为显示自身对宋蒙联兵的诚意,乘金朝之危,特遣大将孟珙率军进攻金将武仙等人。当时,武仙收集金军溃兵10万人,另一金将武天锡收集溃众20万人,金邓州(今河南邓县)总帅移刺瑗有兵15万余人,三将驻军于唐(今河南唐河),邓地区,相为犄角,他们企图奉迎逃离都城南京的金哀宗去四川图存,因遭到南宋的拒绝,使出兵进攻宋光化。孟珙率军对金军发动反击,展开了唐邓之战。先败武仙,武天锡于光化,阵杀武天锡,俘降其兵众12万余人;继败武仙于吕堰(今湖北襄樊市北),斩其兵众3000余人,俘降其兵众3万余人,迫使移剌瑷以1州、5县、22镇和马步军)1.5万余人,民众125万余口投降,再败武仙于顺阳(今河南淅川境),迫使武仙率其残部逃往马蹬山。七月,孟珙利用金军降将提供的情报,派兵一部乔装金兵,乘夜突入武仙兵寨,大呼纵火,杀金军一小元帅,俘降金兵7万余人,取得了此役的决定性胜利。武仙狼狈逃窜,次年(1234年)五月被人杀死。

武仙的败亡,是宋军的一大胜仗,也是为蒙古军除一大患。此前,武仙于1220年投降蒙古,后杀蒙古汉将史天倪投金。1230年,武仙文杀蒙古汉将任存,故武仙其人深为蒙古所痛恨。更为重要的是,孟珙出师唐、邓,粉碎了金哀宗逃亡四川的计划,切断了金哀宗南走的去路,断绝了金、宋的一切交往厂对蒙宋联兵灭金创造了良好条件。

蒙宋联兵破蔡

十月,正当围攻蔡州的蒙古军屡屡失利之时,史嵩之命孟珙、江海率师2万,运粮30万石,来到蔡州城下,与蒙古军会师。蒙古大将塔察儿(倴盏)大喜,与盂珙“约为兄弟”。两军并肩作战,同备攻城器具,同决江水济师,同攻蔡州西城,同在西城立栅自蔽。金哀宗而对蒙宋联军的凌厉攻势,在金兵伤亡严正的情况下,只好凭借民丁防城。民丁不足,又令妇女扮男装参加作战。还驱赶老幼熬成油,号为“人油炮”。反击蒙宋联军。

1234年正月初九日,被围困中的蔡州已成为“无食无粮”的孤城。“城中绝粮已三月”,“老弱互食”,活着的人,每天“以人畜骨和芹泥食之”。金裒宗眼看末日已到,便传位于完颜承麟。次日,承麟即帝位。正当金朝举行庆典时,孟珙率宋军攻破蔡州南门,随之,宋蒙两军入城。金哀宗自缢死,末帝承鳞为乱兵所杀。金亡。金朝共10传,120年。至此,成吉思汗的利用宋金世仇、假道于宋、联宋灭金的遗言,终于全部实现。

THE END
1.钩沉?历史de蒙古帝国西辽灭亡后,花剌子模杀蒙古使团,引发了蒙古的第一次西征。随后,中亚被占领,花剌子模灭亡,中亚成为了察合台和窝阔台的封地。在中原,铁木真于1227年灭西夏,窝阔台最终在1234年灭金国。这时候的蒙古已经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向帝国过渡。 1235年开始,蒙古开始了第二次西征,目的征服东欧的钦察部落和罗斯公国。到1242年,...https://www.meipian.cn/50hhgvr9
2.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资料人教版2017(银川) 1038年 1227年(被蒙古灭)金 女真 完颜阿骨打 中都(北京) 1115年 1234年(被蒙古灭)元 蒙古 忽必烈 大都(北京) 1271年 1368年(被明灭)第6课 北宋的政治导言1、“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赵匡胤。2、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特点?https://www.51test.net/show/8448801.html
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元朝的大一统思维导图素材华东师大...被尊为成吉思汗 蒙古灭西夏与金 灭西夏 与南宋的关系 1227年蒙古军队灭亡西夏 蒙古和南宋结盟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 金朝灭亡后双方形成直接对峙的局面,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灭金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政策,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1271年,忽必烈...https://m.book118.com/html/2019/0718/5034043320002104.shtm
4.史上被蒙古帝国灭亡的国家排行顺序一览表1218年 ,灭西辽帝国。 1220年,灭后辽帝国。 1222年 ,灭花刺子模汗国。 1227年, 灭西夏帝国。 1231年,灭高丽王国。 1233年, 灭东夏帝国。 1234年 ,灭金帝国。 1236年, 灭钦察汗国。 1239年,灭罗姆苏丹国。 1240年,灭基辅罗斯公国。 1241年,灭波兰公国。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1123/20/18841360_796792430.shtml
5.蒙元帝国时期的一位色目官吏爱薛怯里马赤(IsaKelemechi,1227...《神道碑》记载爱薛死于至大元年(1308年)六月癸卯日,享年八十二岁,可见他生于1227年。他到东方的时间是贵由统治时期(1246-1248年),这时他的年龄约二十岁。《神道碑》里记载他来到蒙古朝廷时侍候贵由左右,只是没说清楚他到底干什么。参考《牧菴集》就可以发现,他侍候的对象可能是和贵由关系紧张的梭鲁合帖尼必吉(So...http://lishisuo.cass.cn/xsyj/gdzwgxs/202011/t20201109_5213052.shtml
6.2021年中考历史知识点之元朝的大一统中国古代史中考网整理了关于2021年中考历史知识点之元朝的大一统,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1)铁木真:(1162-1227),统一了蒙古,1206年蒙古各部推举铁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1227年他在攻灭西夏的前夕病死,其子孙继续向西向南扩张,兵锋最远到达欧洲多瑙河流域,建立了地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他被毛泽东喻为...https://m.zhongkao.com/e/20210319/605483f222a74.shtml
7.1162年诞生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对今天的世界格局有什么影响?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1227年8月25日),尊号“成吉思汗”(Genghis Khan),元太祖,蒙古族乞颜部人。大蒙古国皇帝(1206年—1227年在位),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一、成吉思汗的名言 1、没有铁的纪律,战车就开的不远。 2、你的心胸有多宽广,你的战马就驰骋多远。 https://www.jianshu.com/p/f5b8206a4b17
1.蒙古灭金:骑兵的终极版本私家历史澎湃新闻至于再之后的大昌原之战、倒回谷之战、卫州之战这三次金军的标志性胜利,是否延续了以及延续了多久金国的寿命都很难说,即使有,也都是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时代的事情了,如果不是蒙古西征,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前就已完成了灭金大业。 当然,同样很合理的说法是,当蒙古大军主动放弃了一鼓作气灭金的时机之后,获得...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558106
2.金末抗击蒙古:最代表东方儒家气节的古希腊式悲剧(隳三都)书评最后一次河中围攻(1231),窝阔台汗亲率大军,金军损失惨重,撤退到黄河船上的溃军被蒙古骑兵射杀无数。 “这支军队由那些把空气堵塞,把山头粉碎的大将率领。“ “内线优势“VS”斡[wò]腹“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蒙古灭西夏。 蒙古大军兵分三路南征(1231)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596873/
3.西夏时期十大事件西夏历史大事件盘点西夏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10.蒙古灭西夏之战 蒙古灭西夏之战为蒙古扩张的其中一场战争,战争分为三个部分:蒙古首次侵西夏、蒙古西夏结盟和蒙古再度侵西夏,1226年成吉思汗再度攻击西夏,原因为西夏违反了和约,这次战争最终灭掉西夏,1227年末帝出城投降,西夏正式宣告灭亡,而历时22年的蒙灭西夏之战亦宣告结束,拖雷后来依成吉思汗之愿杀掉末帝...https://m.maigoo.com/citiao/list_55056.html
4.藏族和蒙古族的区别有哪些关于蒙古族春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xx《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盛筵庆功,并以此为蒙历岁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见称”。星宿月是农历12月16日到1月15日,这与农历前后相差一个月。 而鄂尔多斯地区延续下来的蒙古历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数记月。以此看,蒙古历岁首当是...https://www.jy135.com/shenghuo/156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