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动物昆明种小鼠,体重(20.0±2.0)g,雌雄各半,哈尔滨市兽医研究所,动物质量合格证号:黑XCXK20020001。
1.2试剂四氯化碳(CCl4),哈尔滨市新达化工厂产品(分析纯),批号000718;硫代乙酰胺(TAA),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分析纯),批号20040102;D-半乳糖胺(GlanN):北京化工厂,批号870522;联苯双酯,德州德药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40410;甲醇,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分析纯),批号20011222;谷丙转氨酶(ALT)试剂盒、谷草转氨酶(AST)试剂盒、碱性磷酸酶(AKP)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批号20040915。
1.3药材关龙胆,采自哈尔滨市蒋化龙胆种植基地,经哈尔滨商业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沈志滨副教授鉴定为关龙胆。
2方法
取关龙胆根浸膏0.90g,加蒸馏水配成0.015g/ml溶液备用。给小鼠按20ml/kg灌胃给药(相当于生药5g/kg给药)。分别取关龙胆地上部分浸膏30.4,15.2,7.6g加蒸馏水配成0.5,0.25,0.125g/ml溶液备用。给小鼠按20ml/kg灌胃给药(分别相当于生药25,50,75g/kg给药)。
【论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单疱病毒角膜炎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07年4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60例(67只眼)患有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病程为6d~8个月。经过系统采用局部及全身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裂隙灯显微镜及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炎性反应的转归及愈合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治愈率为86.57%,总有效率为98.51%,随访期限内3例复发,肝经湿热型1例,肝胆实热型2例,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后痊愈。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是由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角膜组织所表现的角膜炎性病变,其病情顽固,易于复发,对视力损害比较严重。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严重的感染性眼病之一,发病率占角膜病的首位。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至今仍是眼科界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本病发病前常见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发热史,数日后眼部出现疼痛、畏光、流泪等角膜刺激症状,在角膜某一部位可见灰白色点片状或树枝状浸润灶,病灶扩大融合,上皮破损加重,形成地图状溃疡,或表现为非溃疡型的盘状角膜炎和弥漫性角膜实质炎[1]。该病以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并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与国内外报道相近似[2]。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在中医属“聚星障”、“花翳白陷”范畴[3]。临床主要分为外感风热型、肝经湿热型、肝胆实热型。笔者近几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获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共观察60例病例67只眼(外感风热型20只眼、肝经湿热型35只眼、肝胆实热型12只眼),其中男32例,41只眼,女28例,26只眼,年龄9~63岁,病程6d~8个月,其中初发者26例,复发34例。
【摘要】中医药治疗急性附睾炎及其并发症等方面具有起效快、不易产生抗药性、预后良好、有效预防慢性附睾炎等优势。笔者重点对急性附睾炎病因病机、名家经验、专方验方、中成药治疗、特色外治法和针灸疗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急性附睾炎;中医药;外治法;综述
急性附睾炎作为男科非特异性感染性急病,属于中医学“子痈”“偏坠”范畴。急性附睾炎起病急,症状重,局部表现主要为双侧或单侧附睾睾丸肿胀疼痛,并向腹股沟区放射,严重者可上达腹部,后达腰部,甚至可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并可伴有其他泌尿生殖系炎症[1]。西医认为本病多由细菌感染导致,途径有:1)最常见由泌尿生殖系炎症经尿路通过输精管逆行至附睾引起感染[2];2)淋巴蔓延:盆腔炎症通过淋巴系引起附睾炎;3)血行感染:身体其他部位感染通过血路进入附睾。中医药治疗急性附睾炎相对于西药杀菌抗炎治疗具有起效快、不易产生抗药性、预后良好等优势。笔者收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急性附睾炎的研究资料,整理如下。
1病因病机
2中医内治法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辨证论治;综述文献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患病率最高,威胁人们心身健康最严重的精神病之一,也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由于精神疾病的复杂性,中医学文献中各家论述繁多,属癫狂范畴。从现代医学角度论,精神分裂症病因不明,精神症状繁杂,且缺乏躯体方面明确的阳性体征,从而使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成为一大难题。对此,199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们进行反复的讨论,以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制订出精神分裂症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标准[1]。此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已显示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优势及前景。现将近5年来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根据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的不同,分为3类:精神分裂症Ⅰ型(阳证)、Ⅱ型(阴证)、其他型。
1精神分裂症Ⅰ型(阳证)
临床表现以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一般病期较短,多属急性期。李玉欣等[2]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痰湿内阻型)给予中药清心定志汤(陈皮、半夏、茯苓、胆南星、枳实、木香、制香附、石菖蒲、天竺黄、郁金、竹茹、黄芩、炒酸枣仁)合维思通治疗作为研究组(28例),单一使用维思通治疗作为对照组30例,分别于入组后第1、2、4、8周评定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提示2组临床总体疗效在第1、2周有明显差异,在第4、8周无明显差异,2组临床总体疗效相当。研究组减轻了抗精神病药的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段跃水等[3]对精神分裂症50例,实证用癫狂1号(黄芩、黄连、黄柏、郁金、胆南星、大黄、芒硝、柴胡、龙胆草、茯神),并配以氯氮平、舒必利治疗,疗效优于单用相同西药治疗。阮鸿杰等[4]收治61例阳性症状精神分裂症,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用氯丙嗪≤400mg/日治疗,治疗组除服用氯丙嗪≤100mg/日治疗外,根据精神分裂症的不同类型辨证治疗,治宜疏肝理肺,调畅气血,总有效率96%,显效率6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关键词】男性不育症
男性不育症是中医男科的常见病症之一,有资料表明不育夫妇占已婚育龄夫妇的10%~15%,其中由男方原因引起不育者约占40%。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对男性不育的认识不断深入,在治疗上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或补虚或泻实,运用不同的治疗法则,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1辨证分型论治
2基本方为主随症加减治疗
【关键词】湿疹;中西医结合;治疗
湿疹是由风湿热邪所致的常见皮肤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风湿病”“浸淫疮”“黄水疮”。西医认为湿疹为多种因素所致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多与变态反应有关。湿疹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有独特优势,综述如下。
1内服外用
1.2中药加西药内服与西药外用李俊锋[5]治疗湿疹100例,中药内服予自拟湿疹汤;西药服息斯敏10mg/d,地塞米松1.5mg,tid,日2次,外搽去炎松软膏1支、地塞米松(0.75mg)10片、扑而敏(4mg)10片、四环素(0.25mg)10片研末、病毒唑针剂1ml、聚肌胞2ml,调匀外搽。痊愈96例,显效4例,总有效率100%。曾建中等[6]治疗急性湿疹68例,口服赛庚啶2mg,维生素C200mg,日3次,中药以清热止痒汤(地肤子、白藓皮、绿豆衣等)口服,外搽维肤霜。治愈40例,好转14例,有效6例,无效2例。吴国根等[7]用内服皿治林10mg1次/d,加用健脾润肤汤(茯苓、苍术、白术、当归、丹参等),外用去炎松尿素软膏治疗慢性湿疹40例,总有效率92.5%。
1.3中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郭晴[8]以疏风养血,清热除湿(当归、防风、苦参、蝉蜕、生地、石膏、荆芥等)为法内服,外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方(黄连、黄柏、全蝎、大黄、苦参研末)混合尿素软膏。轻者2~4d,重者4~7d治愈,随访1年未复发。
湿本是自然界气候之一,但湿邪则是人类的致病因素之一,湿以重浊粘滞为其特点,故湿邪之为病,证候复杂,缠绵难愈,湿证涉及临床各科,现就湿与皮肤病的关系作如下论述。
1湿邪与发病
2湿证与临床
湿证有内湿、外湿之分,有上湿、下湿之别,辨证上各不相同,笔者认为不外乎以下几型。
2.1湿热内蕴证见发热或有汗出而热不解,面色潮红,心烦,口干不多饮,大便粘滞不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皮疹色红,水肿、水疱、糜烂、渗液或见丘疹、结节、脓疱,自觉痒或痛。临床多见于脓疱疮、单纯疱疹、鹅口疮、剥脱性皮炎、痤疮、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疖、丹毒、毛囊炎、日光皮炎、接触性皮炎、足癣、药疹、湿疹等。
××市药业发展规划()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是高投入、高收益、高技术密集型的特殊产业群体,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为加快我市医药产业发展,叫响“中国北药之乡”,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药业发展趋势及××药业发展现状
医药产业是一个市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医药产品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类产品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值年均增长,已成为全球医药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继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之后的世界第五大处方药市场、世界非处方药的第一大市场。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市场发展进一步加快。黑龙江省北药资源丰富,省内分布的动、植物药材有种,总蕴藏量为亿公斤。有药材保护区处,保护面积万亩。年末黑龙江省已步入医药大省行列,医药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位。形成了以哈药集团为龙头的一批骨干企业,涌现了一批骨干产品,产值超万元以上的就达种,产值超亿元的有种,医药产业已成为拉动全省医药经济快速发展的牵动力量。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用药消费的增长、新疾病带来医药的新需求以及医药生产的多元化,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医药市场增长速度仍将继续高于世界医药市场增长速度。
二、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及任务目标
血清药物化学主要是研究血清中的化学物质,观测血清中外源性活性物质及其作用和代谢规律,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较为科学的一种方法。1989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提出了“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1997年,国内发表了“中药及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一文,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及理论。近十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和专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中药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现就其研究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1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现状
1.1血清药物化学在单味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国内提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之前,就已有学者对远志、越桔、白术、东北红豆杉、地黄等单味中药展开过研究。近年来,有更多的人将血清药物化学的方法应用于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1.1.1茵陈蒿口服给药发现6,7-二甲氧基香豆素(6,7-dimethylesculetin,DME)为茵陈蒿汤的主要血中移行成分,药效研究证明其具有利胆、抗炎、利尿、降血脂等一系列茵陈蒿生药的药效,因而认为6,7-DME为该方的主要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1.1.2当归给药血清中,藁本内酯二聚物、藁本内酯、z-Butylidenephthalide、z-6,7Epoxyligustilide和falcarindiol等5个物质的相对含量比原药中高,分析这些成分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活性,它们有可能是当归的药效活性物质。
1.1.3土茯苓唐氏等对单味中药土茯苓的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表明,大鼠含药血清中的特征峰代表的物质很可能为原型成分,即药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