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面积2.94万平方千米。位于辽宁省南部。它的北面边界是鸭绿江口与辽河口的联线,其它三面临海。千山山脉从南至北横贯整个半岛。最高点高于1000米。最高为步云山1131米。半岛沿海地带是平原,海中有很多岛屿,著名的有小龙岛(蛇岛),长山群岛等等。由于海洋气候影响半岛上冬暖夏凉,夏季是避暑胜地。温暖的气候使半岛成为良好的水果出产地。产物有苹果,梨,桃,山楂等。其它农作物有玉米,稻,高梁,大豆,花生等。半岛上产煤。柞蚕茧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重要的城市有大连市、丹东市、营口市等。
历史变迁
据说在30亿年前,辽东半岛像世界其他淹伏地区一样,淹伏在海洋下面。随着地壳运动演化,多次发生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一些火山沉积岩系,堆积形成岛屿。
距今6亿年前的晚元古代末期,陆表海沉积区曾有过短暂的平稳抬升,形成广袤平原环境。此间,辽东半岛持续上升,渤海地区由早第三纪的淡水河湖环境过渡到晚第三纪的湖海环境,河流作用逐渐减弱,湖泊逐渐加深。距今300万~200万年的第四纪以后,辽东半岛继续抬升,接受风化剥蚀。辽东半岛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曾有过较大的冰川活动,几度被冰川覆盖。辽东半岛亚热带植物南迁,草本植物有所增加。由于世界性的冰川活动,海平面高度大幅度地或涨或落。冰期来临时,大洋水大量地转入陆地冰川,海面下降;冰川消融,冰川水回归海洋,海面回升。海平面的动荡,对黄渤海产生巨大影响。海面下降时,半岛两侧变成渤海湖、渤海洼地和黄海大平原,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相连,海面回升时,发生海进,渤海洼地和黄海大平原重新变为渤海和黄海海域,第四纪渤海共发生四次海退、四次海侵,最后一次海进发生在距今9000年。距今6000年至5000年前后,黄渤海海峡及渤海的地貌形态基本形成,辽东半岛海侵达到高峰。
白垩纪后期辽东半岛地层隆起,下辽河、渤海地层断陷,奠定了辽东半岛现代地貌的地质基础。第三纪初,胶辽古陆上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当时的辽东半岛地区发生了广泛的拗曲、断块、隆升和岩浆喷发。中更新世后期,渤海海峡断裂陷落,与山东半岛分开而形成两个半岛。
公元1858年,沙俄强迫清朝签订《瑗珲条约》。公元1860年,沙俄再次强迫清朝签订《北京条约》。两次不平等的条约,导致清朝把外东北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沙俄,丧失了日本海的所有海岸线,至于今。从此,东北地区的出海通道,只剩下辽宁省南部的辽东半岛了。咱们国家唯一的内海——渤海,其东北部那个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半岛,就是辽东半岛。
辽东半岛的面积约有2.94万平方公里,西部是渤海,东部是黄海。如果按地级市为单位的话,包括大连市全部,营口市绝大部分,鞍山市南部,丹东市东南部。
辽东半岛的地形比较复杂,中北部纵贯著名的千山山脉。千山山脉北部,就是著名的摩天岭。辽东半岛的中南部,地势逐渐低平。由于辽东半岛面积不算大,河流不是很多,比较大的是流入渤海的复州河,流入黄海的碧流河、大洋河(哨子河汇入大洋河),当然,不包括鸭绿江。
辽东半岛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北,东北地区的西南部,蒙古高原的东部,朝鲜半岛的西部,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要地。咱们都知道三国鼎立魏蜀吴,但实际上当时还有第四国存在,就是公孙氏在辽东建立的燕国。燕国国都在辽阳,并不在辽东半岛上。但是燕国要对抗曹魏,必须拉来强援,而东吴孙权就是公孙渊在江湖上乱认的“大哥”。燕国和东吴走陆路联系肯定不可能,曹魏不会借道。那就只能走海上,而东吴与燕国的海上联系,都要经过辽东半岛。
东吴与燕国经辽东半岛联系,极大威胁到了曹魏的战略安全。公元238年,魏明帝曹叡派大将司马懿平定辽东,收辽东半岛,这才解决了心腹大患。从此,孙权再无法利用辽东半岛来威胁曹魏了。
到了隋朝时,辽东半岛已不在中原王朝手上,而是属于高句丽。隋文帝、隋炀帝,以及之后的唐太宗、唐高宗,几乎都是不惜代价要灭高句丽。除了高句丽实力非常强大,是隋唐的心腹大患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辽东半岛。
辽东半岛在高句丽手上,高句丽可以轻易地出兵袭击渤海海峡南岸的胶东半岛,进而进攻中原。即使高句丽不借辽东半岛南下胶东半岛,他们也可以利用辽东半岛的地理优势,威胁到幽燕(今北京、天津附近),同样可以威胁到中原。
唐高宗拿下辽东半岛之后,胶东半岛和幽燕地区的安全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唐朝在辽东半岛设立了军镇,比如建安州都督府(驻今营口市区东南),还有一个积利州,就是现在的复县。现在东北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大连,当时还没有形成规模,现在的大连市金州区被称为卑沙城(或毕奢城)。现在的大连市区,在唐朝被称为青泥埔。卑沙城和青泥埔依山傍海,雄视大洋,海对面就是新罗,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另外,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军事要塞旅顺口,唐朝在此设立都里镇,与胶东半岛的登州共同捍卫渤海的安全。
唐朝以前,中原王都的国都多在长安、洛阳,距离辽东半岛相对较远。但自辽朝以后,辽、金、元、明、清相继建都于北京,辽东半岛的战略意义日益重要。
在北宋还没有统一南方各国时,南方各国如南唐、吴越等与辽朝联系,多是走海路登辽东半岛。辽朝缺少南方的物资,要获得这些物资,是离不开辽东半岛的。
辽与北宋对峙并和平相处百年,辽东半岛的经济意义有所下降,但辽东半岛卡在辽、北宋、高丽之间。辽朝控制辽东半岛,可有力阻止高丽与北宋结成反辽同盟。
金朝和元朝时,东北都没有强大的反对势力,辽东半岛的战略意义略有下降。但到了明朝,北元雄踞大漠,对明朝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军事威胁。好在明朝控制住辽东半岛,中原的物资可通过胶东半岛,以最快速度安全运到辽东半岛,进而控制东北。
明朝的辽东是没有民政单位的,比如布政使司。山东布政使司跨海管辖辽东,辽东只是军事上相对独立,设辽东都指挥使司。而到了晚明,由于后金崛起,辽东半岛更是成了明朝抗金的最前线。可惜,明朝最终没能守住辽东,全部没入后金。
后金改国号为清,后定鼎于北京,就位于渤海西侧。如此,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双璧合一,大门一关,京师无忧。另外,辽东半岛位于清朝龙兴之地盛京(今辽宁沈阳)的南端,对保卫沈阳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晚清,日本崛起,通过甲午战争割走了清朝很多地盘,其中就包括辽东半岛。日本已准备要占领朝鲜半岛,再拿下辽东,进可以图谋整个东北,或威胁到清朝的京城安全,或南下山东。退,日本可以以辽东半岛为战略屏障,守住朝鲜半岛。不过,日本野心实在太大,引起列强警觉,强迫清朝花三千万白银,强行从日本中手“赎回”了辽东半岛。列强此举当然是为了自身利益,但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保障京师安全的作用。
之后,天下大乱,日本和苏联相继占据辽东半岛(或部分地区)。直到1955年,随着旅(顺)、大(连)正式回家,辽东半岛回到国家的怀抱。
地理位置
辽东半岛在辽宁省南部。辽河口与鸭绿江口连线以南,伸入黄海、渤海之间。整个半岛呈东北-西南走向,从北部的本溪连山关至南端的老铁山角,长达340千米,北宽150千米,面积2.94万平方千米,向南渐窄,南端为大连港,是中原与东北交流的必经之路之一,是中原与东北腹地相联系的纽带,半岛南端老铁山隔渤海海峡,和山东半岛遥相接应,形成渤海和黄海的分界。北部可以鸭绿江口和大清河口联线为界,习惯上包括沈丹铁路以西到浑河、大辽河地区。
辽东半岛的地理范围以辽河入海口和鸭绿江入海口的连线为界,以南地区为今称之为辽东半岛的范围。大体上包括大连市、营口市、鞍山市、丹东市、辽阳市的部分地区。"辽东半岛"这一名称是今人的称谓概念。
文献记载
文献记载中,辽东半岛地域范围都记于"辽东"这一称谓之中。明代的"辽东"东抵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北抵开原、南达旅顺口,其疆域相当于现辽宁省的全境。清代辽东半岛属于盛京的辖区范围。
大连市金州区以南的部分,称旅大半岛。附近的金州湾、大连湾为两个构造盆地,在最近地质时代曾下降,形成弯曲的海岸线,有旅顺、大连等良港,为中国北方少有的不冻港,是中国北部海运、渔业的重要基地。
在中国行政区划中,辽东半岛属于东北地区,但在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中,它却地处华北区,因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就成为本区自然地理的显著特征。
海岸地貌
皮口至鸭绿江口为淤泥质海岸,来自鸭绿江及其它河流的悬移物质受到长山群岛的阻挡,在皮口以北的海岸带形成广阔的淤泥滩,在大洋河口附近,近几十年来泥滩外展5-6千米。
辽东半岛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134立方米,略高于辽宁省人均占有量,但在时空分布上差别较大。半岛东部地区的大洋河、英那河流域水资源量较多,占半岛水资源总量的64%;而中西部地区水资源量较小,只占半岛水资源量的32%。
据对各河14项监测结果,按《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999)评价,各河流上游水质属Ⅰ、Ⅱ类;中下游由于受城镇排放废水影响,水质较差。复州河、登沙河下游的水质属于Ⅳ类。各河下游局部污染严重。
辽东半岛棕壤大都发育在花岗岩、片麻岩、千枚岩之上,质地偏砂,土体疏松,除了棕壤外,还有滨海盐土、水稻土、草甸土和暗棕壤等。滨海盐土主要分布在东港、庄河等地的沿海地区,由盐渍淤泥发育而成。滨海盐土虽已脱离潮汐和波浪的影响,但因其成土母质为海相沉积物,地下水又为海水,故土壤表层盐含量可达0.6~3.0%,经常出现白色盐霜,心土和底土中的盐分含量也很高,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
渔业资源
辽东半岛大陆架面积辽阔,沿海多为浅平海底,且有鸭绿江、大洋河等河流淡水入海,亦将大量滋养物质带入海中,使沿岸海区水质肥沃,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滋生,形成鱼虾产卵和索饵的场所,因此成为我国重要渔场之一,主要经济鱼虾类有小黄鱼、带鱼、鳝鱼、对虾毛虾等。
辽东半岛有淡水鱼类102种,隶属于34科4属,其中土著纯淡水鱼类5种,洄游鱼类11种,河口鱼类26种,外来鱼类14种。沿海岛屿有淡水鱼类14种,隶属于5科14属。
本区的海涂资源集中分布在东港和庄河两市及普兰店湾附近海岸,广泛用于水产养殖,围海造田、晒盐和种苇等。水产养殖主要有贻贝、文蛤、海带和海珍品如海参、鲍鱼扇贝,近年来已开始发展港养对虾。围海造田主要在东沟、庄河一带,已成为黄海沿岸重要的稻田区。
本区盐田也有较久的历史,据记载,远在汉代就已在现盖州市境内建有盐场,盐场主要有普兰店湾、旅顺、皮口等。苇田主要分布在鸭绿江、大洋河的入海地区。
考古发现表明,至迟在距今40万年前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劳动、生息。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辽东半岛农业开始出现,铜石并用时代是辽东半岛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渔业仍占有重要地位,制石、制玉、制陶等手工业均达到了史前最高水平。晚期青铜时代除制陶、制玉等技术外,各种生业和技术都达到了史前最高水平。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金朝统治者占领辽东半岛之后,在各族人民中强制推行猛安谋克制度以取代辽朝所实行的州县制,辽东半岛地区在金代几乎全部属于东京路的管辖范围之内。而今大连市金州区和普兰店区的部分地区,属于金代上京路遥领的曷苏馆路。
明朝时期的辽东地区在行政区划上,一直属于山东行省的东北部,因此,在民政与司法监察上,辽东半岛地区接受着山东行省布、按二司的管理,山东布、按二司在辽东各自设有自己的派出机构,其管理体制在正统年间以后渐趋正规化、系统化。
顺治十年(1653年),清朝在辽东半岛上,设置了辽阳府,领辽阳、海城二县,因明清战事的影响,辽东半岛汉民大量逃亡,所以辽东半岛人烟稀少,只设海城一县,后因招抚、鼓励垦荒等政策的实施,使辽东半岛人口日益增加,而逐步增设州县建制。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军先后多次侵犯辽东半岛及其附近海域。1860年6月,英海军舰队184艘舰船,载陆军1万余名,入侵大连湾,部分英军在大孤山、和尚岛、青泥洼等处登陆侵扰。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辽东半岛成为列强侵略中国、互争利益的战场。
1904年的日俄战争,辽东半岛也是主要战场。8月下旬,日、俄军各出动16万人在辽阳地区展开激战,9月,日军攻占辽阳。日军另一部自6月下旬扫清旅顺外围据点,8~12月间向驻守旅顺要塞的俄军发起攻击,1905年1月俄军投降,9月5日,日俄签订《朴次茅斯和约》,历时1年半的日俄战争遂告结束。1928年属辽宁省。
景点
长兴岛
大连长兴岛是长江口以北第一大岛,位于辽东半岛中西部,大连瓦房店市西侧,四面环渤海,仅一桥与陆地相连,是中国海岛中最佳的小岛。长兴岛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这里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是镶嵌在渤海东岸的一颗璀璨明珠。
金石滩
吴姑古城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率兵东征时,击败高句丽,曾屯兵于此。从出土的文物看,有绳纹红瓦陶片、环首铁刀、开元通宝古钱币以及大量的魏晋时期的花纹砖。考古研究表明,这些文物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战国至魏晋,三四百年间战火不断,社会动荡,而巍霸山城在当时作为地方政权,管理周边地区,这对稳定辽东及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大连
别称滨城,旧名达里尼、青泥洼,是辽宁省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位于辽宁省辽东半岛南端,地处黄渤海之滨,背依中国东北腹地,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贸易、港口、工业、旅游城市,也是新一线城市。大连历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祖先就开发了大连,1899年开始称大连。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对大连地区进行了侵扰。作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大连在近代史上曾遭受两次大的战争劫,沦为俄、日近半个世纪。大连环境绝佳,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东北之窗”“北方明珠”“浪漫之都”之称,是中国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最大的港口城市;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大连是世界经济论坛(WEF)夏季达沃斯的常驻举办城市,拥有中国最大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全球第二大大豆期货市场:大连商品交易所。2014年6月,中国第十个国家级新区大连金普新区正式设立。
雷州半岛
雷州半岛,南北长约130公里,东西宽约40~70公里,全境面积13225平方公里。。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南方第一大半岛)。因历史上属于雷州府辖地而得名,半岛上主要城市为广东省湛江市(地级市)。雷州半岛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西南部,位于北纬21°15′~21°20′,东经109°22′~110°27′。介于南海和北部湾之间。南隔琼州海峡与祖国宝岛海南相望。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面积8888平方公里。雷州半岛以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歌、雷剧、雷州石狗、醒狮、人龙舞、傩舞等诸多文化内容为载体,构建了独特的人文地理范围。"雷州文化"作为区域文化,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被确定为广东的"四大文化"。行政区划,湛江市、徐闻县。与越南围成北部湾。
得名辨源
雷州始名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同时期,毗邻的儋州(今海南儋州市)、琼州(今海口市)、窦州(今信宜市)也分别于622、631、634年始名,可都不用"雷"字命名,莫非儋州、琼州、窦州的雷比雷州少自唐贞观上溯至秦汉,儋州、琼州、窦州和雷州之地的雷,孰多孰少,史无记载。翻阅雷州的史籍,看到的是干旱的记载,世代祭雷祈雨的记载,却没有雷暴灾害的记载。《雷州府志》录有雷州古谚"雷打秋有作无收,秋打雷稻籽累累",并作了诠注。说是雷州人祈盼多雷雨,每年立秋之日有听雷测天的习俗;"秋打雷稻籽累累",意为"秋后多雷乃祯祥之兆"。此谚至今仍在雷州半岛的乡村中流传,究其原因是因为古今气候未有根本变化。
对于雷暴的成因及我国雷区的分布,哪里多雷,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林之光在其专著《中国气候及其极值》中,有全面的阐述。林之光先生的论断是,"中国的雷暴的分布是南方比北方多,山区比平原多,陆地比水面多。"他以建国后五十年各地气象台站提供的资料为依据,进行科学分析,认定我国的多雷地区首推云南、海南,次为青藏高原东部和横断山区北部,第三是两广地区。
雷州多雷的不经之说
说雷州以多雷而名者,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也并非空穴来风,很可能源自一些远久的传说。这些传说见于史籍,世代流传,穿凿附会,自圆其说,可概括为"雷州多雷说",其说有三。
其一,"猪雷说"。说是雷州这个地方很多雷,到了冬天都变成猪蛰伏到地下。人们把这些猪雷挖出来煎煮,给它温暖,让它立春后回到天上行云化雨。然而,古时有识之士就认为这种传说是荒诞的。明《雷州府志》指出,"雷自贞观始名,说者谓其多雷,至冬蛰而为彘,郡人掘而煮之,其说近诞。"其二,"风雷说"。说雷州有座擎雷山,山上经常生出雷来。这山有洞窍与琼州的息风山相通,琼州那边一刮风,雷州这边就打雷。琼州风多,所以雷州雷多。清《雷州府志》指出,"此为不经之说"。
其三,"阴雷说"。说雷州不但有阳雷,而且有阴雷。阳雷有声音,主生,行云化雨,造福人世。阴雷无声,也看不见,主杀,专事惩办恶人。那些连得什么病都来不及知道而突然死去的人,就是被阴雷击死的,其原因是他本人作恶或是他祖上有人作恶。至今这种"阴雷说"在雷州半岛的一些乡村中仍有流传,也有人相信。清《雷州府志》照录此说,并不否定。
多雷说与雷文化
"雷州多雷说",以现代科学观点看,固然荒诞不经,不可置信,它却是古雷州的雷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以讹传讹,世代不绝。
所谓雷州换鼓,就是"每年定期供鼓以祭雷",祭雷时供上新鼓换下旧鼓。换鼓是祭雷的俗称。雷州人称铜鼓为雷鼓,称天雷为天鼓,击铜鼓象征天鼓,祈祷雷声常作,雨水充沛。换鼓之日,州内官民齐集雷祖祠前,还有高廉琼的州县官员应邀前来助兴。新供的100多面大雷鼓,以铜锣、铜钹伴配,进行击乐大演奏。鼓声如雷,天崩地裂。在击乐声中,巫师、道士千般作态,亦咒亦歌,离奇怪异;又有善男信女组成的祈祷仪仗队,载歌载舞,酬雷谢天,惟妙惟肖。因而雷州换鼓以其规模天下无双,祭雷演技天下叫绝,与广德埋藏、钱塘江潮、登州海市并称为天下四绝。
雷州以雷名的历史记载历史记载,唐贞观五年(631年),陈文玉出任东合州刺史,唐贞观八年(634年)表奏朝廷要求将州名改为"雷州",其理由是东合州与该州古时的名称合州、南合州容易混淆。至于陈文玉为什么用"雷"字为州名,没有史料可资查考,但我们可以进行猜想。猜想一,陈文玉以雷为州命名,其目的是促进民族团结,凝聚俚人的民心,以利管治。陈文玉是汉人,他的前任是俚人首领。俚人敬仰崇拜雷,又有祭雷的习俗。以雷为州命名,是对俚人的尊重,表明陈文玉要当俚人的父母官,这样俚人就会拥戴他,辖区之内政通人和可以期望。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雷州得名是出于崇雷敬雷,并非因为多雷。猜想二,陈文玉以雷为州命名,既是为了迎合民俗,也是对上天的祈祷,愿州内雷声常作,风调雨顺。陈文玉所处的时代,是雷州半岛从狩猎过渡到农耕的时代,陈文玉出生于海康县一个猎户人家,对狩猎与农耕的艰难看得清楚。农耕仰赖天泽,要年丰岁稔,只得祈求雷神庇护,及时行云化雨,润泽州境。以雷为州命名,意在敬示州托雷管,望多加眷顾。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那雷州得名是因为敬雷、盼雷,也并非因为多雷。
位置组成
地形地势
半岛地势平缓,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南部为玄武岩台地,占半岛面积的43.3%,略呈龟背状,台地上多分布有孤立的火山锥,双峰嶂,海拔382米。中西部和北部多为海成阶地,占半岛面积的26.7%,海拔在25米以下。中东部为冲积和海积平原,占半岛面积的17.4%,地形平缓。半岛地表水缺乏,河流主要有南渡河、西溪河、英利河、通明河、调风河、等成放射状独流入海,其中南渡河最大,长65千米,流入雷州湾,雷州青年运河纵贯半岛北部,长236千米。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半岛岸线曲折,港湾众多。东部为台地溺谷湾海岸,南部为火山台地海岸,西部为海成阶地和台地溺谷湾海岸。港湾主要有湛江港、雷州湾、流沙港、乌石港、安铺港。半岛之东近岸海域中有30多个岛屿,较大的岛屿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新寮岛和东里岛。东海岛位于雷州湾与湛江港之间,面积247平方千米,人口约23万,地势平坦,东部有沙堤,东北蔚律港水深26~41米,西部沙滩宽阔,有长6820米的大堤与大陆相连。南三岛位于东海岛之北,由10个小岛进行围海造田连接而成,面积123平方千米。硇洲岛为火山岛,位于东海岛之东,面积53平方千米,岛上最高火山锥海拔81.6米,东部为陡崖。
气候类型
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3.5℃,1月平均气温16.3℃,7月平均气温29℃。年平均降水量1417~1804毫米,5~10月为雨季,9月为暴雨鼎盛期,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常年多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和东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和西南风,年平均风速3米每秒。夏秋季多台风,年平均登陆台风2~3个。半岛东侧沿海为不规则半日潮,西侧沿海为规则全日潮。
自然资源
雷州半岛是中国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盛产甘蔗、橡胶、剑麻、香茅、花生等。海产品主要有鲍鱼、对虾、龙虾、鱿鱼、蚝、珍珠等。工业有制糖、食品、制盐、家用电器、化工、机械、建材等主要门类。交通较方便。铁路有黎塘-湛江、广州-湛江线与衡阳-友谊关、贵阳-柳州、北京-广州线相连。公路成网,干线有徐闻-广州公路纵贯半岛。水运以湛江为中心,港口主要有湛江、海安等,可通往沿海各地。民航以湛江为中心,通广州、海口、香港等。半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旖旎迷人的热带风光,主要风景区有湖光岩、东海岛、粤西热带作物试验站等。
雷州半岛地处中国大陆南部边陲,西控北部湾,东瞰南海北部大片水域,南与海南岛共扼琼州海峡,又是海南岛的重要依托,地位重要。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以半岛为基地,利用3、4月的北风季节,发起海南岛登陆战役,强渡琼州海峡,5月1日解放海南岛。
雷州文化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自西汉以来,历代大多在这里设郡置县,一直是雷州半岛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航运的中心,因而被称为"天南重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雷州半岛位居祖国大陆紧南端边陲,优秀的中原文化广泛吸收融会了古老的南越、俚僚和流入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充实、更新,逐步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源远流长,由于雷州半岛是红粘土,所以文化有红土文化之称,雷州半岛有很多特色文化,都是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流传至今,对后人有很大启发。
历代英才汇集推动了多种文化的融合,使雷州成为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拥有闽南文化、宗教文化、俚僚文化、流寓和名人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催生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歌、雷剧、雷州石狗、雷州傩舞、雷州换鼓、雷州陶瓷、醒狮。
"文明之光辉耀千秋,偏远之地钟灵毓秀"。据史书记载,仅唐宋两代,被贬谪到雷州半岛或在雷州半岛留下足迹的名人就有22人,包括寇准、李纲、苏轼、苏辙、汤显祖等名臣贤相和文豪。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和清廉刚直的浩然正气,在雷州半岛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唐宋之前,居住在雷州半岛的主要是百越族,文化生态还是原始的俚僚文化。先贤们逗留雷州半岛期间,开办书院,倡导教化,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思想及生产技术,并写下了无数诗词文赋。他们为官做人的浩然正气,也给当地带来了清新的风气。及至清代,雷州涌现了以陈瑸、陈昌齐、陈乔森为代表的一大批本地人才。如今,雷州已成为粤西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历史名城。
史家公认,唐宋以前,雷州半岛还是蛮荒之地,当地居民多为古越国人,他们鸿蒙未开,文化生态主要是落后的俚僚文化。
唐宋以来,一批中原名士被贬谪到此。正是他们,从庙堂之高跌落到江海之远后,沉潜意念,奋发精神,关心民瘼,用成熟先进的中原文明,用清廉刚直的浩然正气,行教化,兴水利,勤政不息,笔耕不辍,几百年薪火相传,才使这片洪荒之地,成了钟灵毓秀的沃土--蔚蓝色的海洋与南下的"北风"混合碰撞,春风化雨,冲刷浇灌着红土地,洗却蒙昧,不但最终孕育出了以清朝"陈氏三杰"为代表的大批本地人才,而且至今仍显示着迷人的魅力,滋养着后人。
"十贤祠"里供奉着的寇准、李纲、苏轼、苏辙等十贤雕像以及西湖的"苏堤"碑:"贵生书院"里依然闪烁着睿智目光的汤显祖塑像以及门口的"梦泉"井;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李纲墨宝和"苏二村"的故事;雷州人念兹在兹的"寇竹渡"……这些,无不记载着先贤的足迹。他们,或谪居一二年不等,或来去匆匆,"缥缈孤鸿影";但"雪泥鸿爪","惊鸿一瞥",都为这片乾涸的红土地洒下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苏轼南贬途经雷州,留下许多文书墨宝,其文风气节对当地影响至深。苏辙在雷州读书著述,留下不少佳作。"二苏"的流风遗韵,那种"大海浩瀚"的气度,常为时人念颂,成为人们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
汤显祖被贬徐闻,发现这里民风剽悍,轻生好斗,便创办贵生书院,教化百姓珍惜生命。
他更大胆拷问:"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这种拷问,已经不同于屈原的《天问》,那是一个没落王朝的孤臣孽子对效忠于帝王而不得见的委屈的发问;而汤显祖之问,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反思,更具备人文主义色彩。[6]
雷州方言
雷州民系
雷州民系,也称雷州人,为广东四大族群之一。雷州民系是指历代从中原地区途经福建地区(大多数古蒲田中转)而后迁居于雷州半岛及半岛周边地区的早期汉人后裔,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迁居于雷州半岛的蒲田先民是秦朝初年(公元前221年)。雷州民系以雷州话为母语,现聚居于海内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常住雷州半岛本土人口600万多,常住国内其他地区人口约200万,迁居海外人口约150万。雷州民系有自己独特且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是闽南民系代表的一支。雷州民系与潮汕民系、泉漳民系、闽台民系、海南民系颇有渊源,不过长期下来,雷州民系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早已发展出和古闽南文化不同的雷州文化。雷州民系刚毅果敢,求真务实,淳朴重义,形成了较强的团结性。
民俗风情
悬艾虎
《荆楚岁时记》关于"艾虎"所记:"五月五日,以艾为虎形,或剪为小虎,粘以艾叶,内人争相戴之。""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叶编成的,有的是在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上艾叶,当地妇女及儿童则将其扎发辫上。五月初一早上,农村群众大多在居家门楣两边插上艾叶(招百福),或贴上印有小虎的黄纸条来"辟邪"。在雷州半岛各城镇,从初一开始大街小巷卖艾枝、草药,市民纷纷购来插门及煮水洗澡。按照传统习俗的说法,艾草插在门上以招福驱邪,用艾药水洗澡能将邪气及皮肤病冲走。这些小贩的艾草是从附近的山上采来,用别的草叶将几枝扎成整齐的一捆捆来卖,五角或一块钱一捆,艾草散发着特殊的芳香,不时有人上前挑选购买。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羽状深裂,表面是绿色,叶被密生白色毛,茎叶均有特殊香气。中国古代以艾草为药,针灸的灸法,就是以艾草置于穴道上,进行烧灼治病。古人也因此认为艾草可以招福驱邪,中国古书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古时认为端午节之后天气开始炎热,蚊虫滋生,易发传染病,因而在这一天以所谓"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等5种植物,来驱除各种毒害。
端午奇俗
端午节是民间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因五月初五时逢仲夏第一个午日,故名"端午",此外还有"五月节"、"端阳"、"重五"等不同称呼。端午节除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为人们所熟知外,雷州半岛旧时还流行放纸鸢、佩香袋、饮菖蒲酒、流疡等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南北朝的梁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子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后来,善良的人民群众担心粽子投入水中"为蛟龙所窃",于是人们又改用楝叶包裹,以彩丝缠之。据说此二物皆为蛟龙所惮。楝叶是中药,用以包粽子具有预防疾病的功能。
早期民间包粽子(包中)用黍米,故"角黍"又有"五月粽子"之称。旧时,雷州人多习惯摘取橹罟叶去刺,代替粽叶编织成鸭母、笔架、锅盖、橄榄、枕头之形粽子(俗称"饺仑"),取料粟米或糯米等制成(雷州市一带粽子较大,称为大粽。而东海粽更大更长,称为脚筒粽)。按海康县志注释"橹罟"一词说:"橹罟多生于田塍篱落间,随处有之,唯生于沙土者高仅一二尺,不能成木,赤土高有丈余,然亦废材……"
《雷州府志》载:五月朔旦,悬艾于门,制雄黄以佩。童子放纸鸢。是日竞渡,以竿悬银牌于船上,胜者得之,曰"夺标"。"端午日",设酒肴祀家神及祖先。为角黍相馈。浴于溪,曰"流疡"。
雷州音乐
用雷州话演唱的民歌。汉代形成于雷州市,流行于雷州半岛。是广东四大方言歌之一,也是中国131个歌种之一。其格律严谨,每首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韵,第二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第四字和尾字都用阳平声,第二句尾字则用阴平声。每句句首都可加两三个字,叫"歌垫"。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以及双关、重叠、连珠、倒装等10多种。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等。民间男女老幼都会唱,遇事随口即唱,出口成歌。雷州的民间器乐曲。始于明盛于清,流行于雷州半岛湛江地区。雷州音乐按演奏形式可分为:将军令,气氛热烈,气势磅礴;小牌,旋律流畅优美,轻松活泼;坐门楼,多用于庆典,乐手坐在门楼下(大门口)演奏;戏套,为雷州歌剧和黎戏(雷州木偶戏)的场间气氛音乐,也用于日常生活。
雷剧
雷州佛教
旅游景点
湛江
湛江,旧称“广州湾”,别称“港城”,是广东省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雷州半岛上,地处粤桂琼三省区交汇处,南濒南海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东与茂名市相连。辖3个县级市、5个区和2个县。湛江是粤西和北部湾经济圈的经济中心,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欧洲、非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城市,1984年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湛江还是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司令部所在地。
广东湛江其实是祖国大陆最南端的城市,有些低调,有些默默无闻,无论省内还是省外游客,都很少把湛江作为旅游目的地。五一假期最适合冷门目的地的旅游了,菜大叔作为湛江人,这里很多美丽的景点也居然没去过。事实上,湛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湛江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布了10条“品游湛江湾”文化旅游线路,这次挑选了一条最有代表性的路线,来感受湛江的文化旅游魅力。
湛江博物馆
赤坎老街
水井油条
赤坎老街曾是法国的
广州湾历史民俗馆
海珊瑚主题餐厅
珊瑚馆
红嘴鸥游船十里军港
特呈岛、南三岛、麻斜、湛江海湾大桥、渔港公园、观海长廊,南海舰队
有导弹驱逐舰,航母护卫舰,我国有三大舰队: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
特呈岛
航拍下的特呈岛,渔船,红树林,岛上的村庄,度假村,对岸的城市,诗情画意的海岛
航拍下的雷州半岛
茂德公鼓城茂德公鼓城位于雷州白水沟水库畔,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
鼓城
三间五房餐厅
足荣村方言主题酒店
小型的艺术手作坊
樟树湾大酒店的凤凰花
茂德公大观园
足荣村手作博物馆
茂德公大观园,参观足荣村手作博物馆。这是一座雷派二层高大的三间屋,建筑面积4000m2,是广东省乃至全国最大的乡村手作博物馆,保留着很多雷州传统文化,蒲织、蜡染、雷州陶瓷、鸡笼、水烟筒制作。
博物馆一楼是静态展览,有雷州石狗、湛江傩舞、笑佛、广东醒狮、雷州风筝等主题内容,二楼是活态展示,同时也是雷州半岛面积最大、种类最全、设备最精良的手作体验坊。
足荣村大观园的红网餐厅
昌公书局
昌公书局以前是一个读书的私塾,陈英昌老人便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后来他攒下儿女给的生活费,将这个废弃的院子修整为一座乡村图书馆。修葺后名为昌公书局,是集图书馆、咖啡厅、手工坊、青旅为一体
乡村书局
粤海铁路北港码头
南极村-徐闻角尾乡
角尾乡位于雷州半岛最南端,也是中国大陆最南端,被称为“南极村”。地形酷似伸向大海的一支牛角,因此得名角尾乡。
湛江雷州半岛角尾的“顶端点”——灯楼角。这里是解放海南时的指挥所,一新一旧、一高一矮两座灯塔,如擎天柱伫立着。
中国大陆架面积最大最美的珊瑚礁群,北部湾与南海两个海域的海水就在此处相遇交汇,形成一条蜿蜿蜒蜒的合水线,直伸向海的中央
菠萝的海
徐闻不仅有壮美的滨海景观,还有一片“菠萝的海”。“菠萝的海”不是海,而是这片红土地上近30万亩的菠萝园。也就是说,我国10个菠萝中就有3个来自徐闻。
每年的2至5月份是正是菠萝熟果上市的旺季。
徐闻还是广东省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一路上经过许多盐田,“人晒得越黑,盐晒得越白”。
雷州乌石天成台度假村
绿树丛林,金色大沙滩。
日落度假村海边的灯塔下
乌石天成台
湖光岩世界地质公园
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
雷州西湖
雷祖祠
苏公亭
天宁寺
十贤祠
三元塔
三元塔"三元"即状元、会元、解元、源于人们盼人才,祈求状元、榜眼、探花"三元及第"的良好愿望,登塔寓意状元高中、步步高升。三元塔坐落在德城镇东3公里风景秀丽的白沙山上。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州人祈求在各级科举考试上头名,榜中"三元"得名。塔平面八角、高53米。为外九层内分十七层的阁式砖室塔,腔壁厚3米,壁庵几何图形均称美观。穿壁绕平座结构。基础用红砂岩和花岗岩建造。檐梁、角柱、门帮颜色红白相间。须弥座各面刻有浮雕图案,转角处均雕饰神态各异的托塔力士。塔表批荡用料和工艺十分讲究,传说批荡塔身的时候,工匠按照"许新不许旧"的严格要求,选用的不是一般的土朱灰浆,而是名贵的银朱灰浆,因此,虽经历了400年的风雨雷电袭击,但至今仍鲜艳如昔,有"只新不旧"之美誉。
九龙山宝林禅寺
九龙山宝林禅寺是雷州市雨花台寺释善林大师于公元1978年春创建,是雷州市寺院的后启之秀,位于雷州市调风镇九龙山潮落港,南依收获农场,西北接调风圩,距雷城约40公里,占地面积200多亩。四周九条龙脉会聚,宛如九龙戏水,故名九龙山。禅寺坐南朝北,依山傍水,顺山而建,庄严雄伟,气势非凡,左辅将军山,右佐罗汉峰(即日、月、星三岭),宋朝黄牛岗,雷州有名的九十九曲堰河水潺潺流经殿前汇入东海。这里环境幽静,林荫竹翠,空气清新,景致迷人,是游览观光的好去处。禅寺四周谷深林密,径幽洞暗;丰姿百态的岩石,婀娜多姿的海滩红树;时有奔突的走兽,常见会聚的百鹭;扑朔迷离的无底洞,飞流直下的瀑布图;具有文物价值的"观楼"祖墓;富于传奇色彩的"铜鼓王"墓。真是"世上桃源何处觅,蓬莱仙景九龙寻"。
贵生书院
海康港
海康港是个著名的老渔港,港池水深浪静,位于雷州市西南38公里处,隶属北和镇。镇南的康港墟,墟址就是古代雷州府海康县北和治所所在地,海康港因此而得名,成港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海湾港池长1400米,最宽处有1900米,最窄400米,水域面积403平方公里,航道平均水深2至3米,最深处达9米,港内可泊避风渔船100余艘,附近海域盛产白蝶贝,港内有珍珠养殖场。海康港是雷州半岛北部湾西岸的一颗明珠,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走进海康港,就如同阅读一部发黄的线装书,观赏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海康港历史曾是海康县北和治所所在地。由于地处北部湾出口,水陆交通十分方便,经济非常繁荣。但同时也极易受到当时猖獗的海盗的侵扰,后朝廷被迫将县城迁往现雷州城。从此,海康港便逐步成为人们遗忘的角落。作为唯一的遗址县城入城墙,还有入城大门,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还保留着。可惜到八十年代中期,缺乏保护意识的村民逐渐将城墙拆除,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隋朝(581-618年)时,原海康县的北和治所就建在这里,上世纪70年代后遂改称海康港。眼下,离古港口不到一百米的港口南岸,有一堵古墙,就是当年海康县北和治所的古城墙遗址。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掉,墙体全由青石砌成。站在古城墙前面,用手抚摸着这一块块清晰可辨的古石陈瓦,那一块块青石纹理,那一点点凹凸不平,那一片片长满苔藓的历史"印章",好像看出了民间传说中的海盗"乌石二",看到了从远方无边无际的大海,乘风破浪归来的一艘艘渔船,看到了早出晚归的一代代海康港渔人形象。
雷石狗
当地风情
特色美食
雷州白斩狗
南宋初年在雷州城兴起的一种传统食俗,把狗宰杀后煮熟,放在砧板上斩碎来吃,称白斩狗。雷州人很喜欢吃狗肉,市场上卖狗肉摊档比比皆是。尤其是冬天,吃狗肉可以御寒,是穷人的大补。甚至有人说:"将钱买狗吃,好过买被盖。"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湛江市赤坎高州街就有一家"老友记"小店,专营雷州狗肉生意,因为经营得法,曾名噪一时。吃白斩狗很讲究调味,狗肉摊档必备有花生油、酱油、生粉、糖、醋、辣椒等作料制成的调味品,免费供应顾客。家庭制作狗肉,更讲究烹调方法。
雷州白籺
雷州大粽
甜酒
马鲛鱼
南珠
葛布
芋头饭
芋头饭是用芋头切成条块,用油炒一下,然后伴米煮成饭。芋头饭特别香口,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广西的芋头是给皇帝的贡品,雷州人用来做饭给客人吃,也是一件创举。芋头也有一定的药用和保健作用。《本草纲目》云:芋头"可宽肠胃,疗烦热"。游客到雷州一游,吃了碗芋头饭,真是一件慰事。
萝卜饭
萝卜饭是用的萝卜铸成条丝,加点配料,和米煮饭,吃了润喉滑嘴甜口。《药性歌拾四百味》云:"有降气化痰,消食积作用。"外出的人品尝油腻的东西多了,吃碗的萝卜饭,清清肠胃也是件好事。
蛤蒌叶饭
饮食佳话
自古以来,有无数名流将士或因征战、或因被贬、或因路过雷州半岛,他们的舌尖与雷州半岛的特产以及饮食有过亲密的接触,留下了不少佳话。
鉴真视菠萝为"佛果"
马援大军吃薏苡去湿
苏轼秦观师徒爱雷州"蜜酒"
附:亚洲三大半岛
一、中南半岛
二、印度半岛
三、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色列等国位于阿拉伯半岛上。其中以沙特阿拉伯为最大。它从中东向东南方伸入印度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常年受副高压带及信风带控制,几乎整个半岛都是热带沙漠气候区并有面积较大的无流区。半岛沿波斯湾周围有大量石油储藏,给阿拉伯半岛上临近波斯湾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世界10大著名半岛
1.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部,面积322万km2。该半岛大部分面积位于阿拉伯境内,该半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是世界上气候最干燥的半岛,年降雨量稀少。同时该半岛也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
2.印度半岛
印度半岛位于亚洲大陆喜马拉雅山脉南部,总面积约为210万km2。该半岛90%的面积以上位于印度境内,该半岛全长1700km,是世界上第二大半岛,同时也是亚洲第二大半岛。该半岛多为高原,但平均海拔极低,十分适合耕种,是印度著名的农作物产区。
3.中南半岛
中南半岛位于亚洲大陆南部,总面积207万km2。该半岛西临孟加拉湾,东临我国南海,是亚洲第三大半岛。面积仅次于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该半岛多平原,多森林,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的大型半岛。
4.楚科奇半岛
楚科奇半岛位于亚洲大陆东北部俄罗斯境内,面积74万km2。该半岛东临白令海峡,北临楚科奇海。该半岛气候寒冷,冻土遍布,是世界上环境最恶劣的半岛。因其地理位置靠近美国的阿拉斯加,所以该半岛是俄罗斯东部最重要的战略宝地,军事价值极高。
5.小亚细亚半岛
小亚细亚半岛位于亚洲西部,面积52万km2。该半岛北临黑海,西临爱琴海,南临地中海。该半岛的海岸线曲折且漫长,港口众多,是土耳其最大的半岛和战略重地。
6.泰梅尔半岛
泰梅尔半岛位于亚洲北部俄罗斯境内,面积40万km2。该半岛北临北冰洋,因地处北极圈内,因此该半岛的气候十分寒冷,全岛几乎被高大的寒带针叶林覆盖,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俄罗斯著名的北部大半岛。
7.勘察加半岛
勘察加半岛位于亚洲东北部俄罗斯境内,面积37万km2。几乎和日本国土面积相当,该半岛西临鄂霍次克海,东临太平洋和白令海,该半岛长约1200km,岛上森林密布,矿产资源相当丰富,是俄罗斯著名的半岛。
8.马来半岛
马来半岛位于亚洲南部,面积24万km2。该半岛西临印度洋,东临泰国湾和我国的南海,该半岛长约1127km,是东南亚著名的半岛和战略重地。
9.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东部,面积22万km2。该半岛西临我国的黄海,东临日本海,是东亚著名的半岛,该半岛在朝鲜和韩国境内。
10.山东半岛
山东半岛位于亚洲东部,是我国最大的半岛,面积7.3万km2。该半岛西临我国渤海,东临我国黄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我国著名的大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