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全国拥有超过80家门店的瑜伽品牌梵音瑜伽陷入停业风波。3月1日,来自深圳市福田、南山、罗湖、龙华等多个区域的市民向南都记者投诉称,他们在各自区域的梵音瑜伽门店购买了数千到数万元不等的瑜伽课程,甚至在2月初门店销售还在推销优惠充值活动。但2月24日、25日,他们收到了梵音瑜伽暂时停业内部整顿的通知,剩余课程退款问题令他们担忧。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梵音瑜伽员工也面临着欠薪问题。
消费者拍下的深圳一家梵音瑜伽门店内练习场景。
梵音瑜伽创始人发文回应称,自己所有家产已变卖、投入公司经营,但仍欠下巨额负债,未来将努力偿还债务。
对此,律师指出,经营者因多方原因导致无法继续经营时,有责任和义务跟消费者协商解除合同,并按照法律退还消费者充值款。由于我国对“预付费式消费”交易模式尚未制定有关法律进行强制规范和约束,深圳福田实行的数字人民币预付式消费平台在目前具有借鉴价值。
花费数万元购买瑜伽课程,才上几次、店铺停业,
深圳各区均有人维权
去年12月20日,深圳市民小希(化名)经同事推荐去梵音瑜伽会展中心店体验了一节私教课。因为同事已经在这家店上过3年瑜伽课程,加上距离公司也很近,体验后的小希随即购买了年卡以及30节私教课、15节小班课,费用“将近25000元”。据她称,缴费时她没有签订纸质合同,也没看到过电子合同,只有一张盖章的收据。
受访消费者手中有电子合同的寥寥无几。
多多告诉记者,2021年之前她已经在上梅林店充值过2万多元,2021年5月消费完之后她觉得“老师专业水平还可以”、“上课还挺开心”,便又花费3万多元购买了3年课程以及小班课。但因为经常出差和疫情影响,她正式开卡使用是在2022年9月份、去的次数也不多,因此她剩余的课时折算后价值有2万余元。
除了像小希和多多一样在梵音瑜伽门店购买课程的会员,一些在梵音瑜伽参与瑜伽教学培训的消费者也面临费用难追回的问题。2022年5月,小琳(化名)与其他30多个人一起在罗湖区金丰城大厦参加了第一期的瑜伽教学培训课程,学费1.5万多元,在培训期间销售还向他们推荐学习后续的“全课程”、“加起来要2万多元”,但小琳只报名了其中一种学费为4000多元的进阶瑜伽课程。后来因为小琳怀孕,便没有去参加课程,2月24日她就收到停业通知。
小琳随后拨打了12315热线进行投诉,收到的短信回复是梵音瑜伽金丰城大厦店已注销、建议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她选择在社交平台上发出自己的经历,深圳各区梵音瑜伽门店的许多消费者与她取得了联系。经他们初步统计,截至2月28日下午,有超过九百名消费者因门店停业遭受损失,损失金额可能超千万元。
停业当月开展充值活动,优惠力度空前,
销售称自己并不知情,否则不会推销
现在回想起来,李妮(化名)觉得在收到停业通知之前,梵音瑜伽天利名城购物中心店(以下简称后海店)店长向她推荐的那次充值优惠有些蹊跷。
她告诉记者,在2020年以前,自己就已经在梵音瑜伽上梅林店充值过3万多元,后来转到后海店使用。在她消费完后,她又充值了4次,加上此前的3万多元,她累计在梵音瑜伽已经充值超过10万元。
李妮拿到的购买88节私教课程的收据。
李妮说,自己以前购课都比较谨慎、最多买40节。2月7日,后海店店长向她介绍充值优惠活动,88节私教课41200元,原价五六百元的课程折算下来只需要400多元。因为此前自己已经听说有关梵音瑜伽的传闻,加上这次优惠力度很大、课程数量又多,她向店长提出了疑问。“他说没问题,疫情都已经撑过来了,以后只会业绩越来越好,不可能会倒闭。”
后来李妮发现原店长辞职离开,原本应该由店长发给自己的电子合同她也没能拿到,只剩下一张收据。只上了3节课的她向新店长申请了退款,后续就收到了停业通知,如今退款仍遥遥无期。
与李妮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在梵音瑜伽平安金融中心店(以下简称平安店)购课的阿杨(化名)。2月7日当天,曾经在平安店体验过几次课程的阿杨看到门店销售在朋友圈里发布的促销海报,2023元购买双月卡、1节私教课和3节小班课。之前因为梵音瑜伽会员价格太高、认为自己“可能承受不起”的小杨,觉得这次的活动“太划算了”,于是直接通过销售发来的平安店收款码付了款,但“没有给我任何发票或收据”。
后续因为工作太忙小杨一直都没去上课,2月24日深夜她收到了门店停业的通知,后来她从社交平台上知道梵音瑜伽在春节前已经出现经营问题。“店里的顾问应该也是知道这个情况的,所以我觉得在2月7日还怂恿我去充卡,我觉得很生气。”
后续,小杨向销售提出退费,对方表示可以申请,但何时到账无法保证。对方还告诉她,他们也被公司拖欠工资、解除社保。面对小杨的质问,销售表示自己并不知道公司撑不下去,“如果知道,一定不会(推销)”。
多多提供的上梅林店销售于2月7日发布的促销活动朋友圈截图。
在上梅林店购课的多多也向记者证实2月7日当天,她所在门店的销售也在朋友圈内发出过相同的促销海报。而在停业通知发出后,上梅林店的销售也告诉她“他们自己也是被迫失业”,并愿意配合消费者提供合同、提交退款申请。
教练称去年8月起工资停发,
创始人发文回应
在深圳某梵音瑜伽店担任教练的张平(化名)告诉记者,从去年8月开始梵音瑜伽就没有向他发放过工资,而他们的工资发放早已出现问题。
张平告诉记者,工资停发后,公司一直告诉他们“有信心”,“上海、杭州经济情况挺好”,等过了年“消费的情况上来”,工资就会正常发放。后来公司称3月开始就会发工资,但张平还没等来工资,公司就停业了,“我们最直接的领导是店长,他也辞职了,现在也不知道是谁负责”。
销售告诉小杨,他们也被公司欠薪。
饶秋玉还在文中称,自己所有家产已变卖、投入公司经营,但仍欠下巨额负债,包括会员未耗卡,“一共有几个亿”,她也不能告诉员工、“怕他们没信心”。她承诺,“只要我人在,我就会努力地还债”。
律师:经营者无法继续经营应退还充值款,
深圳数字人民币预付平台经验可借鉴
上梅林店的销售在朋友圈发出交易记录,金额均超万元。
“由于我国对‘预付费式消费’交易模式尚未制定有关法律进行强制规范和约束,期待国家立法机关尽早制定法律,有效地保障普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交易安全,促进交易,减少纠纷。提醒消费者在大额预付费前,需要充分评估风险,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或麻烦。”
谭海波提到,目前深圳地区已有数字人民币预付式消费平台,消费者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充值款后,资金将会冻结在数字人民币账户内,每消费一次再进行扣款,当出现问题需要退款时,平台可以实现未消费金额的快速退款。“它能较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充值款,建议有条件的情形下优先选用。”