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历经八百年推陈出新成就了今日盛况。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创新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已深入文化产业各分支领域,各艺术门类不断丰富内容和表现形式,辅之以声光电结合的多元化舞美设计,带给受众绚丽的感官体验。相较之下,戏曲领域的发展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传统戏曲的呈现效果在现代科技造就的舞美效果面前略显寡淡,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因此,传统戏曲的创新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关键词:戏曲、艺术史、数字化、文化产业
一、中国戏曲发展历程
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显示,我国当时活跃的地方剧种有300种之多,戏曲艺术的繁荣盛景可见一斑。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娱乐方式也日趋丰富多彩,电影、流行歌曲、电视剧、武侠小说、电子游戏充斥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戏曲市场的大面积萎缩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0多个剧种如今仅剩百余种,其中部分剧种仅仅活跃于农村。传统戏曲正在流失大批量受众,亟待革新。
二、传统戏曲创新方式
三、传统戏曲数字化转型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新一代信息传播技术向文化产业各领域全方位渗透,畅达了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提升了文化产业链上下游各端的协同性。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文化+科技助力文化艺术作品创作生产,线上+线下助力消费传播环节。加之近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是题中应有之义。
戏曲的数字化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数字化科技的运用。现代剧场与传统戏台在空间纵深、区域划分上有着较大的区别。“品”字型舞台、镜框式舞台是当下各大剧场主流的舞台类型,而传统戏曲的呈现受制于戏台空间限制,多以简要的舞美布景、道具设计进行,放置在现在的主流舞台上略显单薄且不适应当下巡演运输逻辑,难以实现系列演出巡演计划。因此,数字化科技手段能够在舞台效果、运输流通等环节很好地解决问题。多媒体元素的融入能够营造沉浸式体验感,也能在制作上实现可重复循环利用,节省部分制作成本。
二是对线上虚拟空间戏曲演出的拓展。当前线下演出一个重要的现状是,作为剧院方,有限的档期更愿意提供给市场知名度高、带动消费能力强、反响好的演出剧目;作为戏剧艺术生产方而言,更多的演出场次才是促使艺术生产力快速提升的关键要素。这样的现状使得传统戏曲除了“点播”和特定时期特定场合的演出场次,很难获得市场的主动推广。加之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线下演出空间急剧收紧,使得本就缺乏演出场次的戏曲更加难以得到演出机会。基于这一矛盾的现状下,线上虚拟空间成为了传统戏曲拓展演出市场的不二之选。前面我们说到,传统戏曲停留在了舞台剧时代,没有搭上电影、电视、小屏传播的快车,所以线上演出的拓展方面,传统戏曲大有潜力可挖。但受制于线上虚拟空间的技术要求,传统戏曲无法摆脱穿戴设备的束缚,难以实现真正的感官交互,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戏曲的呈现效果,难以与线下演出氛围形成对等局面。场景的架构、合理的技术选择、受众群体的多元化拓展便成为了戏曲线上虚拟空间转型的关键因素。
中国戏曲剧目种类繁多,大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在经历文化体制改革前,戏曲未曾进行市场化探索,因此难以适应市场化运作合乎情理。布鲁诺·弗雷与沃纳·波默林在《艺术与经济学》一书中就“如何公开推广艺术”从政府视角提出了艺术的遗产价值:个人也许会珍视一件文化产品或者是文化活动,不是为了他们自己而是为了他们的后代,遗产价值在于后代并没有办法通过今天的市场来表达他们的偏好,如果这些艺术并不能被后代传承,有价值的艺术创造传统也许会无可挽回地丢失。基于上述语境,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代表之一,既是传统审美的结晶,又是历史积淀的遗产,其遗产价值不言而喻。所以戏曲成为了我国国宝级的艺术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戏曲甚至成为中华儿女寻找情感寄托、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的对象。从这一点上来说,传统戏曲的存在本身就是巨大的宝藏。而让传统戏曲在市场化和数字化的加持下开新芽是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