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7年,分众营业收入年化增长12.36%,扣非净利年化增长20.86%。2018年,分众营业收入继续增长21%,扣非净利润增长却陷入了停滞状态。2019年Q1,分众营业收入同比下滑约12%,预计2019年中收入也将继续下滑。
2012~2018年,分众固定资产中,媒体资产所占的比例均超过90%,而媒体资产的折旧年限为5年。
2012~2017年,分众的固定资产维持在3亿元左右,而2017年分众的媒体资产原值已经达到14.86亿元。2018年,分众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张,导致固定资产增加至17.85亿元,这也意味着确定性的租金和折旧费用的增加。
在不存在股本变动、利润分配、资本公积变动等权益项目变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假设2017年后,分众每年的净利润都增长20%,并且不分红不发生股本变动,则分众的净利润与摊薄ROE将会呈现以下变化:
也就是说,即使分众的业绩依旧保持稳定的增长,其roe也会下滑。对于投资者而言,roe的变化和每股利润的增长并没有直接关系,所以目前讨论分众的roe其实意义不大。
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分众目前的净资产基数(分母)太小了,只要企业的业绩继续增长,roe下降到一定水平就会趋于稳定。
假设企业的净利润继续按照20%的速度增长,roe将会呈现如下:
上图说明了几个事实:
换言之,在roe没有趋于稳定时,讨论短期roe的高低并无意义。事实上,roe只是企业经营的结果指标,并无法让我们知道企业未来利润的增长方向,我们需要寻找的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持续动力。
主要产品分析
框架的销售单位是个,行情好的时候,分众可以以1000个为单位打包销售,行情淡的时候,小客户挑几个下单也是可以的。小客户的下单价格可能是大客户的3倍以上,实际销售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赠送资源,所以每个订单的最终价格各有分别。
根据分众2018年的年报显示,分众在2018年末已拥有193.8万块电梯海报,比去年同期增加72.8万块,同比增长约60%。分众的海报分为平面海报和微空间(低线城市小市场),但年报披露这一数字比我实际调研的情况多了十几万块,而且过了几个月后依旧多出了十几万块,我也搞不懂为何会存在这种差异。。。如果是可售资源和已入驻资源的区别,也不至于延迟了几个月的数据依旧对不上。
智能屏是2018年后提出来的产品名称,一般为处于梯内/梯外的竖屏,根据不同的场景主要有18.5、27寸、32寸等三种尺寸。原本分众有两款产品分布叫数码海报和框架2.0,都是类似的屏幕,2018年后,这两款产品也一起被归纳入了智能屏。
按照分众原本的规划,智能屏的关键在于“智能”,通过屏幕技术的升级,未来可以在阿里的赋能下实现“千楼千面”。当然,截止目前我们还没有见到什么进展。
根据分众2018年年报显示,分众共拥有自营电梯电视72.4万台,同比去年增加41.6万台,同比增长135%。根据我的调研,这个数字有接近一半是联播网,另一半是智能屏,而我统计的总数基本等同于分众公布的数字,没有出现框架那么大的出入。
产品特性:
从价格上来说,分众在需求旺盛的时候保持着良好的涨价势头,每年的刊例价都能涨个十几个点,一般分年初和年中两次涨。以某一线城市的框架1.0价格为例,过去7年刊例价年化增长11.5%。
上下游分析
供给端分析
目前物业这一块趋于集中化,未来是否议价能力会提高还有待观察。
2017年,全国物业公司数量超过10万家,TOP100占总面积约32%,TOP10面积占有率由4.37%(2014年)提升至11.06%,行业集中度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全国物业管理面积约195亿平方米,较2008年增长约53%,年化增长4.9%。
假设每80平方米为一户,每80户拥有一个电梯,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数据:
在原有的竞争格局中,如果需求旺盛,点位的价格每年将保持3%~5%的上涨,甚至在需求下滑时,分众还会要求物业降租或者退租。而新潮的出现,打破了行业中固有的格局。新潮携重金而来,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不断从行动上和舆论上争抢点位,抬高点位价格,导致2018年很多点位的价格上涨了10%~20%。
逆势扩张是龙头企业惯用的策略,它的好处主要是竞争烈度下滑了,供给端的成本会下降,企业可以低成本地获取日后的经营资源。2018年Q1整体的经济热度还比较高,双方在这个阶段发起了战役,导致在经济热度消退后,双方都在逆势抬价,根本没有吃到逆势扩张的红利,反而徒增了很多低质高价的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