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服务”双轮驱动实现精准救助

强化救助体系三级联动,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楼栋里、家门口;实现救助对象精准识别,2022年以来社会救助直接受益人群1.2万人次,间接受益人群4.8万人次;推动救助资源全面整合,构筑涵盖19个社会民生部门的大救助工作体系;扩大救助服务有效供给,制定涵盖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7大类31个子项的服务清单……11月29日下午,宁波市海曙区召开发布会,介绍该区“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模式改革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工作人员探访需要帮助的家庭(海曙区融媒体供图)

海曙区“物质+服务”社会救助先后入选2020年国家民政部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和2022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二批试点,在全省乃至国家层面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力争在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先行先试领域贡献更多海曙智慧。

“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模式改革的目标不仅在于提供基本的物质救助,更侧重于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海曙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吕丹介绍,海曙区探索“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改革创新,主要是聚焦传统社会救助模式下体系不够完善、对象识别不够精准、资源整合力度不强、服务供给内生动力不足的四大堵点,改变了以往“给钱了事”的工作方法,更好满足不同困难群体的多元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家住集士港镇的王爷爷夫妇,独自抚养一对年幼的孙女。2021年底孩子奶奶中风瘫痪后,王爷爷既要照顾卧床的老伴,还要负责两个孩子的生活起居。村干部了解到情况后,立刻为王爷爷一家申请到了每月5000元左右低保金和困境儿童生活费,解决生活上的燃眉之急,同时还帮他们联系了“童舟共济”困境儿童帮扶项目,由康复师定期上门,为奶奶提供理疗康复,由心理咨询师主动介入,为孩子疗愈创伤,由志愿者制定暑期计划,定期探访陪伴孩子成长。经过各方的努力,这户家庭的生活慢慢回到了正轨。

海曙区整合全区救助服务资源,构建救助服务联合体,链接近千家加盟企业、6719家社会组织和2200余支志愿服务团队,形成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大救助格局”。此外,按照“区-镇-村”三级助联体架构,海曙区打造的镇(乡)街道及村社级助联体、服务站和救助点,切实把救助服务精准送至群众身边。

“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海曙区融媒体供图)

“我们高标准打造区级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建设镇(乡)街道级助联体服务站17家,村社级助联体服务点223家,年内将实现全覆盖。还探索设立了23个小区救助点,实施救助帮办制度,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楼栋里、家门口。”吕丹介绍,海曙正一步步扩大救助服务的覆盖面,打通供需对接的“任督二脉”,让困难群众收获“稳稳的幸福”。

在服务方式上,“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模式实现了从“线下”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变。链上救助与线下帮扶“两条腿走路”,构成了海曙区“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模式的重要支撑。通过数字赋能,海曙区社会救助实现了从简单救助政策申请向部门救助资源互通共享转变,困难群体可以像淘宝购物一样采购服务类救助项目,一键下单在线上申请救助服务,实现了救助政策、服务资源与救助对象精准匹配。

下一步,海曙区将持续深化“物质+服务”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救助帮办制度,推进助联体互联共建,继续探索“救助+慈善”综合帮扶机制,补强最薄弱的地方、温暖最弱势的群体,确保共富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强化救助体系三级联动,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楼栋里、家门口;实现救助对象精准识别,2022年以来社会救助直接受益人群1.2万人次,间接受益人群4.8万人次;推动救助资源全面整合,构筑涵盖19个社会民生部门的大救助工作体系;扩大救助服务有效供给,制定涵盖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7大类31个子项的服务清单……11月29日下午,海曙区召开新闻发布会,主要介绍海曙区“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模式改革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THE END
1.我市推行“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新模式我市推行“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新模式 ■融媒体记者 吴帆 通讯员 费行 陈烨旦 “我们项目的名称是‘共增能,谋未来,偕行共富路’,主要服务对象是枫桥镇在册的低保残疾人……”11月30日,诸暨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一楼大厅里,诸暨市益江南社会工作服务与发展中心的负责人华钰莹站在讲台上,详细地介绍将与市民政局...http://zjzj.wenming.cn/wmbb/202112/t20211206_3329296.html
1.“物质+服务”让社会救助更暖心为了给张某提供更加全面且专业的救助帮扶,滴道区民政局还将他纳入了“物质+服务”重点帮扶对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工力量,定期上门给他提供心理疏导、情感慰藉等专业服务,鼓励他乐观面对生活。 据悉,近年来,滴道区民政局统筹民政、教育、人社、医保等17个部门形成救助合力,推进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https://epaper.shehuiwang.cn/epaper/zgshb/2024/06/21/A02/story/8662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