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山东人的担当和使命。济南两位章丘籍作家,以几十年人生阅历和积累,立足挖掘章丘传统文化,分别以章丘铁匠和爱国词人李清照为题材,写作数万字至数十万字的电影、电视剧本,用老百姓更易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悄然勾勒文化自信,并将于近期开拍成电视剧和电影,以独特视角展现章丘历史名人、文脉。
20年磨一剑,立志创作让人“过瘾”的《李清照》
韩海滨
“我生在章丘,从小听着李清照的故事长大,早就萌生了创作一部以李清照为题材的作品的打算。”8月24日,在济南市章丘区,58岁的韩海滨翻着自己的剧本,深情地说,作为济南文化名人,李清照在影视剧方面的艺术呈现却少之又少,仅有的几部也还没有详尽展现出李清照的魂与灵。
作为军旅艺术家出身,已经创作或参与创作电视、电影剧本20余部的韩海滨,在初接到《李清照》剧本的创作任务时,20年的积累瞬间涌上心头。
为这一刻准备了20年,李清照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必须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爱国女词人形象,写出一个让人看起来‘过瘾’的作品。”韩海滨表示,作为李清照的“老乡”,自己对李清照少年时代诗词里展现的场景都非常熟悉,“李清照的成名作《如梦令》里描绘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根据历史推测,地点正是现在的百脉泉公园、荷花公园至眼明泉公园这片区域,历史上,这片区域及道路以北的大片区域,水流纵横,稻田、荷塘密布,春天绿柳成荫,夏秋季节,荷花盛开,风景如画,稻荷飘香,令人迷醉。这也是我曾经生活的地方,闭上眼睛都能想象,十四五岁的李清照和同伴四五人,无拘无束荡舟于荷丛之中,或嬉戏、或采撷,而李清照斜倚船舱饮酒作歌、陶然忘情地场景。”韩海滨介绍,他创作的作品不只是围绕诗词歌赋、儿女情长,而是在南北宋朝代更替的社会大动荡背景下,通过展现李清照不平凡的一生,塑造一个充满张扬个性,既豪迈倜傥又情感细腻、不让须眉的爱国女词人形象。
“纵览李清照的诗词,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倾诉,还承担了很多人生苦难的经历。是到了让李清照走下高高的‘诗坛’,展现活生生的人的时候了。”正是因这一创作理念,韩海滨才打动了承接电视剧制作的山东尚品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晓燕,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此前,影视公司已经接到了包括国家一级编剧在内呈交的16个剧本,也邀约了大量的作家来章丘采风,到著名的景点百脉泉公园参观、寻找灵感,“但是他们呈交的作品虽各有精彩之处,但总体评价下来,描绘的李清照还是距离我们太远,不够接地气。之所以选择韩海滨进行最后的剧本创作,就是因为在跟他的对谈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李清照,而不是诗词里的李清照。他提供的样稿,也是最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的。”
“功夫在诗外。”为写好这部电视剧,除了李清照的诗词和传记,韩海滨还反复阅读了《宋史》《续资治通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大量历史书籍,充分挖掘与李清照及丈夫赵明诚有关的人物,通过展现李清照与苏轼、岳飞等一系列历史关键人物的关系,向观众呈现一个丰满的李清照。目前他一天创作至少8小时,正以5天完成一集的速度往前推进,预计共创作40集,60多万字,于春节前后完成作品,并由山东尚品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山东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30年前的铁匠题材剧本《葫芦刀》即将开拍
肖龙飞
“但有炊烟起,便闻打铁声”,作为全国闻名的铁匠之乡,“村村有铁炉,家家打铁匠”的意象可谓章丘铁匠鼎盛时期的真实写照。2019年的一部综艺《舌尖上的中国》更是让章丘铁锅“出了圈”,独有的“三万六千锤”成为全国人民争相想拥有的国货。背后的锻造者章丘铁匠也成为人们敬仰的大国工匠。如何更好地展现匠人的雄姿,让匠人“出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影视剧制作中心特邀编剧、济南市作家协会第二创作室主任肖龙飞在30年前便手写了5万字的电影剧本《葫芦刀》向章丘铁匠致敬。经过30年的锤炼,《葫芦刀》拟定于2021年年底开拍,充分展现章丘铁匠的文化。
“章丘铁匠半工半农,以锲而不舍的追求,吃苦耐劳的作风和信义忠勇的品格,打造农业器械、炊具用品,成为中国农耕文明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只于此,中国近代屡遭异邦列强侵辱,此时的章丘铁匠又大义凛然,不仅踊跃投身于炮火前沿,还以其精湛的手艺,打刀做枪,有力地援助了救亡图存的抗日斗争。”肖龙飞向记者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现代化高潮迭起,以家、户为特征的章丘手工铁匠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后裔则顺天应时,华丽变身,拥有了现代化的设备及工艺。传统的章丘铁匠虽然少了,但作为章丘铁匠的优秀传承却依然存在。章丘铁锅、章丘菜刀等,均以其独特的生产工艺与内在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熠熠生辉。今天,传统的章丘铁匠已少之又少,但作为章丘铁匠们那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勤劳朴素的劳动观念,以及不畏强暴、敢于胜利、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仍然值得大家学习、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