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线、听民意、解难题,通勤线路优化,山区百姓出村更便捷在怀居民乐享其“乘”
整理好工作材料,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岑诚看了一眼手表,上午十点整,距离前往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怀柔园区的定制公交发车还有十分钟。不紧不慢地下楼来到北四环西路旁的中关村人才苑站点,大巴车在十点十分准时抵达。“大约要一个半小时,刚好能赶上午餐,还不耽误下午的任务,挺方便!”一路上,岑诚在舒服的座位上或办公或小憩,从容自得。
拿科研人员在怀柔海淀频繁往返来说,繁琐的通勤方式曾让人很挠头。“不少科研院所在两地都有院址,上午在怀柔做科研,下午到海淀上课是常事。此前直达公交没通,一趟下来费时又费力。有些院所没办法,只能自己掏腰包租班车。”对此,怀柔区交通局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联合北京公交集团客七分公司实地蹲点调研。
不仅如此,科研人员通勤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在今年得以解决。怀柔科学城范围内,各大院所周边都多了一排排整齐、崭新的交通工具——共享单车。截至目前,投放点位已超过40个,形成科学城区域单车全覆盖。
变化不仅体现在怀柔科学城。素有“北极乡”之称的喇叭沟门满族乡每年都会迎来几拨大客流。记者梳理发现,从怀柔城区到山区最北部大约100公里,一条京加路上多条线路并行,而山区村庄分散密布,串联各村的线路、班次少,出村到镇里上学、拿药、看病挺不方便。“今年我们试点了‘长线截短、短线增班’措施,裁掉冗余的线路,为更有需求的山区增线增班。经过合理调整,财政上并没有额外增加负担。”怀柔区交通局执法十分队工作人员贾子叶说,目前山区H15、H16、H31等15条公交线路已经得到优化、11个村开通了“便民服务”公交专线,假日从北京城区到喇叭沟门满族乡登山赏景也有了直达专线,这些都是应山区百姓的呼声而完成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