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观对信息加工心理学提出了挑战。后者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也是一种学习理论。不过,它不是基于科学心理学研究,而是基于哲学思辨和日常经验。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情境认知理论。
信息加工心理学在研究学习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个体的头脑内部,忽略了学习的外部条件,特别是社会文化环境。出于对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不满,情境认知理论提出了与信息加工理论迥异的学习理论。
情境认知论者主张,人类的思想是对环境的适应,也就是说是情境性的(situated)。因为人知觉什么、人如何思考自己的活动和做什么,都是发展的。而且人的所知、所思和所为是在社会情境中发展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当代主要心理学派别,如信息加工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奥苏伯尔等主张的认知心理学都是个体心理学,其研究重点在于个体如何接受外界输人的刺激(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输出行为。认知心理学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处是侧重研究个体头脑内的加工过程。虽然认知心理学考虑了外部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学习仍被视为学习者将知识内化的过程。与个体心理学不同,情境认知理论主张把认知研究的重点从个体转移到社会文化情境和那种情境中的人们的活动。从情境认知观点看,知识是通过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实践自然出现的。情境学习是有关人类知识本质的--种理论,它是研究人类知识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发展的,特别是人们如何去创造和解释他们正在做什么的表征;知识不是一件事情或一组表征,也不是事实和规则的云集,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与组织。所以该理论的两个基本观点是:“知识即生活实践”,“学习即参与社会团体的实践之中”。
建构主义者提倡情境性教学,认为学习应在现实相似的情境中发生,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以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指导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以下是建构主义倡导的教学模式:
1.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指以问题为中心,将知识抛锚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的教学模式。这里所谓的“锚”指的是支撑课程与教学实施的支撑物,它通常是一个故事、一段历险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系列问题情境。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操作可分为五个阶段:
A.教师介绍学习目的,呈现学习内容。教师以简洁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学习目的,运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呈现将要学习的新内容。
B.将不同类型的“锚”呈现给学生。“锚”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以师生讲述故事、学生参与扮演戏剧角色、教师绘制图画等方式呈现。生动、有意义的“锚”使学生易于进入问题解决的情境,主动参与,主动学习。
C.教师引导学生识别问题、分解问题并制订问题解决计划。教师一般不直接呈现现成的问题,而是在学生逐步探索中,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帮助,为其解决问题搭建脚手架,以便制订出问题解决的多种计划和策略。
D.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合作学习是必要的。
E.教师进行整体评价。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
2.认知学徒教学模式
“认知学徒”是指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中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学习。这一模式主张通过在真正现场活动中获取、发展和使用认知工具来进行特定领域的学习,强调要把学习者和实践世界联系起来。认知学徒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一般分为四步:
A.示范。在示范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并不是教师所讲的每一个策略都是有效的,有些策略只在特定条件下才能使用。
B.指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或师生讨论的形式解决某个问题,这时教师扮演一个教练或指导者。教师在学生中间来回走动,观察学生的解题过程,给学生提供“脚手架”。
C.消退。教师逐渐减少对学生的支持和帮助,直到学生能够完全独立解决问题为止。
D.练习。让学生自己独立练习解决问题,以巩固和强化教师所教的内容。
3.随机进入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机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认识和理解。随机进入教学的具体操作如下:
C.思维发散训练。教师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发展“元认知”能力,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运用的认知策略优势,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等。
D.协作学习。围绕通过不同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和所建构的意义展开小组讨论。
E.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4.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可分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搭建支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第二,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必要工具。
第三,独立探索。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问题和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进行探索。
第四,协作学习。进入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自上而下的教学
建构主义者主张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选择一些与儿童生活经验有关并呈现有关问题的整体性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解决,让学生通过单个或在小组探索,促使自己发现要完成整体任务须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子任务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