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广东广州灵活就业人员退休年龄及退休金计算方法灵活就业人员50岁退休广州灵活就业人员退休年龄及退休金计算方法继广州城乡居民医保新政后,又一影响市民医保待遇的新政,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上周开始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据了解,办法一旦出台,对于目前全市现有的65万灵活就业人员的影响最大,在取消该医保险种后,灵活就业人员可选择转至职工医保或居民医保,而其缴费标准和医保待遇都将有所调整。变化1转职工医保每月要多缴81元截至去年12月中旬,全市参加灵活就业人员医保有约65万人。按照办法规定,今后这65万的灵活就业人员只能选择转为城镇职工医保或者城乡居民医保,而选择转为城镇职工医保的参保
2、人,其原有的医保缴费年限可直接计算为职工医保的缴费年限。灵活就业人员转入城镇职工医保,其缴费标准和医保待遇将有何改变记者了解到,目前灵活就业人员医保缴费费率为4%。而办法中规定,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及退休延缴人员的缴费基数为上年度本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灵活就业人员及退休延缴人员应当按其缴费基数的9%按月足额缴纳职工社会医疗保险费。缴费标准提高,将来的医保待遇也将有所提高。记者了解到,目前灵活就业人员医保是没有个人账户的,也就是说,医保卡内每个月不会划拨钱,如果跟职工医保靠拢,那么,灵活就业人员医保也将有个人账户,每月按本年度本人职工社会医疗保险月缴费基数的2%至3、8%划入参保人个
3、人账户。此外,其今后门诊报销的比例也将和职工医保看齐。案例张先生,今年40岁,属于灵活就业人员。在办法正式实施后,如果张先生选择转入职工医保,其每月在医保方面的缴费标准将由现在的232、32元(以2022年广州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5808元的4%计算),上涨至今后的313、63元(5808元60%9%),即比原标准需多缴81元。但今后张先生的医保个人账户内每月都会有钱入账,约为104、5元(5808元60%3%)。变化2退休时未达最低年限不能一次性补缴去年年末,广州全市有约10万人“突击参保,为的就是赶搭医保最低缴费年限为10年的“末班车,因为从今年1月1日起,首次办理广州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参保
4、登记手续并缴费的,最低缴费年限将按15年执行。记者了解到,这群突击参保的市民当中,有不少已经是50多岁的中年人,这也意味着,到他们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其医保缴费年限可能还没有达到10年的最低缴费年限。记者了解到,按照现行医保办法,上述这类人群在退休时,可以通过一次性交纳过渡金的做法,缴够最低缴费年限(10年),然后直接享受退休人员医保待遇。然而,本次出台的办法中取消了“一次性交纳过渡金的做法,规定“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累计缴费年限未达到规定年限的人员,可以缴费至规定年限。在延缴职工社会医疗保险费期间,按规定享受职工的社会医疗保险待遇。案例以今年56岁的自由职业者钟先生为例,他在
6、人表示,灵活就业人员转为城乡居民医保的,其原先参加灵活就业医保的缴费年限将予以保留,也就是说,待其收入水平提高或者即将退休时,还可以转为职工医保继续累积满最低缴费年限后,将来退休时便可享受职工退休人员的医保待遇。然而,上述负责人提醒广大灵活就业参保人,决定继续参加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和退休延缴人员,须按照规定到地税部门办理社会医疗保险缴费登记手续。需要提醒的是,办法实施前已参加本市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在办法实施3个月内应当办理参加职工社会医疗保险或者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的变更手续,逾期未办理变更手续的,则被视作暂停参加社保。扩展阅读该局起草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
7、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征求意见稿,事涉每一个广州人的待遇,下面奉上规划详细解读。1就业:广州将新增百万人就业过去五年,广州累计新增就业211、5万,约占全省四分之一,期末全市就业登记人数734、5万人本市户籍213、3万人,外市户籍521、2万人。期内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下,在副省级城市中处于较低水平。到2022年,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2退休:渐进式延迟退休真的来了未来五年,广州将稳妥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全面解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遗留问题。此外还将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制度,实施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推进企业职工
8、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实施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政策。3养老:注意!新政策将面世据悉,这次广州提出实施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概念,并明确将这一政策纳入到了未来五年的实施计划。根据这一政策的主旨,意味着将来除参加养老保险外,如使用规定比例的工资收入另行参加养老保险,如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其个人所得税缴费额将扣除该笔购买保险的费用,等到将来享受待遇时再行缴纳个税。4医保:降低医保费率提上日程在医疗保险领域,未来五年广州将建立一体化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适时适当降低医保费率。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复合式付费方式。推动实施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